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通道,人们能够感知的世界极其复杂,呈现丰富多彩的现象,但是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人们发现了本质规律的易简性,创立了驾驭信息的两个原则:易简原则和矛盾原则。
1.易简原则的世界图景
《道德经》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句话启示人们一个世界图景:复杂现象对应简单本质,其中的逻辑纽带是结构,复杂结构是简单结构的组合与层垒。进而提出了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论是“易”,所谓“解难为易”——解构复杂原理使之结构简明易于理解;方法论是“简”,所谓“化繁为简”——拆分复杂过程使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把握易简原则就能不断累积成功,圣人总是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
2.易简原则的逻辑
《周易·系辞》提出了“易简原则”:“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翻译过来就是:能够解难为易就容易理解和把握,能够化繁为简就便于运用和笃行;理解和把握就会亲和认同,运用和笃行就会成功发展;亲和认同就能长久坚持,成功发展就能累积壮大;长久坚持才能成就贤人的品德,累积壮大才能成就贤人的事业。
矛盾包括主观矛盾和客观矛盾,矛盾原则包括主观矛盾观和客观矛盾观,构成了人们共识的内在矛盾结构,也是达成群体共识的基本原则。
1.客观矛盾观
客观矛盾观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力量,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人们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顺应矛盾格局转换的势力变化,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驾驭发展规律,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2.主观矛盾观
主观矛盾观认为人的认知逻辑存在内在矛盾。这主要是由人的有限理性所致。而理性之所以有限,一方面是因为信息获得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逻辑能力不足。
信息获得不够体现在三点:一是个人天赋不同,因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差异;二是个人专业不同,因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差异;三是个人利益不同,因而关注的信息有差异。
至于逻辑能力不足为何会造成有限理性,形成矛盾的内在结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对于这个问题,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重要的理论支撑。运用易简原则可以把问题抽象为二进制的“0”与“1”来讨论,就会变得简单明了。
首先,从数学上看,一切数制都可以同构于二进制,二进制本身就描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矛盾关系,同时,“0”的引入也打破了集合论中关于“群”的定义要求,作为一个量(基数)的运算是“乘法”,而“0”在乘法意义上不可逆,因而二进制具有不完备性。由同构性可知,自然的数制体系不具有完备性,内涵逻辑矛盾是数制的内在本质,这也从认识论上反映了人的有限理性和世界的内在矛盾性。更进一步说,0是数集的乘法运算意义上的理想,由此可见,理想(信仰)与完备性不能同时存在。
其次,从哲学上看,在二进制中对于“0”的理解涉及有限空间的逻辑无法解构和拆分无限空间的逻辑,造成两种逻辑之间的矛盾,正如《庄子》所说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0”是无限空间的范畴,关于“0”老子说“无”、庄子说“虚”、佛陀说“空”。《道德经》说“有无相生”,从本质上看,“0”代表了“无”,“1”代表了“有”,天地万物都是“有”的形式,数量也是“有”的称量和测度。“0”其实就是一个无限的结构,而这个“0”又是万物的创生之源,《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们化用为“无中生有,有生于无”。而非“0”的所有数都有逆元,代表了“有”的可测度、可称量,人类关于数学的逻辑都是对“1”(“有”)的解构、拆分、组合、运算和推演;而“0”没有逆元,代表了“无”的不可测度、不可称量。“无”是“有”的创生,蕴含“有”的一切,具有无限可能,“无”又是最小的范畴,所以无可解构、无可拆分,也就无所界定、无可理解。而“有无相生”,人们的认知就存在盲区。在近世代数里,在包含“零元”的集合上定义的二元运算代数系统最多只能是半群而不能是群,半群在逆运算上逻辑不完备,在信息完备性上存在瑕疵。不仅“0”的内在结构存在盲区,其实,它的边界也是盲区,这个边界构成了“0”与“1”或“无”与“有”之间的逻辑连续,但是这个连续依然是无穷逻辑,难以在有限逻辑中理解,即所谓逻辑上的无穷小(对称就是无穷大)问题。所谓“非有非无”或“非有非非有”。人们能够从数学上证明“实无穷”蕴含“潜无穷”,“潜无穷”是“实无穷”的必要条件,“实无穷”是“潜无穷”的充分条件,“实无穷”是本质,“潜无穷”是现象,本质是现象的充分条件,现象是本质的必要条件。人们只能用逻辑来描述和解构无穷,但是,依旧不能从结构上理解无穷,不能理解无穷的内在结构,从而不能完成从有限向无穷的结构连续。这是“0”的边界逻辑盲区的重要内涵。
关于认知盲区,人们把意识设想为一个称为“识海”或“小宇宙”的空间,在识海的上空飘荡着一团灰色蒙蒙的云雾,构成了人们认知和逻辑的“黑洞”,这就是“0”或“无”的范畴,人们用生命起点的“蛋”的形象“0”来描述。人们能够感知它的边界,却无法感知它内部的一切,这构成了人的认知和逻辑盲区。在这个闭合范畴之外是“1”或“有”的世界,人们能够感知或理解它的结构。
因此,人们的逻辑具有不完备性,构成了逻辑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但是,人们带着这样不完备、不完美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展开了自己伟大的实践征程,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劳动历史。
易简原则和矛盾原则的结合推演出两条子原则,自然原则与和谐原则。
自然原则也称不折腾原则,或不生事原则,其含义可以借用《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描述,也如人们常说的“没病别吃药,有病吃对药”。“没病别吃药”这是告诫人们别折腾,象辞说“潜龙勿用”;“有病吃对药”这是告诉人们别僵化,爻辞说“亢龙有悔”。
和谐原则也称包容原则,或不多余原则,即不要解决所有问题或所有矛盾,务必解决重要问题或主要矛盾,紧紧盯住潜在系统风险。出自《荀子》《韩非子》的成语“提纲挈领”、苏辙说的“执简御繁”,讲的都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