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中国古典经济学的溯源、特征和体系

价值正义是中国古典经济学的内核,中国古典经济学以价值正义为逻辑起点,构建价值分析体系和供需分析体系,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与其历史起源相关。

(一)中国古典经济学的溯源

《六韬》记载了周文王与吕尚的相会和由此展开的合作。文王是辩证法的代表人物,所谓文王演《周易》,《周易》是古典辩证法的集大成;吕尚是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论衡》记载吕尚质疑武王占卜结果时说道“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吕尚思想集结的《六韬》以“利”称“道”,是古典朴素唯物论的集大成。文王与吕尚的相遇、相知,展开了他们的无间协作,也展开了古典朴素辩证法与古典朴素唯物论的历史激荡与辩证融合,在反抗殷商神权与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构建了中国古典朴素唯物辩证法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以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仁德义道”的共同富裕论和“元亨利贞”的群众实践观,奠定了中国古典经济学的坚实理论基石。

中国古典经济学的内核是关于经济体系的学说。体系与技术大体等价于战略与战术。体系与技术对应于系统中结构与要素的关系,体系对应结构,技术对应要素。体系涉及系统性复杂,技术涉及细节性复杂。

在经济学的领域,《国富论》《资本论》的焦点都是体系研究,其他多数经济学著作是技术研究;中国的《六韬》和《周易》的焦点是体系研究,《管子》《史记·货殖列传》和桑弘羊的思想等更偏向技术研究。其中,《六韬》提出的“仁德义道”搭建了中国古典共同富裕论的架构,《周易》提出的“元亨利贞”搭建了中国古典群众实践论的架构,两者构成了价值正义框架,构成了中国古典经济学的体系框架。本质上,经济体系和经济技术都属于经济文化,都是经济分析的思想工具,而工具至关重要。

从经济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向道德和哲学延伸,经济的“仁德义道”价值观形成了哲学和伦理的“仁义道德”的正义价值观,经济的“元亨利贞”实践方法论,及其基础唯物辩证法,成为具有丰富哲学和伦理内涵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典经济学的特征、含义及中西共识

1.中国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经济学说的重要起源是《六韬》的“仁德义道”价值观和唯物论与《周易》的“元亨利贞”方法论和辩证法,主要特征是以价值正义作为价值分析主线来展开逻辑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典经济学特征和完整的体系结构,所以,中国古代经济学说是古典经济学。

2.古典经济学中“古典”和“经济学”的含义

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基石,以价值为主线构建其分析框架,以哲学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强调价值、劳动、要素主导的均衡,讨论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从本质到现象。

新古典以后的经济学重回供需分析体系,以需求为基石,以价格为主线构建其分析框架,把价值隐含在价格内部,以数学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强调价格、货币、市场主导的均衡,讨论经济运动的表现形式及其内在规律——从现象到本质。

两条进路从对称的方向共同构建了经济学分析的框架。其中,价值分析处于内在的本质地位,所以,对价值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构成了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价值分析是经济分析的主线。

古典经济学的历史年代比较早,在超越供需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价值分析为主线的鲜明特征,由此形成两个公认的含义,一是古典意味着以价值作为分析主线,二是分析逻辑能够体系化。因此,那些以价值分析为主线的经济学说就是古典经济学说,那些能够形成体系的经济学说就是经济学,那些以价值分析为主线的经济学就是古典经济学。中国古代经济学说以价值正义为主线,具有鲜明的古典特征,又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因而称为中国古典经济学。

3.中西经济学的其他共识

除了对古典和经济学的共识之外,中西经济学还有很多共识,下面是涉及价值正义的三点共识。

(1)价值是经济和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从经济实践看,价值是经济运动的形而上者,价格是经济运动的形而下者,两者构成了经济运动的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从经济本质看,价值范式是根,群众路线的本,价值范式是群众路线的主线;从经济逻辑看,价值范式是经济学的基石,价值分析是经济学的主线,价值范式提供了价值分析的基础和依据。

价值范式是价值分析的基石,有了价值范式,价值分析就有了核心价值观,有了坚实的立足支撑,有了明确的导向依据,经济分析有了清晰而坚韧的主线,能够形成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逻辑体系——经济学。

(2)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工具

《六韬·文韬·文师》说:“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发展经济是人心所向的天地大道,其中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是“能生利者”,是大道根基。

在人类劳动史上,围绕着提高劳动效率形成了两条交织在一起的发展路线,一条是创造工具以提高效率的技术路线,一条是深化协作以提高效率的群众路线,其中,深化劳动协作的基础性思想工具就是经济学。

因此,经济学是一种思想工具——知识体系,是关于经济实践的学问,是“能生利者”之“道”,本质在于指导人们深化劳动协作,提升组织水平,从而提高劳动效率,更好地创造财富,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社会繁荣和实现共同富裕。所以,从本质上看,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协作的学说。

(3)经济学是奠基于价值正义的逻辑结构体系

从目的论看,经济学是关于价值正义的学说,即是关于价值优化的学说,是关于创造财富、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创造社会繁荣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学说。

从工具论看,经济学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凝练出供给与需求作为市场的基本关系,构建了价值正义的辩证逻辑结构,使其成为价值分析的基本框架和经济分析的逻辑主线。

从领域方面看,经济学是关于经济生活领域——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学说,其核心范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等生产关系三要素,它们构成了价值正义的核心领域。

从内涵方面看,经济学是关于经济活动规律的一套逻辑体系,其基础逻辑是通过价值正义的价值分配和产权配置提高人们劳动协作的努力程度和能力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繁荣,所以,经济学既有是非对错也有策略方法,既讲胸中大志也讲腹中良谋,核心是所有制度、分配制度、配置制度等三大基本制度及其内涵逻辑,关键在分配与激励的关系、稀缺资源的配置优化,着力解决谁来决定、谁来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谁来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怎样消费等问题。

从方法论看,经济学是关于价值观的学说,是关于价值的认识、构成、内涵、创造、测度、比较、运用等的学说,奠定了效率、公平、正义等价值问题的基础,并展开社会实践,构成了价值正义的实践领域。财富是价值的载体——形而下者,价值是财富的本质——形而上者,两者构成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而在市场中财富表现为商品,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本质上就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因此,经济学是关于价值正义的学说体系,是做大价值、创造社会繁荣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工具。进而我们可以说,劳动能够致富就是“有道”,劳动不能致富或者不劳动反而能够致富就是“无道”。

(三)中国古典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1.共同富裕和群众路线构成价值正义,是中国古典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价值体系是经济学的内核,价值体系=价值范式+实践范式。价值正义是中国古典经济学的内核,价值正义=共同富裕=群众路线,价值正义是中国古典经济学最本质和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的价值范式是共同富裕的价值范式,实践范式是群众路线的实践范式,具有集体主义文化人格的鲜明特征。集体主义文化人格表现在劳动价值论的内涵上:在“器”的层面上,从组织整体看是劳动创造财富,从人的个体看是分配获得财富,在“道”的层面上,掌握知识真理的水平决定了劳动的效率,所以,从组织整体看是知识真理决定财富创造能力;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和分配状况,所以,从人的个体看是社会关系决定财富创造和获得能力。而联系组织整体和个体价值的纽带就是劳动协作,劳动协作是创造知识、财富和社会关系的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所以,本质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劳动协作能力,决定了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获得财富的能力。共同富裕是劳动协作的价值范式,群众路线是劳动协作的实践范式,劳动协作是共同富裕和群众路线的逻辑纽带。

本质上,所有经济学都是价值体系,都是关于价值观的学说,都内涵了价值正义的效率与公平,所以,价值正义是经济繁荣的内在逻辑。但是,中国古典经济学明确提出正义的价值范式,在效率和公平之上附加了正义原则,形成了价值范式与实践范式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与群众路线融合贯通,是中国价值体系的独特之处和本质特征。因此,中国价值体系以正义指向,称价值正义体系,简称价值正义。

2.共同富裕是一个价值体系,是群众路线在价值范式上的具体表现

共同富裕在生存维度上,强调生存的机会平等,体现了生命平等的原则,实践中落实免除死亡、解决苦难、消除祸患、解救危急四个基本生存条件。生存机会平等是价值正义的第一条底线,称生存原则。在发展维度上,强调发展的机会平等,体现自由平等的原则,实践中鼓励竞争,鼓励自由发展,强调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创新精神、自主决策、自我负责,尊重人们的奋斗。发展机会平等是价值正义的第二条底线,称自由原则。在正义维度上,强调表达的机会平等,体现意志平等的原则,实践中“义”与“议”统一,通过辩证关系构建,形成有效观点辩论和思想竞争,形成共识、订立社会契约,建构共商、共情、共识、共约、共有、共治、共建、共享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共享体系,本质上是群众路线在价值范式上的体现。意志机会平等是价值正义的第三条底线,称正义原则。前两条底线构成了效率和公平的体系,第三条底线正义原则使得效率和公平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义原则是中国价值范式的本质特征,中国的价值体系称为价值正义体系,简称价值正义。

3.群众路线是一个行为体系,是共同富裕在实践范式上的具体表达

群众路线体系做到了以下四点。一是在框架上“四论”统一。目的上为了群众;态度上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方法上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历史观上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形成了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实践论的四论统一,也形成了经济工作的根本态度、工作方法和思想认识路线。二是立场上以人为本,也称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从需求方面看,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依靠人民,从供给方面看,就是要更好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丰富供给;由此构成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三是观点上的唯物论。坚持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创造财富增长价值的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文化认为最大的仁义就是让人们生活丰裕,而且是劳动带来的富裕,坚持劳动创富、劳动致富,不相信天上掉馅饼,更加反对脱离物质基础的绝对精神论。四是方法上的辩证法。坚持形式和内容辩证统一的辩证法。在经济领域,坚持市场体系作为实现价值正义的辩证形式,坚持价值分配和产权分配的正义原则,通过主观正义性激励人们劳动和协作,通过客观正义性提高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用辩证实现正义,让群众路线契合群众的价值认同,走进群众的内心。

价值正义、共同富裕、群众路线和经济辩证法四位一体,涵盖价值、正义、辩证、效率-公平、委托-代理、正义-辩证、自由-秩序、真理-人文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由这四位一体构成的中国古典经济学涉及九个方面:价值正义的框架;信息结构,价值正义的基本约束;经济辩证法,价值正义的正义之源;价值原初,价值正义的价值之源;需求,价值的逻辑起点;供给,价值的核心主体;市场机制,价值正义的实现形式;货币与金融,价值测度与促进交易;产业,价值正义的重要载体。而本书研究的焦点不在经济学的分析技术,而在经济学的体系——逻辑框架。 QlWpBl1x+DcGFviiPXZo5nCJLT7NzwqHWLZGXIqlxOnMDHl712VurhprYdaib5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