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透明度错觉:你不说,别人不会知道你在想什么

透明度错觉是一种心理错觉,类似于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生活在透明鱼缸里,并总以为自己的表情、神色会清楚地表现出我们的想法,并会被在场的其他人注意到。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错觉:现实生活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对他人心理状态的了解程度,同时,我们也会高估他人对我们状态的了解程度。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别人,别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我们。

·接受事实:我们并非世界的焦点

下面这些事情可能被很多人视为“噩梦”,因为它们时刻影响着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同时有可能持久地决定我们随后的行为与态度:

①与重要的人初次见面,一起用餐时,不小心把酒杯打翻了。

②在为尊敬的客人夹菜时出现了失误,该送到对方盘子里的菜掉了。

③在所有人都愉快交流的时候,不小心说了一句非常不得体的话,于是全场冷场。

哪怕这些可能真的只是小事,但当类似的事件发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尴尬,在潜意识中认为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于是接下来的一举一动都会变得小心翼翼。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与重心,别人会对我们倍加注意。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度,这种对自我的专注,让我们始终处于“高估自己”的心理状态中,更会让我们陷入愤怒、厌恶、焦虑与不安中:当我们发现,他人并不在意我们时,我们要么因为感觉失落而表现出冷淡,要么因为感觉受到忽视而表现出愤怒。

·纠纷产生原因:表达不到位,感知也会不到位

某小区发生一起火灾,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及时将大火扑灭,并在后续依法认定,火灾是因2单元102室的业主祖某家中厨房电路老化引燃所致。

在这起火灾中,不仅祖某家中受损严重,其邻居张某家中也有部分电器受损,间接造成了张某经济损失3万余元。

祖某曾在火灾发生后,与张某主动协调,愿意赔偿2万元。张某当时并没有应声,而是说:“你先处理你家的事情,我们稍后再谈吧!”接连两次,张某皆是如此表态,祖某只得放弃先赔偿他的想法,转而处理自家的事情。

谁知,一周后,张某生气地找到祖某,声称他不负责任,不主动赔偿。祖某顿时不满,两人大吵起来,并向居委会申请调解。

调解员在入户摸底后发现,祖某之前找张某谈过赔偿事宜,并了解了张某的态度,便询问他为何后续又与祖某吵了起来。张某说:“我们家因为他们家损失高达3万多元,再加上我由此误工的损失,前后有4万多元了!他只给我2万元,我当然不满!”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和他说?”

“都是成年人了,这点暗示都不懂?”张某言谈中尽是对祖某的不满。

曾有社会心理学家运用透明度错觉来解释沟通中的误解:虽然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但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与需求能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

可事实上,祖某在家中失火、家人暂无居处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注意到张某“话中有话”。在这起纠纷中,张某便是犯了“透明度错觉”上的失误。因此,调解员让双方坐下来,坦白沟通赔偿相关事宜,并最终达成了祖某赔偿张某3万元的协议。

·透明度错觉容易破坏关系,应引导双方坦诚交流

透明度错觉经常出现,特别是在当事人表现出过分自尊心的情况下更会如此,而由这种错觉造成的误会可以破坏很多关系。调解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便需要立足于事实,引导双方在沟通中坦白交流。

(1)先查明事实才有机会减少揣测

当事人是不是陷入了透明度错觉,调解员往往需要查清楚事实真相以后才能判断,事实不清楚,便不能开展工作,更不能给当事人提供正确的引导,以及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

就像祖某与张某的矛盾一样:调解员只有先了解到祖某有“想补偿”且找对方谈了两次这一举动,才能判断出祖某并非故意推卸责任,而是张某误以为祖某理解了自己的暗示。

因此,只有调解员会听、会问,耐心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对不清楚的地方多问,进行相应的调查,才能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2)分清是非曲直,了解双方的需求

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衡量是非,此时,分别找他们谈话,询问清楚各自的要求与底线并征求对方的意见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沟通句式:

你因为(客观事件),而有了/遭受了(情绪或是具体损失),所以,你能不能说出自己的具体要求?

比如,在与张某的对话中,调解员便询问他:“你因为这次火灾,共损失了4万多元,所以,你能不能说出自己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在这一句式引导下,双方矛盾便会进一步清晰,下一步调解员便能针对性地教育、疏导,调解才有机会事半功倍。 +fEE9l6L2ITFH+5+BfxRWb/fBaN249IpnqlI2cVzZ+yHUaiRq2C5th5x2roWoFy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