区志坚博士邀约为其新书写序,遂忆起20世纪60—70年代台湾、香港两地中文史学界的点滴,此即“民国史学南移”之流风。就台湾而言,则见“北大南高”学风流播于斯时。北大者,以北京大学出身的胡适(1891—1962)、顾颉刚(1893—1980)及傅斯年(1896—1950)为首,上承清代乾嘉考证之学,并结合德国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的科学方法治史,主张重视史料之收全、考订及考释,进而立说。而“旧域维新”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创立,最能反映此一学风,时人目之为史料学派。创所之傅斯年,主张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即为此派学养最生动之说明。就南高而言,由源起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演变而成东南大学,以至国立中央大学所创建的史学风气,主张绍继传统,吸纳西学,以会通中西文化为其治史特色,此即志坚博士新书所研究者。而香港一地,则由钱穆(1895—1990)创建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以“保存及发扬中国文化于当今世界为宗旨”,而以培训中国历史文化学者为职志,尤重以温情礼敬国史。国史研究,一时之间,大盛于港台两地。由是于台港两地别树一帜,为中国史研究推陈出新,另创新局。
北大学风影响下之史料学派,以台湾大学历史系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其大本营,亦为其时中文史学之重要一派。至于南高学风,得见于张其昀(1901—1985)创立“中国文化大学”(时为学院),发扬史地之学。尚有毕业于东南大学之郭廷以师(1904—1975),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之史地系。廷以师日后创设近代史研究所于“中研院”,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尤重史事与近(现)代化理论之结合,自成一派。
余之史学受业,其初即在台湾师范大学及香港新亚研究所,得以目睹港台及海外中国史研究之鼎盛,实为一生从学之机遇,由是浸沉民国史学之学风,故入浸会大学历史系任教时,每每向生徒展示民国史家及其研究之特色。其时志坚博士就学于浸会大学中文系,然性喜史学,于历史系修读余所任教之科目,由是结识。其毕业后,被推荐至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修读硕士,师从罗炳绵先生。其后再返浸大历史系攻读博士,师从周佳荣兄。时余即建议志坚研究南高史学,终以此为题,取得学位。今得见其出书,尤感欣然,故乐为之序。
李金强
202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