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矛盾与纠纷发生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面对纠纷,人们往往有三种依法解决的方式:运用人民调解,平等协商、化解矛盾;在有自愿协议的基础上,申请第三方仲裁机构仲裁;依法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判。

这三种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对当事人的强制性、震慑性是逐渐增高的,但相对地,它们所耗费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与精力成本)、对人际关系的冲击力也同样成正比增长。

三者相比之下,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上的优势极为明显:人民调解制度不仅继承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符合广大群众长期奉行的“和为贵”“礼为先”的理念,更兼具快捷、高效、低成本、平等协商、法理相融的优势。

不过,身处社会转型期,相信有很多从事调解事务多年的“老调解员”与我一样,对近年来社会纠纷的变化有明显感受: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由老百姓个人间的一些矛盾,扩大到老百姓与法人、非法人之间的矛盾;纠纷的类型,也由往日普通的婚姻、邻里、房屋宅基地纠纷等,逐步扩大到专业化、行业性的特点,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医疗纠纷、物业纠纷、商业纠纷等。

纠纷主体的扩大、纠纷类型的增多,直接导致调解纠纷的难度加大:过去,我们讲情讲理讲法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却需要考虑个体的差异、社会转型对个体冲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整体发展与个体需求的冲突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调解被赋予新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运用调解“止诉息讼”,更要在调解过程中安抚浮躁的人心,运用所学所知引导纠纷走向,促进社会和谐。

国家早已明确将心理学引入人民调解的必要性。在党的十九大“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方针指引下,2018年10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指示要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人民调解员应具备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纠纷走向的重要能力。

但反观当下人民调解队伍便可发现,在新局势、新挑战下,我们的基层调解员明显有些“跟不上趟”。哪怕在深圳、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里,基层调解队伍依然以“专兼结合式队伍”出现:只有少部分人是接受过专业培训、专业考核的专业调解员,大部分人是社会志愿者。在这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队伍中,不仅存在成员间年龄差距明显的情况,而且复合型人才极少,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人才更是罕见。

早在几年前,我与身边的同事便已开始尝试将心理学运用到调解工作中,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人民调解面对的纠纷多为民事纠纷,这些纠纷虽然琐碎,但正因为纠纷范畴、人员类型是固定的,因此,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变化也多有类似之处。在具体的调解工作中,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根据当事人不同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变化,结合纠纷的不同性质与内容,选择恰当的调解方法、技巧和策略,对于开拓调解工作思路有着积极作用。

依据实践经验,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断言”:心理学知识是提高广大调解员调解成功率、发挥调解干部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知识武装。因此,提升人民调解队伍的心理学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不仅是当前社会对人民调解提出的新要求,更是人民调解员适应新局面、调解新矛盾所必须要掌握的科学技能。

需要说明的是,正是由于调解队伍多为专兼结合,很多调解员会将心理学视为阳春白雪,但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受心理学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基层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也会非常娴熟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只是他们并未察觉而已。

因此,为了总结这些自己与同事多年工作间积累的经验,同时也为人民调解队伍普及心理学知识做出应有贡献,我受邀写作了《人民调解员不可不知的100个心理学定律——用心理学指导调解实践》一书。

该书涵盖了100个对人际交往、矛盾与纠纷发展、沟通协调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原理。为了使艰涩的心理学原理更贴近人民调解的真实工作过程,我从大量基层调解案例中,甄选出了一部分优秀的调解案例,以及一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调解失败案例,并将这些案例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全面展示了心理学与现实调解结合的具体过程。

这些案例经验,有我亲身参与调解得来的,也有从参与各类调解会议时,与诸多同行一起研究学习得来的。这也是我写作的另外一个初衷:希望能借此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心理学运用于人民调解”进一步扩大化使用的同时,在更多优秀调解员的交流中进一步发展、完善,而我自己也可从中进一步学习提升。

虽书中内容尽力以科学、实用为原则展开写作,但一人之词难免纰漏。若本书出版后,可供各位人民调解员实践时用上少许,或成为诸位调解员讨论、关注心理学与人民调解结合之道的切入点,那此番书写便已完全值得。

张思星
2024年1月 igZ2bdVzXIZnkBRi6Y+q7d0d7UFrr447ylOD5KdSWRAfbXb3ebXDdWuC7B+OqI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