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是指人们总喜欢为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寻找一个原因,而“正确归因”,则是指通过系统、全面的观察,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为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以备日后再次遇到相似情况时,知道如何处理与应对。
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发生巨大影响,一个多次经历成功的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对个人行为也有较高的评价;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行为与能力产生怀疑。但做事的结果往往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正确归因,才能正确评价自我能力。
小甘是一名设计师,他性格开朗,乐于与人交往,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一向颇受客户认可。可是,在某次重要的设计竞标活动中,小甘的作品却落败了。虽然上司并没有对他多加责备,但他却对自己苛责颇多。
小甘一向自视甚高,但在此次竞标中,他看到了许多远比自己的作品更优秀的作品。这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进而认为自己没有做设计师的天赋。
小甘之所以陷入“自我怀疑”之中,关键就在于他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归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外部的经验、个人的认知,对自信心的形成有极大影响。
同样是失败的经验,它可能会降低A的自信,却并不一定能降低B的自信。只有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稳定的因素时,个人的自信心才会受到影响。
成功的经验能否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也取决于个体的归因方式。唯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我能力出色这种内部、稳定的因素时,个人才会产生积极的自信。若将成功归因于“这一次运气好”“站在了风口上”这类外部原因,则并不能产生积极的自信心。
在调解工作中,调解员能否正确归因,也往往决定其能否干好、干长久调解工作。
老赫因为人缘好、沟通能力强,成了所在街道的兼职调解员。可是,虽然经过了大量的前期培训与“前辈”们的指导,但老赫独立接手调解工作后,却经历了“三连败”:三次调解没有一次是成功的。虽然同事们都劝导他,调解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但老赫还是钻了牛角钻,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行,干不好调解员这份工作。
老赫是将失败全归因于自身,相比之下,另一位新兼职调解员老雷则是将失败全归因于外部:不是当事人太过“刁蛮难缠”,就是事情太棘手,“不上法庭根本解决不了”。
归因模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反应方式的不同,乐观模式会按照乐观的方式重复,形成循环,情况便会越来越好;悲观模式会导致人缺乏信心,形成悲观的期望,且会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情况就会越来越糟。因此,错误的归因会导致调解员对调解工作产生误解,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群众对调解工作失去信心。
唯有改变自我归因模式,意识到归因对自己的影响,在建立积极心态的同时,客观合理地归因,才能不断突破自我,走向成功调解。
立足于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的归因理论,我们可以将影响事情的成败原因总结为表1-8中的六个。
表1-8 影响成败的六个原因
上述六种因素可以纳入表1-9所示的三个维度内:
表1-9 影响归因的三个维度
续表
因此,在分析成败缘由时,我们应考虑三维度、六因素,以及其具体结合情况(表1-10所示)。
表1-10 三维度与六因素结合表
具体到调解工作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尽全力做最好的“调解员”
调解工作展开过程中,我们应时刻对照人民调解制度中的具体条例来要求自己,在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当事人时,也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调解过程。调解本身并非万能的,但秉持“尽人事”的原则,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信心、耐心对待群众,才能在调解结果面前正确归因。
(2)调解之后要及时总结
很多基层调解单位都会有这样的制度:在一周期内(多为一周或一月)针对本单位的调解工作进行总结。有些地区还会召开大型的调解工作经验交流大会。在这些总结性会议上,出现的往往是成功经验的总结,但实际上,对失败调解案例的复盘也非常重要。
调解员可以在小组会议或者私下交流里,与同事交流沟通,针对某一次调解的具体过程进行一一“回放”,找出哪里做得较好,又在哪里出现了纰漏,下一次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而具体的复盘过程,则可以根据“三维度与六因素结合表”来展开,如表1-11所示:
表1-11 调解员复盘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添加)
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可以有效积累经验;对失败经验的总结,则可以让自己当下的调解技巧得到有针对性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