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在数学模型中理解价值正义

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慧眼,它拂开真理的遮蔽,呈现真理的实相。

(一)经济实践的数学抽象模型

经济实践是价值创造的优化活动,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展开。经济目标划分为优化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优化目标构成目标函数,约束性目标与资源约束、均衡约束构成三类约束条件。其中,资源约束与均衡约束构成条件约束,约束性目标与资源约束构成底线约束。数学把带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称为数学规划,所以,经济实践的数学抽象总体表现为特定的数学规划模型。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德”的四德政构成了生存底线,是约束性目标;“仁”的机会公平与竞争发展构成了发展的优化性目标,是目标函数的内涵;数学规划求解的拉格朗日乘子法表明,约束条件优先于目标函数,因此约束性目标优先于优化性目标。

经济实践的数学规划模型:

对模型作如下说明:

(1)约束的引入带来了一个对称的概念就是自由,可以从数学和经济学上理解自由的内涵和意义。从数学上看,自由是减少约束的维度和放松约束的程度,从而提高优化的水平。从经济视角看,自由是减少约束的维度和放松约束的程度所耗费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优化水平,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达到目的的成本更低,或者说,自由就是获得的价值水平更高。因此,自由是价值正义的核心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模型的求解方法大体分为三类:有效算法、精确算法、启发式算法。①有效算法的计算原理满足求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每一步局部寻优都走在全局寻优的路径上,没有非必要的运算量,不会产生组合爆炸问题 ,又一定能够找到全局最优。②精确算法亦称全局最优算法,它的计算原理满足求解的充分条件而未必满足必要条件,因为不满足必要条件,因而存在非必要运算量,造成组合爆炸问题,算力要求高,未必能够在时间约束内求解。③启发式算法的计算原理满足求解的必要条件而未必满足充分条件 ,因为不满足充分条件,因而未必能够求得最优解,但是,满足必要条件,因而不存在非必要运算量,能够有效精简运算量,消除组合爆炸问题,降低算力要求,在时间约束内求得满意解,故也称满意算法,是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算法。启发式算法的一个大类是局部最优算法,而全局寻优一定是局部寻优,局部寻优未必是全局寻优,因此局部寻优是全局寻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因此,局部寻优算法是启发式算法。启发式算法的另一个大类是智能算法,它引入了概率原理,对启发式算法进行堆叠、组合和优化,加快收敛速度和提高求解精度。有类问题的特征是容易产生运算量的组合爆炸问题,比如著名“旅行商问题(TSP)”就是此类问题。前面(3)所提到的“满足”,是指能够从数学上证明算法的计算原理,而“未必满足”指不能够从数学上证明算法的计算原理。“非必要运算量”指运算原理不满足必要性导致寻优方向偏离目标进而产生的无效运算或称冗余运算,然而,这类运算可能帮助跳出局部最优的陷阱,构成充分条件的组成部分,也构成充分条件引发组合爆炸的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本质上就是把经济规划拆分成子规划进行局部寻优,属于启发式算法,因而避免了组合爆炸问题,有效满足实践要求,这是人类神奇的智慧。这种拆分寻优对应了“仁”的自由发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局部寻优。

(3)时间是变化的客观要素,是经济变化的客观根本动力,因此经济规划总是关于时序的逻辑,我们引入下标变量 k 表示当期, k -1表示前期。由此构建“四个构成、三种因子和两大部类”的数学规划模型。其中,四个构成指公共产品的具体劳动和配置劳动、私人产品的具体劳动和配置劳动;三种因子指质量因子、效率因子、规模因子;两大部类指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第Ⅱ部类是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二)数学模型的内涵分析

1.社会劳动的四个构成

社会劳动包括公共产品的具体劳动和配置劳动两类、私人产品的具体劳动和配置劳动两类,共四类。其中公共产品的劳动资金来源于财政税收,私人产品的具体劳动资金来源于企业工资,出资者的配置劳动资金来源于资本收益,构成三种资金来源: 是政府公共投资中的劳动,对应的生产资料 ,其资金来源于税收1; 是企业劳动,对应的生产资料 ,其资金来源于工资预付和资本预付,由企业经营收入补偿; 是资本的配置劳动,对应的生产资料 ,其资金来源于资本收益。税收1补偿公共投资 ,构成了社会公共产品的总投资。社会再生产方程: m k + v k + c k = h v k c k )中的 m k 是剩余价值,也称劳动剩余。企业的税前利润 ,所以,剩余价值 ,其中, 是税收1,经济学上的营业税(不同于现实的会计学的营业税),用于弥补公共投资 是资本配置的预付的补偿,投资者没有工资,其劳动预付未计入会计科目,只能来源于税后利润。所以,税后利润减去资本配置劳动的预付补偿才是社会真实的劳动剩余,即 m k = h v k c k )-( v k + c k )。剩余价值 ,其中 是追加投资; 是税收2,经济学上的增值税(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税收,剩余价值是社会生产创造的价值增量,故称增值税,不同于会计学的增值税),用于当期福利、公共投资的追加和财政盈余,有总税收 是非劳动消费,包括社会福利和资本超额利得,其中, 是社会福利,不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资本超额利得是资本获得了超过其劳动贡献和风险贴水的部分,来源于其市场势力,构成了价值正义的争议焦点之一;社会盈余 是财政盈余,其对称是财政赤字,赤字未必好,盈余过度也不好,模型表明了盈余没有参与价值创造,所以,这给藏富于民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多用于追加投资而不是盈余; 是未分配利润或库存,是社会生产的风险机制,但是不参与价值创造,因此需要适度合理,不是越大越好。所以,在长期动态讨论中,可以令 。存在公式: v k +1 = v k + Δv k c k +1 = c k + Δc k j ∈[1,2,3]。这些劳动的价值分配存在客观的合理比例,就是价值构成关系的合理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各种劳动要素的边际效用相等,即 ,此时达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是客观价值正义的状态。如果不能达到客观正义,社会生产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属于资源错配。如果人们对于价值分配没有满意因而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不足,形成了主观价值正义问题,也会影响劳动效率。特别是当人们的共识错误时,劳动效率就会降低,或者是客观正义没有实现,或者是主观正义没有实现,因此,提高人们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对于人们认识价值正义和经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价值正义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人们遵循经济规律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2.关于条件(2)的说明

条件(2) j =[1,2]表明,平均工资大于个人最低工资大于平均福利大于个人最低保障,个人最低保障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反映“四德政”),这是约束性目标的表达,反映价值正义的底线。其中,平均工资 是就业人数,即对应 的劳动人数, 是政府就业人数, 是企业就业人数, 是投资创业人数; 是实际最低工资;人均福利 是享受福利人数; 是个人最低生活保障。不等式 表明,社会福利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反映了生命平等,即生存权是第一位的。不等式 表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不低于福利水平,即,最低水平的工资也要高于纯粹福利水平,价值正义要求劳动创造的价值必须得到承认。不等式 表明,工资具有差异,个人工资的高低正相关于个人的劳动贡献,亦称“按劳分配”,是归因主义的价值分配原则,反映了对劳动的鼓励,也是对劳动竞争的鼓励,本质上反映了对人们生命自由的尊重,所以,《沁园春·长沙》说“万类霜天竞自由”(反映“仁”)。

3.劳动生产函数的三个因子

劳动生产函数 m k =( m k + v k + c k )-( v k + c k )= h v k c k )-( v k + c k ),其中, h v k c k )——价值的投入产出函数,也称结构生产函数。记为 mcv k =( m k + v k + c k )= h v k c k ),其结构生产函数描述:

其中,结构生产函数 h v k c k )由质量因子 、效率因子 和规模因子 决定;有 ,即,投入的活劳动 v k 和生产资料 c k 分解为质量因子的投入 、效率因子的投入 和规模因子的投入

在生产函数中,质量反映了供给 s 与需求 d 的匹配关系,更广义地说是实然与应然的关系,因而产出的价值是质量因子 与产出 Y s 的乘积,即 ,所以,质量是效率的基础,效率在质量的基础上展开,提升质量才能提高效率扩张带来的价值;效率反映人、财、物的投入产出关系,本质上还是劳动的投入产出关系, ,所以,效率是规模的基础,规模在效率的基础上展开,提升效率才能提高规模扩张形成的价值创造;这个层次关系是结构生产函数三大因子的内在逻辑。

这里涉及数量思维与质量思维的问题,数量是规模问题,质量是结构问题,数量是规模的扩张,质量是结构的优化,数量是规模自身更大,质量是结构匹配更优,所以,数量思维是流量问题,质量思维是结构问题。以学术水平的评定为例,用论文数量的多少来衡量比较是数量思维,用代表作水平来衡量比较是质量思维。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是结构与流量的关系,或称结构与规模的关系。

效率因子 表达了科技知识的累积情况,与质量因子和规模因子不同,效率因子具有累积性,以其无磨损性为基础,所以,知识的累积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也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质量因子和规模因子中劳动投入的成果都在生产过程中磨损和折旧,需要从生产成果中补偿,但是,知识不会磨损和折旧,人们通常从会计的角度对知识做出价值磨损和折旧是相对价值意义上的处理,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知识导致原有知识价值创造能力相对下降,但绝对意义上没有磨损,知识的累积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也是人类占据自然竞争顶峰的依凭。记得1980年参加一个数学兴趣小组,有一次讨论“用复数寻找宝藏”的问题 ,当时我有一种发现新世界的感觉。平时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数学带来了另一只眼睛,让我看到实体背后的几何世界和数学世界,并内生出数学的符号审美——数学在探索世界的功能主义外生价值之外,还有求道主义追求内心快乐的内生价值。那时我才想起“万物皆数”和“大衍之数”的哲学观念,有一种生命浴火、灵魂重生的感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顿悟,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宝藏不是人们埋藏于地下的财富,而是大自然隐藏的知识和奥秘。

效率因子表明效率是科技创新累积的结果,规模因子 则表明规模是一定科技水平条件下的技术扩散的结果;科技创新提供了效率的基础、前提和潜力,技术扩散则在科技创造的基础上形成实际生产力,后者是规模因子所表达的经济意义。所以,产出函数 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科技创新和技术扩张两大过程,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创造,技术扩张是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实现,在这两方面的投资是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内生动力,因此,人们通常认为投资是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投资是配置行为,由配置因子决定。

效率是既定目标设定下实现目标的能力,而目标设定是质量因子 的任务,即配置劳动的任务。本质上,质量是供给对需求的契合度,即实然与应然的契合度。运用市场实现价值分配和产权分配,以此追求价值正义,实现更好地配置资源,其核心是人的配置。人的配置错误会严重制约价值创造,正如《周易·系辞》所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很多时候,大家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解决,但是专业思维首先要考虑谁来解决问题,然后才是怎样解决问题。因此,结构生产函数把配置作为第一因子,更加全面的排序是《周易·乾卦》“元亨利贞”,用人们常说“人财物事”来对应这个排序就是:元-人、亨-财礼、利-物、贞-干事。在这个排序中,人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货币,即人们协作和配置物品的工具,再次才是物资配置,有了这些才能够很好地开展项目。在产业上也是如此,所以人们常说“三聚一建”,聚人气、聚要素、聚产业、建秩序。经济是结构与流量两大要素,结构决定流量,流量支撑结构,而配置是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正如《盐铁论》所说,“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配置劳动是至关重要的劳动。

4.生产的两大部类

两大部类是《资本论》提出的重要产业划分,它把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Ⅱ。第一部类Ⅰ是供给生产资料的产业的总和,包括政府服务、公共知识及其服务、生产工具等门类;第二部类Ⅱ是供给生活资料的产业的总和。这是经济学从逻辑上做出的分类,便于经济学的逻辑分析,但实际生活中有些难以简单分类,比如汽车既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还要特别说明,政府提供的服务是社会层面的公共产品,因而属于第一部类,工资计入Ⅰ( v k ),工具计入Ⅰ( c k );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等非生产性服务是组织层面的公共产品,因而属于其自身产业门类,其工资和工具计入对应门类,第一部类产业计入Ⅰ( v k )和Ⅰ( c k ),第二部类产业计入Ⅱ( v k )和Ⅱ( c k )。

划分生产的两大部类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工具至关重要,生产资料就是广义的工具,是生产力的本质构成;二是市场均衡是重要约束条件,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创造市场极大提高协作效率,也需要承担市场协作带来的成本。下面假定第一部类Ⅰ只生产钢铁,第二部类Ⅱ只生产粮食,在这个假定下给出举例。

(1)对“令 ,则 ”的讨论

保留盈余 不参与价值创造,实践中不宜过大,长期看不宜增长,因此在动态结构讨论中令 。这里要特别注意,非劳动消费 的下标表明,当期的剩余价值提供下期的非劳动消费,构成下期生产的投入项。

社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投入 c k =Ⅰ( c k )+Ⅱ( c k ), v k =Ⅰ( v k )+Ⅱ( v k ),剩余价值、追加投资和非劳动消费 m k =Ⅰ( m k )+Ⅱ( m k ),

(2)约束条件4:

第一部类Ⅰ的消费(劳动者消费、社会福利分担和资本者消费)=第二部类的投资(生产资料的投资),这是因为第一部类的消费来源于第二部类,第二部类的投资来源于第一部类。举个例子,货币(钢铁部门消耗的粮食)=货币(粮食部门消耗的钢铁),就是说,钢铁部门购买粮食所用货币=粮食部门购买钢铁所用货币,两者通过交换实现,在价格上相等。这个等式表明,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都是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所以,在社会生产中,一是生产资料需要优先发展,更多的生产资料构成更大的生产能力;二是市场容量决定产业规模,关联产业之间需要协调发展。

(3)约束条件5:

第一部类Ⅰ的总收入=第一部类Ⅰ的生产资料投入+第二部类Ⅱ的生产资料投入。所以,两大部类的生产规模要相适应。比如,钢铁部门的总收入=钢铁部门(自身)投入钢铁的货币量+粮食部门投入钢铁的货币量。因为,钢铁部门流通的钢铁总量=钢铁部门(自身)消耗的钢铁量+粮食部门购买的钢铁量。这里特别注意,在均衡状态下,钢铁部门无法获得更多的粮食,粮食部门也无法获得更多的钢铁,这就是市场均衡形成的约束条件。

(4)约束条件6:

第二部类Ⅱ的总收入=第一部类Ⅰ生活资料的投入(包括活劳动消费和非劳动消费)+第二部类Ⅱ(自身)生活资料的投入(包括活劳动消费和非劳动消费)。更多的投入不能实现,所以,两大部类的生产规模需要相适应。比如,粮食部门收入的总货币量=钢铁部门投入购买粮食的货币量+粮食部门(自身)消耗粮食的货币量,等价于粮食部门实现的总交易量=钢铁部门消耗的粮食量+粮食部门(自身)消耗的粮食量。

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带有约束的价值优化问题,数学上称为数学规划,实践中人们也由此把布置经济活动的文件称为经济规划,也由此展开,把各种为了把工作做好的工作安排称为工作规划。目标函数反映了“道”,约束条件反映了“义”,局部寻优反映了“仁”,社会福利反映了“德”;经济规划的约束划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约束,由自然条件决定的约束;二是底线约束,是社会道德要求带来的约束,比如“德”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构成底线约束;三是均衡约束,是人们的协作带来的约束,比如两大部类的均衡条件构成均衡约束。人们的协作如果合理就能够带来好的均衡约束,提高整个规划的优化水平,比如,“元亨利贞”通过改善组织建设水平,形成良性均衡约束,有利于提高优化水平,但这种逐步改善的寻优方法属于局部寻优,而“仁”形成的竞争同样构成良性均衡约束。所以,数学规划模型就是对价值正义的数学抽象。 ZzzNlL/Qc/uDHjplPASoHJdPUaDEQ1A8NGoKpN9iIiDuyIGmXsiklyxTcJ1rSf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