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又被称为“第一印象效应”,它指的是,陌生人在初次见面时,45秒内会对彼此产生第一印象,这一印象会在双方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且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有可能直接决定日后的交往结果。它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组合在一起时,人们总是倾向于认可前面的信息。
在交友、招聘、求职等各类社交活动中,都存在首因效应。
比如,当下家庭成员往往会为大龄青年牵线相亲,而在这种相亲活动中,双方往往在第一次见面后就会表达对相亲对象的认可或否定。
某青年与女孩见面相亲后表示:“第一眼看上去就没眼缘,再见也没什么意思。”
女孩则认为:“第一次见面,对方连一句有意思的话都没能说出来,可以看出来,整个人无趣又无聊,拒绝!”
但实际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彼此认定的模样,可恰恰是这样的认定,让他们无意再进行后续联系。
这种首因效应在企业招聘过程中也常会出现。面试官们大多经验丰富,且有较高的识人辨人水平,而他们也非常认可首因效应:20分钟的面试,除非后续应聘者有杰出表现,否则,聘任与否,多在前面的2~3分钟就已作出决定。
首因效应在调解过程中同样重要:好的第一印象可以让参加调解的双方更快接纳调解员,这也是调解可以达成和解的关键。若开端不好,调解员就算随后花费十倍力气,也很难消除消极影响。
调解员小刘刚过而立之年,年轻有为,对调解技巧颇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对自己经手的纠纷也颇有自信。
某日,他接受委托,前去调解一件家庭纠纷,纠纷双方是一对父子,父亲70岁,儿子45岁。小刘为了在调解过程中区分彼此,便径直称纠纷中的父亲为“老何”,而将儿子称为“小何”。不料,“小何”刚叫出口,对方便拍案而起,骂道:“我年纪比你大那么多,你怎么叫我小何?”说完便转身离开。
虽然后续小刘向当事人道歉,但被称为“小何”的当事人还是认为,他经验不足,坚持让街道办事处换其他人来调解。
这个案例就是因为调解员未能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导致调解无法顺利展开的典型案例。
调解员必须要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参加调解的双方当事人都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在陌生人走近的瞬间,就会从对方的穿着打扮与身体活动中听到对方“自然说话”。不恰当的自然说话如表1-3所示。
表1-3 不恰当的自然说话
总体来说,虽然各行各业对好的第一印象的标准可能不一致,但其具体要求却基本一致(表1-4所示)。
表1-4 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求
调解员同样可以利用上述要求,展示给当事人一种极佳的第一印象,为日后的交流、沟通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