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 8 月 15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出现在电视的画面里,他宣布关闭黄金窗口,停止按 35 美元 1 盎司的价格兑换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运行四分之一世纪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1973 年 12 月西方十国达成新的国家货币制度协定,史称史密斯协定。规定美元一次性贬值 7.89%(38 美元=1 盎司黄金),并允许各国货币对美元在法定汇率上下各 2.25%的幅度内自由波动。这虽然能暂时缓解一下国家货币体系的紧张局面,但解决不了实质性的特里芬难题。
由于吸取了一战后的教训,二战后各国重建伊始就有了金融和贸易等相关行之有效的规则准备。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际贸易不断增长,1958 年底欧洲国家实行了经常账户自由兑换后,布雷顿森林体制运行的弊端就慢慢暴露出来了。
国际贸易量快速增长,超出很多人原来的预期,市场所需要的美元越来越多,于是更多的美元被美国创造出来流入国际市场。当国际市场充斥的美元价值量大幅度地超过美国金库中的黄金价值量时,各国政府不得不开始怀疑手中持有的美元与黄金之间,还能不能维持当初约定的兑换比例,于是各国开始挤兑黄金了。
经济学家特里芬在 1960 年就预示了,双挂钩这种变相的金汇兑本位必然会崩溃。他认为,一方面美元要通过贸易逆差,去提供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流动性,满足国际市场对美元这个国际货币的需求,因为当时国际商品大多以美元标价和结算;另一方面作为美元发行“锚”的黄金产量增长却十分缓慢,难以维持美元与黄金间的固定兑换关系。特里芬的难题也是所有人的难题,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法国等国家不断用手中的美元挤兑黄金,一船船的黄金从纽约被运往欧洲。美国的金库里的黄金真的不够用了,这才有了尼克松在电视里的那一幕。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对货币的增长是刚需。当货币受到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产量不成比例的限制时,这种体制已经不科学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了。那么打破这种僵化的体制,充分解放货币量,就像哥伦布地理大发现释放了银本位的充足货币量所激发出那种澎湃的市场能力一样,世界又一次摆脱了货币紧缩的束缚。
有人说 20 世纪 70 年代的无锚印钞开启了高通胀的时代。那个年代的通胀率确实高,如果回看一下当时的其他因素影响,就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货币发行的头上。比如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为了打击支持对手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联手宣布收回石油定价权,提高价格,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石油价格急剧上涨。1973 年 12 月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原油价格,从原来的每桶 3 美元一下提高到 10.65 美元。到了 1980 年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已经涨到 35 美元一桶了,原油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对通胀率的影响不言而喻。
货币的非中性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五百年来对货币的认知和研究,到凯恩斯时给出了明确的理论。电视新闻里耳熟能详的“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都是这个理论的具体政策化。当今时代世界主流国家的经济政策基本都遵循这个理论,它必然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这个经济理论用低利率把居民存款引导至投资里,不然存款不但不能增值,还会被通胀所蚕食。因此,你不得不去投资,投资已经不是喜不喜欢,而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投资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了,不管是否被充分意识到。
温和通胀和无锚印钞并非无任何遵循依据,一般定义的温和通胀率是 2%左右。各国中央银行都在时刻密切关注各项经济指标的动向,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去控制通胀率保持在温和的状态。货币发行也不是随便滥发,如果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一个遵循的话,例如美国货币发行逻辑是以国家信用为锚,是通过发行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债务驱动型模式,表面看美国债务高企,其实这和其货币发行模式有关。各主要国家近些年来努力控制通胀率,力图控制在 2%左右,而存款利率则接近于零,欧洲甚至出现了负利率,这样人们的储蓄存款不得不去寻找投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