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动机适度定律:你是调解员,更是普通人

“动机”是心理学上的术语,它是对所有引起、支配与维持个人想法、行为的过程的概括。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动机的强度与具体的行为效率发现,很多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这一动机水平指的是,你有多渴望完成这项任务。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令工作效率下降——由此延伸出“动机适度定律”: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太强,事情反而容易办不好,动机适度,事情才更容易做好。

·动机适度,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不重视的话,事情有很大概率会做不好,这是动机过弱导致的。

就如同普通人参加公务员考试一样:如果动机不足、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够端正,那么,他在学习、复习的过程中便会表现得动力不足,也不会将大量时间分配给学习。长此以往,他的考试结果自然不会太好。

但是,有些事情越想做好便越会紧张,越紧张反而越做不好,这种现象则是动机过强导致的。

如果某人过分看重公务员考试,将这次考试当成自己能否摆脱生活困境,甚至能否顺利过好一生的关键,他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可这种过分重视很可能会使他在临近考试时过分紧张,导致睡眠质量极差,进而影响到考场发挥,甚至有些原本可以答对的题目也没有答出来。

可是,那些虽然自己看重考试,却并不将它视为“唯一道路”的人,却既能在备考期间好好准备,又能在考试中以轻松自如的心态应对,进而良好发挥。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动机适度”定律的体现。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的动机必须适度,过强、过弱都可能影响发挥,进而导致失败。唯有对结果抱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才有机会表现出最佳水平。

·调解员需谨慎动机水平

现实操作中,有两项内容影响着调解员的动机水平:一是调解员的等级评定;二是调解员的奉献精神。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中,存在人民调解员的等级评定制度。在基层工作中,这一等级评定的具体方法往往是以调解员的“调解成功率”来判定的。

我国专职调解员人数有限,大部分调解员是以“兼职”形式工作的。对于费心费力的调解工作来说,这些兼职调解员大多不图名不图利,单纯只是怀着“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奉献精神投入工作。

这两项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有些调解员在工作中表现得动机过强。

比如,A调解员为了得到“二级人民调解员”的称号,过于追求调解成功率,在调解中以强硬、严厉的态度要求当事人和解。

B调解员则因为太过于强调“家庭和谐”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反复劝导一位因家暴而决意离婚的女性接受丈夫的道歉,最终被对方反问:“难道需要我牺牲自己让社会和谐吗?”

这两位调解员都违背了“动机适度”定律:他们完全违背了调解工作原则不说,更容易导致当事人对调解失去信心,转而选择诉讼。

·保持适当动机,接受调解结果的不确定性

心理学家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行为效果的提升。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也需要依循动机适度原则,让自己恰当调解。

观察、对比现实生活中调解员的具体工作过程与结果就会发现,往往越是“心重”、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的调解员,越容易引发当事人反感,越容易失败。原因无他,“动机适度”同样存在于劝导过程中。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试图说服他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按照你的想法做事时,若动机表现得太过强烈,对方很容易就会感觉你别有用心,或者另有所图。如此一来,他们便会产生戒备心理,而一旦产生戒备心理,你会很难说服他们接受你的观点。

因此,调解员应重视自我调解技能的培养,在调解中让自己以最佳状态介入,但不可给自己与当事人过大负担。

此外,调解员也必须承认这一现实:调解本身就存在着极大不确定性,准备得再充分,也有可能会出现当事人反悔、拒绝调解等情况。比如,在某起购房经济纠纷中,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双方当事人都决定和解,但卖方在回家后发现房价上涨,立即反悔,且坚决拒绝调解。

因此,保持“努力但不强求”的心态,明显更有助于调解成功。 sB9bYlX1S7nsscb11jo0aFaAtfBcx5GG88gh6uSr3dekCZlO9/MapAlTT0PYO5q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