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屈原的《天问》可分为天文、地理、神话、历史和乱辞五个部分,历史部分演绎的是夏商周三代史,其中夏史部分有32句讲的是情节较为完整的鲧、禹治水故事,经过与近东开辟史诗的对比,我们发现鲧、禹的神功神迹与西亚神话人物哀亚、阿伯苏、马杜克等有源流关系,因此历史上的鲧、禹治水故事,是神话的历史化的产物而已。
屈原的赋体文中,以《九歌》《离骚》《天问》三部的知名度最高,其中又以《天问》最难理解。它之难于理解,一在“文理太杂乱”
。前人为此提出了作为杂乱之因的“呵壁说”
和“错简说”
。二在内容太“深奥”,究其实则是因为后人丧失了理解《天问》当中的域外神话宗教知识之故。身兼作家和学者双重身份的苏雪林,长期关注中外民俗神话,因教学需要而整理《天问》,偶然中理顺了《天问》的错简,并利用域外神话宗教知识来注解《天问》,终使这二千年谜案得到破解。苏先生将《天问》全篇分为五大段,分别是天文、地理、神话、历史和乱辞。每段句数各有定规,如天文、地理、神话各四十四句,历史部分是夏、商、周三代史,每代各七十二句,乱辞二十四句。她认为,《天问》是战国及其以前传入中国的域外知识之总汇。不但天文、地理、神话三个部分如此,即便是三代历史部分也夹杂了不少域外文化因子,乱辞的前半部分也属域外神话
。丁山先生也曾提到《天问》中的天文知识即宇宙本源论袭自印度《梨俱吠陀》中的创造赞歌
。包括《天问》的体裁,苏雪林也怀疑是屈原模仿自印度《吠陀颂》或《旧约·智慧书·约伯传》的疑问式体裁而来
,屈原以此体裁将他所接触、理解的域外知识记录下来并传之后世,为我们保留了极为珍贵的战国及其以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下面我们将以苏雪林、丁山等诸位前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天问》中“历史”部分的鲧、禹故事,及其与近东开辟史诗可能存在的源流关系。
在《天问》的夏史部分,有八简共32句问的是鲧、禹治水的故事。鲧、禹其人其事,既放在《天问》的历史部分,说明屈原已将其看作真人真事了。也可见至少到战国时期,关于夏初的“历史”已构建完成
,不过像屈原这样的多才多识之士,或许还有些怀疑,乃至将之化为《天问》中的疑问
。
先转引这八简32句原辞: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能,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蒲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鼂饱?
这32句原辞,苏雪林认为当初是写在八枚竹简上,每简有4句。我们以简为单位,来概述每简歌词大意。
首简:鲧既然不胜任治水,众人为何还要推戴他?既然众人还有犹疑,为何不经考察就任用他?首句中的“鸿”字,是“洪水”之意。
次简:鸱龟以它们的行迹教导伯鲧筑堤治水,鲧是如何照办的呢?假如鲧治水能够成功,天帝还会惩治他吗?“鸱龟曳衔”应该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情节,或许是指鸱龟教伯鲧填土造地之法,但根据前后文意,屈原还是将其理解成助鲧治水。关于“鸱龟曳衔”情节,这里作一些推测,鸱是鸱鸮,即猫头鹰,鲧曾有化龟的经历,则龟是伯鲧的化身。据苏雪林考证,鲧与西亚的水神哀亚有许多共性,他们是同源关系,而哀亚有鱼、羊、蛇、龟、鸟等形象
,则鲧也可以有这些形象,因此鸱、龟都可看成是鲧的变形,再变为他的治水助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还有两类物象,值得拿出来作类比,一是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画面正中的一弯舟形巨龙尾部立有一鸟,二者形成鸟龙组合。无独有偶,在夜空中,有一长蛇座,长蛇尾部立有一乌鸦座,二者构成了鸟蛇组合,在星座神话中,长蛇座之长蛇原型,是西亚大母神原始女怪,也称混沌孽龙,她有蛇(龙)形,也有龟形,则蛇、龟都可以表现她,相互有置换的关系。若将上述两鸟蛇(龙)组合的蛇(龙)置换为龟,便跟“鸱龟”组合合拍了。因此,笔者怀疑,“鸱龟曳衔”与《人物御龙帛画》中的鸟龙组合及太空中的长蛇座、乌鸦座神话,有着同源关系。
三简:伯鲧被永远禁锢在羽山,为何三年都不受诛?伯禹从鲧腹中出生,这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呢?伯鲧被锁系于羽山,可以类比西亚神话中的哀亚锁系阿伯苏、宙斯锁系普罗米修斯,以及黄帝械蚩尤、大禹锁巫支祈、李冰父子锁孽龙等等,它们属同一母题的衍化。而鲧腹生禹,完全同于西亚神话中的水神阿伯苏腹诞马杜克。详情见后文。
四简:向西的道路充满艰险,鲧是如何越过这重重岩障的呢?伯鲧化为三足鳖入于羽渊,神巫是如何使他复活的呢?西亚哀亚系的天神都有死而复生的特性,伯鲧居然也有此特异功能。再加上神巫的参与、伯鲧所化之鳖正是哀亚的众多形象之一类等等,显示了伯鲧与西亚水神哀亚的同质性。
五简:鲧、禹都曾以芦苇布土造地,并为人类引播黑黍,为什么鲧得到的却是与四凶并罚,且罪恶还如此深重呢?这一简内容反映了屈原对鲧的遭遇的惋惜和不平,也反映出屈子对鲧、禹的神话背景和源头没有足够了解。诗句中的“蒲雚”是形似芦苇的水草,而芦苇在西亚创世神话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如西亚创世大神马杜克就曾以芦苇为架(Reed Frame),造泥土于其旁以成隆起的大地,还有记载是马杜克以苇管吸泥,倾出泥以造人类
。可见芦苇在造地和造人中都派上了用场。西亚创世神话中之所以出现芦苇,一方面是因为神话里认为未有天地时只有深渊,那深渊中当然只能长些芦苇之类的水草了;二是西亚的芦苇能长到很高大,乃至西亚人用之造房甚至造水上村庄,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图1-1)。屈原不一定清楚这一情节,但他还是较为忠实地将表达创世神话信息的物质记在了诗句中。另一个旁证是女娲补天故事。《淮南子·览冥训》说到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芦灰”二字,用在中国古文化语境里会感觉有些突兀,但若了解了西亚创世神话里芦苇的贡献,就能明白此处“芦灰”的文化来源及巨大作用了。此外女娲抟土造人神话也颇类马杜克的倾泥造人。
图1-1 两河流域自古及今的芦苇屋
六简:继承并推进前人的事业,成就了父辈的开创之功。为何继续的是当初的事业,而谋略却有不同?这说的是鲧、禹治水事业一致,但具体办法有异。或许指的就是一个用堵一个用疏的办法吧。看来至迟在屈原时代,已遗忘掉鲧、禹布土造陆的开辟神话,而将之理解成了治理水患的先王功绩。
七简:禹致力于造福人类,他“下降”到地上四方。他是怎么得到涂山之女的?还与其交配在台桑。这一简所讲大禹“降省下土”,似乎又说明禹是天神下降人间。还言及他娶了涂山之女为妻。笔者曾讨论过,涂山也即昆仑山
,则涂山女与居于昆仑山的西王母也有等同关系。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因西亚大母神伊南娜(易士塔儿,Inanna)的形象曾传衍到世界诸多古文明区,如埃及的伊西丝,印度的黛维、乌摩、杜尔伽、吉祥天等,希腊(罗马)的赫拉(朱诺)、阿佛洛狄忒(维纳斯)、雅典娜(密涅瓦)、阿尔忒弥斯(狄安娜)等,传至中国则幻化成多位女神,有西王母、女娲、王母娘娘、湘夫人、嫘祖、织女、马头娘、妈祖、素女、泰山娘娘、观音等,也包括涂山女。在她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西王母乃至域外大母神、金星神伊南娜的影子
。
八简:大禹忧愁没有配偶,那涂山女可算是填补了。他为何嗜好不同口味,特别喜欢饱餐大海龟。苏雪林将此句中的“鼂”解释为大海龟或大海鳖
,鲧、禹都有化龟的经历
,这都体现了大禹与龟的紧密关系。在近东开辟史诗中,马杜克吃一种叫Ku-pu的东西后,才有能力造天地。印度偏入天(水神)之龟名Kurma,有时又叫Kapila,它们之间似有对音关系。苏雪林因而推断Ku-pu就是龟
。这样的话,则大禹及其西亚原型马杜克,都喜欢吃一种龟,这当然不是巧合。
我们分析作为表象的鲧、禹治水故事后,能够看出其背后的神话底层。如“窃帝之息壤”“奠山导水”“鲧腹生禹”“鲧、禹化黄能”(能应属龟鳖一类,而非熊,详见第二章)等等非人力所能及的行为,却在鲧、禹身上频频出现。如果我们放宽视野,还能看出鲧、禹的斑斑事迹和神功,多能在近东开辟史诗中找到原型。其原型神话人物有哀亚、阿伯苏、尼波、马杜克等等。下面,请看近东开辟史诗中的鲧、禹原型及可与鲧禹对应的事功。
近东开辟史诗是西亚阿卡德人的创世神话,用楔形文字刻写在七块泥板上,该史诗有饶宗颐先生的中译本
。我们研读史诗情节,会发现史诗中的创造主马杜克及其神父哀亚或阿伯苏的神功神迹,与《天问》中的鲧、禹神话多有契合。苏雪林认为这是因为前者影响了后者
。笔者赞同林说,这里便以林说为基础,继续考察二者的源流关系。
先言近东开辟史诗。史诗讲道:宇宙未形成之前,充塞整个空间的都是水,名叫“深渊”(英文The Deep,或Abyss,苏美尔语为Abzu,德语为Apsu),此深渊人格化为一女性神,叫蒂亚华滋(Tiawath)或蒂亚马特(Tiamat),也称混沌孽龙(Dragon of Chaos),还称Kudarru,俗称原始女怪。她的外形,有时如有角之巨蛇,有时如有翅之狮,有时则为头生双角身披鳞甲的异兽,还有时为龟
。
原始女怪生出许多天神,天帝阿努及水主哀亚皆是她的子孙。后来原始源渊分化为甘咸二水,哀亚主甘水,为善神,咸水称阿伯苏(也即深渊Apsu),为恶神
。
据苏雪林考证,中国古籍中的水神共工及伯鲧,其“共工”和“鲧”之音读,皆源自原始女怪之名Kudarru,二者皆由阿伯苏变来。杨宽和顾颉刚等先生也指出“共工”不过是“鲧”音的缓读,“鲧”字则是“共工”的急音
。我们在文献中也发现有许多情节,一说是共工所为,又说是伯鲧所做
,正印证了二者当是西亚神话中的恶神阿伯苏在不同阶段流入中国所造成的分化而已。由于阿伯苏的恶神性,共工和伯鲧在中国神话里也成为四凶之二。当然,鲧在中国文献中也有布土造地治水的善行,这一方面是由阿伯苏本为原始深渊,有其创造天地而利世的一面而来,另一方面则是鲧也因袭水主哀亚的特性所致。阿伯苏在神魔大战中败北身死。这就是伯鲧虽布土造地息土填洪却仍然落得被殛于羽山的命运之所由。而鲧子伯禹做的是同样的布土造地、奠山导水的工作,却能被封赏拥戴,这也是由于其前身西亚创世大神马杜克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对大禹的影响。所以,鲧、禹的结局,无关个人努力,而是早就“前生注定”。
开辟史诗中讲到一场神魔大战,以神方胜利而结束。创世主哀亚用催眠法将魔军统领阿伯苏催眠,夺其冠冕,析其筋肉,锁而杀之。并在阿伯苏遗体上建居所,生出群神领袖马杜克。另一说则是马杜克为哀亚与其妻唐克娜(Damkina)所生。还有一说,马杜克从阿伯苏尸腹中诞出。史诗这样说:“于阿伯苏内,马杜克诞生,于神圣的阿伯苏内,马杜克诞生。”
无怪乎在一些宗教颂歌中又称马杜克为“阿伯苏之子”。中国神话中的鲧腹生禹,显然就是阿伯苏腹中诞出马杜克的翻版,而且这两对父子也刚好是对应关系。知道了这层渊源,就不必像一些学者那样非得去论证鲧为女性才能生禹等徒劳无功的事了。因为这本是神话。若非要说鲧是女性,我们从原始女怪所具有的女神特征方面出发,也不是不可以找到一些鲧是女性的证据,但那样太迂回,鲧腹生禹直接源自阿伯苏腹诞马杜克的神话才是最便捷的解释。
开辟史诗另有一种说法是原始女怪之夫魔军统帅京固败于火神,被火焚死。西亚神话中的夫妻父子经常混同互换,这里的京固也就相当于原始女怪或阿伯苏。而《山海经》中有“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之说,祝融是中国的火神。显然这也属外来的情节被安排在祝融和鲧的身上的情形。
水主哀亚被称为“群神之大巫”,哀亚便有了起死回生的法力,所以他的祭司总是唱道:“我是哀亚的祭司,我能使死者复活。”自哀亚一系所衍化的诸神,都有死而复活的经历。如旦缪子、马杜克等等。而伯鲧被杀于羽山三年不腐,经巫者施法术而复活并化为黄能入羽渊。则这里的巫者、复活二节正可对应于哀亚故事。
有说哀亚是原始女怪直接所生,在西亚神统记里也常被说成是天帝阿努之子。而《墨子·尚贤》载“昔者伯鲧,帝之元子”
,这就跟哀亚为天帝阿努之子画上了等号。
还有就是哀亚曾是西亚神话中的创造主(齐地八神中的天主,正是水星神哀亚。奉水星神哀亚为天主,体现了齐地八神神话传来时应在哀亚作为创造主的西亚苏美尔神话时期),后来其子马杜克也有屠龙创世之伟业。而中国文献中也屡提“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等布土造地的业绩。鲧、禹各称伯鲧、伯禹,这“伯”字,并非要说他们均是长子,也不是说他们有“伯”之爵位,而是“爸”“父”之义,是人类祖之意。这也跟哀亚、马杜克父子在西亚神话中的创造主地位相一致了。
上面所论以伯鲧为主,讨论了近东开辟史诗中的哀亚、阿伯苏与伯鲧之间的对应关系。下面我们再具体看看大禹与其西亚神话原型马杜克、尼波之间的对应关系。
大禹既吸收了西亚群神领袖木星神马杜克的诸多事迹和印迹,也具备水星神尼波的神性。这是因为,大禹一方面继承了其父伯鲧及其原型哀亚、阿伯苏的水神性,也像哀亚、阿伯苏与马杜克为父子关系一样与伯鲧保持着父子关系,所以自然要继承阿伯苏之子马杜克的神性。在西亚神话中,马杜克是哀亚之子,但又与哀亚的“符合者”尼波有父子关系,这就相当于本为一身的哀亚和尼波,从父亲(哀亚)一角转变成了儿子(尼波)。西亚神话中这种角色转换在所多见,我们就见怪不怪吧。提请注意的仅是这对父子的神性已集中于大禹一身。
西亚神话中,马杜克打败原始女怪后,将这个庞然大物(即龟形)劈为两半,上半造天盖,下半造大地
。并用女怪身体各部件造成天地万物。他还步天、察地、测深渊之广狭。大禹也有布土定九州、奠山导水、制定晨昏的功绩。他还以太阳行程为根据,测得空间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这是步天。命太章、竖亥量东西南北四极的里数,这是察地。测鸿水渊薮,这是测深渊。大禹的“息土填鸿”,通常认为这就是治理洪水,其实不然。《淮南子·地形训》言:“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
这个“鸿水渊薮”,实际是原始深渊(The Deep)传到中国后的叫法,而不是大洪水。“掘昆仑虚以下地”是指大禹掘昆仑墟四周之土以堆成高山,供天神作为台阶下到地面。这都说的是布土造地及堆山为阶的神话。笔者甚至推断所谓鲧、禹治水,恐怕也是“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的讹误,即将在原始深渊中创造大地误解成了在大地上治理洪水。
图1-2 西亚木星神马杜克徽记
图1-3 东汉武梁祠画像石大禹执铲像
西亚诸神皆有徽记,马杜克的徽记是巨铲。也有以一巨铲竖立在三角架上之形,更完整的形式则是巨铲下卧伏一狐形异兽,也即混沌孽龙(图1-2)。在中国的古帝王画像中,大禹也常手执一铲(图1-3)。我们再来看“禹”字的构形。“禹”字在甲骨文中不见,金文中有
、
、
、
等形,皆为手持铲状或三脚架上立一铲形。顾颉刚先生对大禹有过精深研究,曾提出“大禹是一条虫”的命题,依据是《说文》上的释义。这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攻击顾颉刚的一个“笑柄”。那顾氏如此立意可有道理呢?苏雪林认为是有道理的。秦公敦上的“禹”字,形如
,铲形尾部弯曲得厉害,接近《说文》上看作是虫类的“
”字了。文献上记“句龙”为后土,而后土又为社,苏雪林论证过大禹死而为社
,则大禹也即后土和句龙。马杜克之父哀亚有蛇形,则马杜克也具备蛇形,这蛇、龙不过是一物的两说,故大禹与马杜克在此又重叠了。再说回来,古代中国将多种动物称为虫,如龙为鳞虫之长,虎为大虫,人为倮虫,等等。由此苏雪林推测,造“禹”字者大概将铲、虫两个因素一起融入“禹”字中,才形成头铲尾虫的合并形“禹”(
)字
。由此,说大禹是一条虫就是有道理的了。只不过,其理据不是《说文》中的释义,而是其西亚原型马杜克及其父哀亚有蛇形这一要素,而大禹执铲像的设计以及“禹”字以铲形作为构件,都是西亚马杜克以巨铲为徽记影响的结果。“禹”字之铲与蛇(龙)的结合,还可从大禹的对应者马杜克的徽记上看出端倪,后者也称铲与混沌孽龙的组合,这当是“禹”字主要构型“铲、蛇”的源头。
鲧、禹既是从水主哀亚一系发展而来,则水主作为最早的死神的特性也该有所继承。先看禹死为社的说法。《左传》蔡墨与魏献子谈龙,说道:“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共工也即鲧,则其子就是禹了。再看一个更显然的例子,《礼记·祭法》:“共工氏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祭以为社。”
顾颉刚认为能平九州,又是共工氏子,其不为禹是不可能的。而社乃土地之神,为地主,也即死神。浙江绍兴有禹穴,故秦始皇、秦二世到泰山行封禅大典时先封泰山,随后又到会稽(今绍兴)祭大禹。封泰山是为求升天祈长生,祭大禹自然也是这个仪典中一项,即祭死神,求得死神允他不死以便升天。由这几点,大禹的死神属性也很明显了。
文献中有“禹步”一说,是指曲一足而用一足行走之意。而西亚水星神尼波,为智慧神、笔神,他传到中国衍化为魁星,曲其一足而用独足立于鳌背上。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说的就是这位神道
(图1-4)。独足行走称为禹步,当然是尼波同时也是水主哀亚的符合者传来中国后以他的中国替身大禹命名的缘故。
图1-4 清代乾隆二年铭独占鳌头砖拓
以上分析解读了鲧、禹与其西亚神话人物原型的对应情节。我们认为,夏史可以存在,但其开国奠基的人物鲧、禹,恐怕是后人的“拉郎配”。鲧、禹所治洪水,与西亚神话、《圣经》中的大神、上帝降洪水毁灭人类然后再开始第二代人祖繁衍到现在的故事不是一回事,而更可能是西亚开天辟地神话中在深渊中造大地传到中国的讹误。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便是鲧、禹也曾作为良渚文化先民的祖神,在良渚文化后期,因遭遇所谓“夏禹宇宙期”海侵事件,大部良渚人群北迁中原,并以他们为主,与中原世居民结合建立夏朝,后者仍以鲧、禹为其祖神,并将发生于东南沿海的海侵事件以及抵挡洪水故事纳入鲧、禹神话中,形成流传后世的鲧、禹治水传说。
《天问》的夏史部分,有八简32句讲述的是鲧禹治水故事,故事也相对完整,有讲到鲧、禹治水的一败一成,败被惩、成被赏等,以及伯鲧受惩过程中三年不腐、鲧腹生禹、死而复活、化为大海龟入羽渊等情节,还有鸱龟协助伯鲧治理洪水,鲧、禹以芦苇布土造地,教民耕播黑黍,等等,最后还言及大禹从天而降、娶涂山女、饱餐大海龟等情节。鲧、禹的这些事功神迹,在中国历史常识里,一般看作历史人物身上附着的一些夸张的不实成分,可看成是历史的神话化。
但经过与近东开辟史诗的对比,才发现鲧、禹的事迹大多可在开辟史诗中的神话人物哀亚、阿伯苏、马杜克身上找到原型,两地的人物和事功有着源与流的关系。如此,我们更愿意相信,鲧、禹是糅合了诸多西亚神话人物哀亚、阿伯苏、马杜克等特质的神话人物,鲧、禹治水故事是神话的历史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