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真正理解“勤俭”二字在《朱子家训》中犹如基石般沉甸甸的分量,我们不能剥离它诞生的那片土壤——南宋风雨飘摇的年代。彼时,金戈铁马踏碎中原,举国上下民生凋敝,国用日蹙。当朝廷尚且为生计愁苦奔波之际,寻常百姓之家,更是在战火连年、赋税沉重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物资,成了维系生存与尊严最坚硬的底线。朱子以一代大儒的深邃眼光,洞悉了时代洪流下小家存续的命脉所在:“勤则不匮,俭则有余”。他的笔下,没有空洞高悬的道德标尺,更没有不切实际的宏大理想。那字字句句,皆饱含着从土地、灶台、生计里蒸腾出的烟火气息,是真正从生活深处淬炼出的金科玉律。“凡居家,自奉必须俭约”,“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这些朴拙的训示,是朱子深植于当时物质匮乏土壤里的生存智慧,更是为无数清寒之家指出的通向安稳与自尊的具体路径。他强调“俭约”,并非指向吝啬刻薄的生命底色,而是对天地所生资财的敬畏,是对未来光景的长远虑思。一器一物,当爱其材质而务求其洁净;一饮一啄,当惜其滋味而莫求其奢华。如此“俭”法,省下的非独钱财,更是一种心地的清明和对物用的精慎把握。
当然,“节流”只是硬币的一面。翻开《朱子家训》的历史扉页,“开源”的智慧如同坚实的船舵,牢牢把握着家族航行的方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清晨的清扫,绝不仅为窗明几净。它更象征着朱子对生命活力的最大信任:天道酬勤,惟人自怠惰衰颓。在五夫里漫长的授徒生涯里,朱子正是这般身教的典范。史料记载,他晚年身体虽已衰弱,行动多有不便,却依然坚持清晨起来亲临教学场所,悉心处理讲学事务。他毕生坚持亲手修订著述、精心编撰典籍,那浩瀚卷帙之中倾注的,何尝不是“勤”字最撼动人心的注脚?此等身体力行,是对待光阴如金,更是对“勤能补拙”“勤可兴家”信念的无声宣告。他将这份认知,以极其凝练平实的文字,镌刻在家训开端处,告诫后世子孙:家道的维系与兴旺,从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洒扫中便已奠基。这份“勤”,是手勤,是心勤,更是以不倦之姿态面对生活的恒定态度。其力至简朴,其效却至宏大。它构成了南宋以降无数寒门子弟读书入仕、白手起家的精神脊梁,支撑起一代代清贫士族门第不坠的内在尊严。
历史的尘烟散尽,而《朱子家训》中关于“勤俭”的箴言,却穿越漫漫时空,在更广阔、更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扎下根脉,抽枝散叶。朱熹身后的数百年,那些真正理解并践行起家根本的智者,将“勤”与“俭”铸成了家族兴盛的基因密码。
曾国藩,晚清重臣,被誉为“古今完人”之一。一部厚厚的《曾国藩家书》,字字句句便是对朱子理念的精湛实践与发扬。他在戎马倥偬、国务繁剧之际,仍不厌其烦地告诫兄弟子侄:“吾家代代皆有家风,须以勤字为主,孝、弟、仁、慈皆须从勤字做起。”又极其严厉地强调“居家之道,以黎明即起为第一要义”,清晨洒扫庭除成为曾门子弟刻入骨髓的日常规仪。曾国藩自身清廉自守、公务之暇亲阅家书、亲自核算家中用度账簿的细节,更是将朱子“俭约自奉”的理念推向了极致。他在家书中屡次痛斥奢靡:“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息,则难望有成。”这并非刻薄无情,其核心在于杜绝懒怠奢侈之根性,养成坚韧担当的品格。他认定,俭朴生活才是砥砺子弟、培育英才的熔炉。这种严控家风背后,流淌着的正是《朱子家训》“勤俭起家”的古老精血。湘乡曾氏一族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坛屹立不倒,人材辈出,绝非偶然,是那份世世相承、近乎苛刻的勤俭淬炼出的钢铁意志。
从湘乡曾氏的书院家规,再到现代邻邦日本的家道典范,“勤俭”作为家族振兴与个体立身的基石,其普适性与穿透力令人惊叹。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更是将中国古老的勤俭智慧融入了日本近代化商业伦理的血脉之中。他在不朽著作《论语与算盘》中深刻指出,真正的财富积累与商业繁荣,其基石并非投机取巧,亦非唯利是图,而恰恰是勤勉奋斗与诚实克己(俭约自守)的美德。这一思想与朱子“勤俭乃起家之本”的古训何其神似?涩泽将儒家修身治国的伦理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产业经营的核心准则。他认为,“勤”使人珍惜光阴、创造价值,“俭”则使人远离贪欲、积蓄资本、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他一手创办或参与筹建的五百余家企业,其管理经营皆深深浸润着这种“儒商”精神——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恪守道德的基石。可见,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古代近代,唯有将“勤俭”二字如基因般烙印于一个家庭的灵魂深处,才可能成就真正的百年望族,才是个体立于世间的无上法宝。
当我们将目光从厚重的历史典籍与璀璨的家族传奇中收回,望向我们自身所处的这片喧嚣浮华的土地,“勤”与“俭”在当下面临的挑战之剧烈与意义之深远,远甚往昔。
审视我们自己,亦审视我们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如同潮水奔涌不息,数字消费一键可达,鼓吹享乐、崇尚瞬间满足的浪潮从屏幕背后席卷而来,“买买买”的刺激与拆快递的虚幻愉悦几乎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另一极端的压力又扑面而至:996式的透支压榨、效率至上工具理性的鞭策如影随形……多少人是在“勤”的奔波与“俭”的失守中疲于奔命,内心被焦虑掏空?物质丰盈的另一面,是精神的极度贫困,我们拼命追逐,却像永远喝不饱水的旅人,迷失在欲望的沙漠之中。
朱子所言“起家之本在勤俭”,在当代依然振聋发聩。它刺破繁华的泡沫,指向那条通向踏实丰盈生命的真正通途。
勤于当下,管理时间的颗粒度:所谓“勤俭”,其核心首先在于对自身生命时间这项最宝贵资源的极端珍视与高效利用。从“黎明即起”的清晨开始,让身体和意识都投入专注的律动之中。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主妇们奉若圭臬的“晨间5S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利用清醒宝贵的晨光时段,迅速整理住所、规划日程、预热身心。通过清单工具清晰梳理待办事务,区分要务琐事;善用“番茄工作法”,以固定的25分钟高度专注切割工作,辅以短暂的休息。让“勤”,从简单的付出体力劳作,升华为一种精准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的深度时间管理智慧,在碎片化信息的洪流中,构筑起内在秩序坚实的岛屿。
俭在心源,定义真实的富足:真正的“俭”,并非锱铢必较的困顿算计,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需求的澄澈洞见,是一种对“足够”智慧的自觉体认。它需要我们拨开消费主义的厚重迷雾,如朱子般提醒自己审视每一次消费冲动背后的核心需求:“必须购买吗?是否有质量可靠的平价替代品?现有的物品能否修复再用?”践行极简主义的“One in, one out”原则(购入一物必替换或舍弃一物),严格把控物品的流入闸门,精心维护一个整洁低耗的物质空间。更为深层的“俭”,在于培育一种“物尽其用,惜福养德”的生活态度。动手修复一件旧物,精心烹饪而非依赖昂贵外卖,在社区跳蚤市场或二手平台交易闲置……此类行为本身即是对资源的敬意,从中获得的心流体验和成就感,远超单纯的购物刺激。当我们主动为生活“做减法”,降低对外在物质的依附时,内在的丰盈与自由感才会油然而生——这才是消费洪流中岿然不动的精神锚点。
回望朱熹笔下那个晨光中的五夫里庭院,扫帚声声,清水流淌,青石发亮。这千年前的日常场景,绝非僵死的遗形,它穿透无数风雨、战争、更迭,抵达我们面前。它传递着一个跨越时空的质朴信息:无论是巍峨家族的立世根基,还是渺小个体内在的定力与宁静,其最深的源头,往往并不在远方的星辰大海,而就在一粥一饭的珍惜里,就在一天勤勉一天清醒的自我安顿中。
当欲望膨胀的烈焰四处燃烧,喧嚣浮躁似乎弥漫成我们时代的底色,“起家之本在勤俭”这句古训,像是一脉流淌于地下千年未曾断绝的清凉甘泉,在精神的荒野里愈发显得珍贵和清亮。它不是束缚,而是更高层次的生命解放——让我们从无休止的索求与疲惫中抽身,重新掌握生活的主控权,在精心的劳作与简朴的自守中,体味那份由双手创造、由内心感知的真实而深沉的富足。这份自给自足的底气,这份对自身光阴与资源的确切掌握感,便是那枚穿越千年颠沛而依然熠熠生辉的古玉,其光芒足以照破喧嚣,指引每一个跋涉在物欲横流世界里的人,抵达踏实而丰盈的人生彼岸。这便是朱子在开篇所予后人的,最为深沉绵长的祝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