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美学者如刘伯明等人执教南高之前,南高已确立了其师范教育的办学精神,这种精神使南高史学者注意对历史教育、地理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推动。古代没有设立师范学校,国子监负有培养地方上教职员及官员的责任,柳诒徵认为国子监“为养成守礼绩学之士之良法”,监生“为文化之中枢,亦礼教之钤辖”
,他们不独是知识丰硕的鸿儒,更是道德情操甚高、移风易俗及传播礼乐文化的国子博士。而南高史学部的学生,也继承柳氏这个说法,既把南高拓源至明代国子监,以为“今日吾校之校址,实明代国学之西北一部分,存亡续绝,犹有今日”
,又认为南高不独要上承国子监培养地方人才的责任,更要效法监生们“存”“续”已亡的礼教文化。同时,南高校长江谦(1914—1919年在任)也认为南高的办校方针是“注意于道德,实利军国民美感诸要目,以养成国民模范人格为目的”
,确立南高师生师范教育的治学宗旨。然而,南高的办学宗旨上承三江师范学堂,所以应先探讨两者的传承关系。
庚子国变(1900—1901)后,清政府推行新政,新教育应运而生,普及教育成为全国努力的目标。要推行普及教育,便要培训中小学堂教员,师范教育由是而兴。清政府先后设立南洋公学师范院、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通州师范学堂、直隶高等师范学堂及三江师范学堂,而南高就是在三江师范学堂的原址上建立的。
三江师范学堂成立于1902年,1905年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校名虽改,但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前后相承的,这个办学宗旨强调:
于智育、体育外,尤重德育,平日谨守规则,不得沾染习气,以免误入岐(歧)途。务期养成完全师范为以本身作则,敷教训俗之本,庶无负朝廷兴学之至意。
因师范毕业生日后会成为地方人士的道德模范,设立师范学堂的目的,不独为东南一带培养教员,更要培育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及修养,以求日后他们能去社会之败风弊俗,所以师范学堂十分重视道德敷教,特别注意师范生的节行、出游及容止。在学堂仪节上,也要礼奠孔子,在校规中明令学员不得“离经畔(叛)道,妄发狂言怪论”,更不准发表批判先圣孔子的言论。
学堂校监李瑞清(1867—1920)
也强调师范生负有传播道德教化的责任,李氏更认为师范学生应效法孔子,致力于推动道德教化的工作。他曾说,“师者,所以存亡强弱而致伯王之具也”,师范生不独要保存知识,更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传往后世,
君子贵在道德的承传与维护,“天之所贵者道也,天之所忌者道也,道存则我存,道亡则我亡。福我者我也,祸我者我也,我自祸福之,天安能祸福我耶”
。教员也如君子一样,以传承道德教化为己任,“如无教育,便无人,安有国?吾教育诸公,人人皆有此责,愿以此负之”
。即使国亡,教育者也应以振兴民族仁德教化为己任。为实现这理想,李氏在校内积极推行道德教育,学生的伦理科成绩也表现较佳,而伦理科所教者,不独孔孟圣言,学生更要注意实践操行。
从现时所存《两江师范学堂历史地理选科讲义录》中可见,师范学生除了要修读伦理、教育、法制、经济、外文、地质、体操各科,更要在历史及地理学门中,修读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日本维新史、国朝史、西洋史、本国地理、东洋地理、亚洲地理、欧洲地理、非洲地理、美洲地理、澳洲地理。这些课程的特别之处,是结合历史、地理二门为一科,而不同于其时的北京京师大学堂史学门、地理门分立二科。师范学堂这种结合史学、地学、教育学三方面知识的传授方法,为日后的南高文史地部所承袭。
1915年南高第一任校长江谦,在两江师范的原址上建立南高。
江谦
认为道德教育科为众科之首,师范教育本是敦品立教,不独以成就中小学教师为己任,更要树立地方上的道德典范,师范教育应求身体力行,以实践道德教化为要务。但有感于革命以后,江苏一地师资缺乏,师道失传,而高等师范学校为“全省教育根本,关系之为重要”,乃倡导地方教化的起点,故在两江师范的原址上兴办南高。
自此,南高以至日后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都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欲达“寓师范教育于研究之中”的目的。
江谦确立德育为尚的办学宗旨,并以孔子为道德实践的代表,注意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教育。他强调训育为办学的首要任务,以使全体师生“注意于道德,实利军国民美感诸要目,以养成国民模范人格为目的”,认为道德修善的重心是塑造国民的完善人格,而完善人格包括坚强的体魄、充实的精神,具备道德、学术、才识三方面的特色。师范学员为全民模范人格的代表,负有移风易俗的责任。
江谦更为南高树立道德教育的办学宗旨。其一,以“至诚”为校训。江谦说,“诚乃教育精神之根本,诚者自成”,“诚乃有信心,有信力。有信心,乃知非教育不足以救国;有信力,乃知非实行教育无以救国。以信心为体,以信力为用,此本校(南高)教育之主旨”。而师范教育以“立诚”为开始,师范生修业其中,自然养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品性,进而推动社会教化。
其二,撰写校歌。校歌为办学精神的写照,也是团结师生的工具,江谦以诚为训,以诚为本,他亲自撰写的校歌,首句便是“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足三兮,曰智、曰仁、曰勇”,“诚”涵智、仁、勇,“诚”是孕育德、智的根本,师生以“诚”立身,以“诚”修业,以“诚”健身,以“诚”待人,树立了师生间“自珍自重,互敬互重”的风气。歌词更以孔子为历代圣贤典范,明确南高上承孔子所传的道德教化的办学思想,“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因为道德教化的事业无穷无尽,以至“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而道德教化更成为南高办学性质的代表。
由此可见,在1919年五四事件前,南高已确立道德教化、尊孔、崇道德的办学宗旨,师生也为这种校风所感染。柳诒徵秉承江谦的办学宗旨而执教南高,他曾说:“与江易园先生(谦)相晤,江先生告我以‘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我为之极端倾倒。”
刘伯明执教南高时,也认为南高已培养出道德教化的学风,并以南高为理想大学,“人生之真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南雍贤者,唯以育才是重”,“南高独宜秉持士林气节,保持朴茂之学风”。
南高教育推崇孔子、崇尚传统的道德节行,使得南高史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中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言论。但在治学上,南高学者并不排斥西学,由是南高史学亦有兼集中西学术的特色。同时,南高学风尚道德教化,以儒家知行言论为本,对传统文化采取“谨慎”的态度,故有学人认为,“世人多称南高学风偏于保守,这是一种误解,与其称为保守,不如称为谨慎”
,“不走极端,一方面接受我国固有文化,一方面拼命吸收西洋文化”
,并不像北大学人那样发出疑古及反对传统文化的激烈言论。
南高教员尤喜以传播儒家道德为己任,故南高史学部的学生也喜以著述作为宣扬儒家道德的工具。江谦早认为师范教育“应该顾念先贤的使命及当年受国家优待的至意,忠心于教育,忠心于学术,而尽师范生应尽的责任”
。师范生移风易俗的责任,使学术研究成为移风易俗、道德教化的工具,由是南高史学工作者,多借编撰历史地理教科书,承担教化社会的责任,如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其学生缪凤林撰《中国通史纲要》及《中国通史要略》,并发表讨论历史教育的文章
,郑鹤声也编有《中国历史教学法》及《中国近世史》,张其昀著高中《本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等,这些都是大学及高中史地科的教科书;南高师生尤喜在《史地学报》上发表研究史地教育的文章,就此可见南高史学者积极推动及研究史地教育,此与南高师范教育的办学特色甚有关系
。
同时,师范教育的课程设计,使执教者在编写讲义时,多注意先教授基础的知识,及后才传授专门学科的知识,这种课程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传至地方中小学。就史地学门的课程而言,三江师范学堂先后设立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西洋史、东洋史等科,务求使学生对中外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故柳氏于1908年执教两江师范,教授历史地理学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等科目时,
为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便改译日本学者那珂通世(1851—1908)撰写的《支那通史》,而为《历代史略》,此书成为两江师范史学门的教科书。同时,这些上课的讲义,就是传授基础知识、简化专门学问的工具,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后,再进行研究。故柳氏在治史方法上,尤注意普及历史知识,而普及的途径莫如编写教科书。柳氏在编写教科书之前,便把上课的讲义,做进一步整理而成书,例如,他在执教南高时撰成的《东亚各国史》及《中国文化史》,就是整理上课讲义而成的历史科教科书。
日后,南高史学部的学生因读柳氏著述,及受师范教育结合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所影响,多注意把专科知识推广至民间;为达到此目的,他们也喜欢编著历史、地理科的教科书,以及讨论“通史式”的研究方向,此与北大学人喜“窄而深”的专题研究甚有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