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淬炼于乱世烽烟的生命智慧

欲解读《诫子书》中的“淡泊明志”,必先潜入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至暗时代。黄巾肆虐,豪强割据,瘟疫横行,千里饿殍——“名士少有全者”(《晋书》)。这是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也是英雄横空出世的时代。诸葛亮躬耕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却在隆中对中规划天下三分,足见其淡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洞悉与自主抉择。在权位与财富唾手可得的乱世漩涡里,守住内心这份“淡泊”,便是守住了人之为人的高贵与清醒,让志向不被物欲扭曲、不被乱世吞噬。

这份淬炼于烽烟的生命哲学,其光辉并不止于诸葛门庭。东晋乱世,陶渊明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毅然归隐中,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看似“逃避”的他,正是在政治的污浊与名利的诱惑中,以最激进的淡泊姿态,守护了精神世界的澄明与独立,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田园”志向。他的淡泊,是文人的风骨,更是乱世中对人生坐标的悲壮锚定。

阳明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人生几度沉浮。贬谪龙场途中甚至面临暗杀,深陷瘴疠荒蛮之地。环境的极端恶劣,并未吞噬他内心的光芒。在石棺中参悟生死后,阳明“龙场悟道”,于绝境中证得“心即理”。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份于险境中磨练出的“定”,正是《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动诠释。淡泊,绝非抽离现实的虚无避世;明志,亦需在惊涛骇浪的“事上磨”中方显其坚毅本色。阳明以其跌宕起伏却又光华万丈的一生,力证了宁静与致远的辩证统一。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权力巅峰仍坚持“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其日记中大量关于“主静”、“去人欲”的自省,亦是诸葛亮“静以修身”精神的深彻回响与躬身实践。他在险恶的官场与激烈的战场上能立得住、走得远,与其深植于经典的“主静”功夫密不可分。 QOmJmZxNP5kkeK27HYAX6Hw0a3f+K5HZeJCP+3MalJBU3m+OlDJIsfOlnVguMC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