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本书结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一)本书结构

针对前述问题,本书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讨论什么是人权责任的问题。全面、开放性地理解人权责任,而不是仅将其完全看作国家的人权义务,是本书的研究基础。进而本书将考察承担人权责任的主体,详细讨论国家人权责任的发展进路,论述国家角色变迁的趋势,阐明国家不再是唯一的人权责任主体的内在原因与背景。本书将更进一步地对为何人权责任呈现分担与合作的态势进行阐述。最后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的理论模型,分析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的规范与实现机制。

秉承这样的研究思路,本书的研究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的主要任务是介绍问题意识、选题背景并进行文献回顾,同时说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第二章为“国家人权责任的发展变迁”。首先,本章聚焦于什么是人权责任,在反驳人权责任仅是国家的人权义务的论点后,对人权责任作出更全面的定义。其次,本章针对国家人权责任进行了细致研究,详细梳理中西方国家人权责任的发展变迁。这一过程既是国家承担人权责任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人权责任不断深化与扩展的过程。最后,本章对国家不再作为唯一人权责任主体的观点进行论证,阐明国家角色变迁的背景、缘由与主要表现,揭示在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框架下国家的角色与地位。

第三章为“人权责任承担主体的多元化”。首先,本章聚焦于人权责任承担主体迈向多元化的原因,从全球治理、公私合作、社会公权力、私权力主体崛起等角度出发,揭示基本权利更加“敏锐”地受到其他权力主体影响的现象,阐明经典理论中只有国家才能大规模、结构性侵犯人权,才有义务尊重、保障与发展人权的理念受到冲击。其次,本章进一步将研究视角置于私人主体,对承担人权责任的多元主体进行类型化思考,分别对作为规制者的私人主体、掌握关键资源与提供核心服务的私人主体、具有结构性优势地位的私人主体进行阐述。在这些私人主体之中,有些承接了公共任务和公共职能,具有准公共主体的性质;有些则于市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金钱、组织与信息等方面的权威,例如平台企业等。

第四章为“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的理论模型”。首先,本章将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应然模型的基础,认为人权责任模型是按照治理网络中每一个发挥治理角色的主体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原理建构的。其次,本章从平衡理论的视角,将平衡多元主体交互的过程作为理解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的理论渊源之一,指出责任配置的平衡、权力权利的平衡与权利义务的平衡在人权责任网络建构中的重要性。最后,本章提出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的理论模型,即国家承担担保与保障的人权责任,扮演掌舵者与最终责任人的角色;而其他责任主体依据角色、能力与获益等理据进行责任配置。

第五章为“人权责任的规范机制”。首先,本章指出人权责任的分担与合作机制带来了更大的规范难题——硬法立法维艰且不足以对复杂的治理实践进行回应;进而对软法如何提供规范性进行全面阐述,厘清人权与软法之间的联系。其次,本章分别对政府与其他承担治理角色的主体承担人权责任的规范路径进行阐发,突出软法的规范作用,其有助于灵活回应不同情形,充分尊重并整合多元主体作用。最后,本章从增进协商对话与落实权责两个维度出发,对软法如何支持与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履行人权责任进行探讨。

(二)创新之处

囿于笔力所限,本书对于连贯人权责任的建构定然多有疏漏,其可能的学术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立足于宪法与法律规范,主要凭借行政法基础理论和部门行政法的发展成果,尝试厘清人权责任的归属与实现机制。在公法理论的运用中,人权责任的变迁与行政任务、行政法律关系、行政行为、行政责任等相关理论高度融合。相关工作承担了行政法研究如何直面人权责任充分实现之公法目标的理论任务,既强化了对权力行使主体公法约束的研究,又对个体权利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学术主张,彰显了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题中之义。

第二,本书试图对人权责任议题进行体系化思考,建构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的理论模型。在人权理论的阐发中,“国家—社会—市场”关系的变迁,行政组织形态的变化,人权责任主体及其责任履行方式的变迁,规范形式的变迁,都在一个较为通顺的逻辑进路中交相呼应、相互印证。相关工作为人权研究系统性地引入了开放性的人权责任概念与连贯性的人权责任理论,推进人权理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第三,本书对公共治理、合作规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高度关注,将人权法研究与行政规制、合作规制、自我规制与规制政策研究相互结合。在公共治理与合作规制模型的梳理中,本书重视提炼政府之外其他主体活动中具有人权法属性和价值的部分,尝试将人权价值全面嵌入规制与治理过程。相关工作对于在规制法研究中增加人权理论关怀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1.规范的分析方法

本书以宪法、法律与其他法规范为基础,运用行政法学的解释方法,结合具体领域的个案分析,挖掘相关议题的理论意涵。因此,绝大多数篇章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以法规范文本为依据,思考不同主体在相关领域法规范框架下各自的人权责任履行机制;同时,运用体系化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相关法规范中揭示出隐含于法秩序背后的意义脉络,寻找法规范的解释与适用路径,将其系统化表达。

2.历史的分析方法

人权责任的分担与合作是一种逐步发展的结果,其样态是在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人权责任承担主体、方式的变迁,与国家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规制政策转型等历史因素密切相关。本书将围绕人权法发展主线尽可能地将相关复杂的历史因素与实践因素进行勾连,以呈现相关议题的全貌。

3.比较的分析方法

相当多的国家在法律制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权责任不断深化与拓展的历程。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国家之外的其他主体承担人权责任的情形,公法理论亦对之进行了回应。本书将对不同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与相关学说进行总结和举例,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寻找相关制度与我国实践的接洽点,在功能的视角下展开分析。

4.其他社会科学的借鉴

本书是建立在“国家—社会—市场”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与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研究关系密切。法学本不应止于形塑出法律规则与法律制度,也必须处理促进法规范实效性之条件。 由于人权是一个基础性议题,涉及人权的法规范众多,同时,人权责任的分担与合作又涉及诸多主体的诸多维度的责任,因此,法规范的形成、发展、变迁以及不同规范中的内在关联是在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时尤其应当注意的问题。

概言之,本书希冀综合多元研究方法,强化多种法学研究进路的合作,对人权责任分担与合作议题予以阐发。 MJZJDjdlj0Ut0FfP/iy3pmC9uPVDJ4TwMtcJM6AozezUf05kNWB+r0GwLO311G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