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指的是个体评估自己能有多大程度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或者说,感觉自己有多大把握可以完成任务的信心。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自信”,其实就是心理学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证明,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完成任务的能力。
小李每天都在不停地喊着:“我要锻炼!”“我要攒钱!”但口号喊了一年,朋友也没有发现他的体重下降一公斤,而他的经济情况也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其实,小李也很清楚,只要每天坚持做出一点点改变,自己就能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与财务状况,可是他却一直处于“下决心—放弃—再下决心—再放弃”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只能原地踏步,好像改变自己真的比登天还要难。
在这个世界上,像小李一样的人有很多,对此,阿尔伯特·班杜拉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那些优秀的人之所以会在生活与职业生涯中表现得出色,关键在于他们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自己拥有达成目标的能力。
而像小李这样的人,之所以减不了肥、攒不住钱,就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认为,自己根本做不到这些。实际上,人们只有确认自己能做到时,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成功的方向努力。
五十多岁的老张是某区的首席调解员,在市里也非常有名。初识老张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激情与自信。在成为调解员时,他便立志要成为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干得最出色的那个人。在市里请他做经验推广时,他夸下“海口”:“只要给我平台,我就可以带出千千万万个‘小张’,为我们的调解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有一次,老张调解一起上访纠纷时,上访人问:“你是什么职务?什么级别?”老张回答说:“我是什么职务、什么级别,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的那个人,是你需要的人。”
群众需要信任,老张就在思想上尊重他们,在情感上贴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尊严。群众需要帮助,老张就在他们身处困境时陪伴左右、不离不弃。群众需要希望,老张就主动担当,为他们找到公平正义。只要群众遇到困难,他便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告诉他:“我是老张,相信我,我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正因为拥有这种自信,老张的调解总是让人安心。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自信,群众也相信,老张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可以说,老张的这种自信其实就是“自我效能感”,它与美好的愿望不同,愿望是“相信某件事会产生”,但“自我效能感”却是“相信自己能让某件事发生”:自我效能感远比愿望更能预测调解员的行为——调解员是否会努力调解一件纠纷,能为当事人和解付出多少努力,都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实际上可以实现这些改变的能力有多大。如果一个调解员认定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一件纠纷,他就不可能为此努力,去实现这些改变。
在面对纠纷时,自我效能感可以指引调解员以更强大的毅力、更乐观的精神面对群众。当遇到困难时,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引导我们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并帮助我们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反复地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或是当事人不明事理。
不过,自我效能感并非凭空而生,在调解时,调解员可以按下述途径来培养自我效能感。
(1)增加自己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是在个体与自我、环境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拿之前举的例子来说,老张之所以敢说出“我能帮你解决问题”这种话,是因为他有极高的调解成功率。这也是为什么基层在培养新调解员时,往往会以“老带新”“群体带个体”的方式开始,而新调解员初入职时,所在组织也往往会将简单的调解任务交付给他们,为的就是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个人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对自我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在调解生活中,调解员应多与周围的同事进行矛盾纠纷的分析、相关经验的沟通总结。从他处得来的这种间接经验,可以帮助调解员迅速成长。
(3)获得语言说服
我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当这种评价是来自个人认可、有威信的人时,更是如此。因此,调解员应积极地从所在组织中获得相关评价。当然,在对新的调解员进行指导时,老调解员也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诚实评价、真诚指导。当调解员总是可以获得组织的关心与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大大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紧张、焦虑等情绪会让人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调解员应积极调解自我情绪,使自己在调解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心态与生理状态下。唯有如此,才能以最佳状态投入调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