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草原上行走:记录、坚守与追寻

史玉丰

《草籽来自不同的牧场》是王小忠最新的散文选集,它延续了王小忠对于草原人民“环境与生存”“活着与更好地活着”的思考主题,是其《黄河源笔记》《洮河源笔记》等散文集的续篇,也是他在甘南草原继续行走的结果。

王小忠散文写作的特点首先是真实与真诚,他详尽地勾勒着自己的文学地图,我们也可以追随着他的脚步,去草原进行另一种“旅行”,这种旅行不是成群结队,而是与天地自然相处、与花草动物同行,孤独却不寂寞:逐渐恢复生态的黄河首曲玛曲草原上,有着公路与草地夹缝中盛情开放的蒲公英,遍地葳蕤的报春花,绚丽摇曳的格桑花,慵懒的鼹鼠,稠密而坚韧的红柳,风中猎猎作响的经幡,还有远处的雪山,如雕塑一般的牦牛,云朵一样的羊群,神圣而安详的寺院,落日下金黄的草地……这里是黄河的源头,黄河之水并没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也没有浊浪奔流的景观,而是在杂生的灌木丛和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成为无处不在的毛细血管,溪流一般地汇聚,“手拉手,肩并肩,恣意蜿蜒,静谧而不张扬,内敛而不喧嚣”。它如同生命最初的形式,弱小却又执着地流进历史的久远和光阴的永恒之中。但草原并不总是绿草如茵,而是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沙化,牧场被承包之后给草籽的传播也带来问题,因为牛羊只能在自家的牧场里活动,不能再带着草籽四处走动了;因为经济利益的刺激,人们无节制地挖掘虫草而导致大量土地被破坏,同时,大量人工虫草冒充野生虫草的现象充斥市场;现代文明和商业气息无处不在,很难再见到昔日的牛羊肥壮、牧草连天的景象……可以看出,王小忠在书写草原独特风景的同时,也书写着草原的贫瘠、沙化、枯寂的现实和现代性冲击带来的新的发展困境,这种“陌生化”更新了我们对于草原的审美想象。生存是人的第一要义,作为普通的个体生命,是怎样在草原生存生活,与牛羊为伍,与自然为伴的?作家体悟这里神灵的神秘,却又感慨于高原的严酷气候与生灵的艰难困顿,无论是人和物,都处于一种缓滞的状态。为了表现这种真实的状态,王小忠并不惧于“露怯”,这种“露怯”不仅表现在他并没有将草原进行边地美化书写,将之塑造成人人向往的草原圣地和疗愈场所,还表现在不拘于自我心理状态的“暴露”。很多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都具有某种精英意识,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拥有一定高度的“诉说者”或者“启蒙者”,但是王小忠却摒弃了这一立场,他书写着自己的某种“傻气”“呆气”“硬气”和“土气”,其中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生命“在地”的状态,这是他的写作姿态,也是他的生活状态。他的“不装”,让我们真切感觉到了他是浸润在这片土地上的,他和他笔下的那些生活在甘南的西北儿女并无不同,同样拥有生活的烦恼和生存的压力,现实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他看到草原发展的问题、看到现代性对人的生存的改变,感叹逐渐式微的草原文明以及神圣信仰,但无能为力,他以足够的真诚,老老实实地记录着他所感知到的一切,从而呈现出最为朴素的真实。而只有面对这样的草原,这样的生活,我们才能切入草原的肌理与褶皱,真正地懂得它与爱护它,继而在这样的现实里生长出葳蕤坚韧的力量,还草原以及生命一份静穆、一份庄严。

王小忠的散文同时具有故事性特征,可读性很强。在以表现自我、抒情达意为文体主要特征的散文书写中,叙事其实一直备受冷落,而这也是散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很多散文陷于一己之私、凌空蹈虚的情感泛化之中,呈现出一种“小散文”的逼仄和扭捏作态,近年来“非虚构”兴起,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就是叙事性的加强,作为小说要素的“故事”成为散文叙述的中心,而伴随着的则是充满张力的立体性的人物形象塑造,这在他刚刚获得第十三届骏马奖的《兄弟记》中表现突出。在本选集的《河源纪事》《车巴河纪事》和《草地纪事》中,王小忠继续了这种“纪事”特征:《河源纪事》是其继续在黄河源头行走的故事,他记录着沿途经历的人事、历史故事以及对于草原现状的反思;《车巴河纪事》是他在龙多村做驻村第一书记时的记录;《草地纪事》则由七篇短文合成,其中有遥远的回忆,有初恋的惆怅,亦有蛇、候鸟和花朵的故事。作品同时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草原儿女的豪爽、粗粝、朴拙和坚韧随着文字迎面而来:参加了草原灭鼠队的同学孙言希虽然在“我”看来有些财迷心窍(鼹鼠皮可以卖钱),但同样具有草原人爱护家园的生态意识,他背诵新闻报道让游客保护环境,老婆拉毛则加入了卓玛加布义务种草治理沙漠化的行列(《河源纪事》);耿直率性的旺秀道智是“我”在龙多村做驻村第一书记时交往的朋友,寒冷的冬天里给“我”送来柏木柴火,丰美的季节里带“我”去森林里折蕨菜,他是村子里唯一会解方程的人,却对法规一无所知,因为没有给他留一副藏文的春联而大为生气,也为“我”特意找书法家为他写了十张吉祥如意和六字真言而手舞足蹈,在电话的那头哈哈大笑;阿云和阿道这对姊妹花展现了新时代草原青年的风采,她们帮助母亲经营着草原的餐馆,坚持用自己种的原生态蔬菜作为火锅店的招牌,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理想,阿云想当护林员,而阿道则要学习李子柒以短视频达人的方式展开自己的人生(《车巴河纪事》);郎木寺手工编织店铺温柔又热情的拉姆,个头高大、脸蛋黝黑、与我结下患难之交的刚毅、坚强的草原汉子贡巴,在牧区教书、在高原徒步行走、将灵魂皈依于信仰之中的索南昂杰,脾气急躁、时不时要瞪起牛眼睛却依然带我拍摄忍冬花和五脉绿绒蒿的拉姆草,踏踏实实干着事业、不做表面文章的贡保勒知……他们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本真和纯粹,感受到草原重新焕发的精神和力量(《草地纪事》)。

在纪事性书写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散文书写的真实与虚构问题,王小忠对此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适度的虚构并不会损害真实性表达。因此,他的写作有时并不囿于现实,如《兄弟记》中的兄弟四人其实亲兄弟只有两人,某些具体生活也来源于家族、邻居、亲戚或者同村的兄弟,但这并不影响其散文的真实性,因为“兄弟”本身即充满着象征色彩,是在讲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兄弟”的故事,是一部微型的“中国记”。王小忠这种在生活真实逻辑基础上的合理虚构,不但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书写出现代中国有关情感、伦理的变迁,而且在追求生活逻辑真实的同时,试图以自己的感知书写出一种艺术的真实,在形成散文小说化的跨文体写作的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将散文置于突破和生长的状态。作为社会问题的记录者和反思者,他的叙述是一种生产性的叙述,是他写作创造力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王小忠并不着重书写草原的美丽辽阔,因为对于海拔四千米的高寒草原来说,这只是一年中短暂的时光,在更长的时光里,草原呈现的是荒凉和枯寂,王小忠不愿意给读者带来想象的误区,对他来说,如果形成这种误区,反而是对生活最大的虚构。

王小忠的散文里,还处处存在着对于生存现实的思考、诘问与对生命的感悟。对沉寂与喧嚣、神圣与贪婪、坚守与迷失、欲望的满足与心灵的蒙蔽等一系列现代性矛盾的持续关注是他散文里一以贯之的主题。他虽然直面难题与困顿,但依然书写着那些善良和纯厚,传播着光明和温暖的力量,表达着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上的美好夙愿。因此,对于王小忠来说,他对黄河源头草原生态及民生状态的真实书写同时是他寻找自我、保持一个作家应有尊严的重要方式,具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他用脚步丈量自己故乡的大地,用心灵捕捉人物平凡而又独特的传奇和各自斑斓的内心世界。时间消磨着生命,万物在时间中改变,在命运里妥协,又有谁不是在大地上流落,直到归于尘土?这种苍茫之感中的命运和人生的书写,显示出王小忠散文真正的厚重之处。也正是在这厚重之中,矗立于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那些无言的精神坚守才显得尤为可贵:在月亮湖默默守护岁月的“她”,在欧拉秀玛支教并留下的朋友,在高寒之中傲然盛开的凹舌兰,都各自为自己的精神和信仰而坚守着。在辽远苍茫的草原上,王小忠也在坚守着,他背负着“文学的草籽”,在这寂寥又苍茫的天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草原,并在行走中成长和修行,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生命,连接时代与大地的正确方式。 O7zPB2eSITDKs12pwLtA2dzAnycUGku6WCkx+Sofu20/Bzl+SvZ3DU4B8/MgTg4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