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告别战争

时间来到1945年,失败已无可避免,德军上下都开始丢盔弃甲。部分狂热分子响应纳粹“决一死战”的号召,仍在负隅顽抗,尤其是东部地区。但很多撤退的士兵纷纷扔下沉重的步枪、钢盔、手枪和弹药,他们的举动几乎已变为一种规定的仪式:首先,撕掉军服上的肩章和其他展示军衔与职务的标识;然后脱下军装,套上老百姓的衣服;最后,处理掉个人的军证、身份识别牌,以及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东西。 因为害怕被抓,特别是被俄国人抓,加上不想在回乡路上被认出来,成千上万的士兵先后完成了这套个人去军事化的仪式。他们努力销毁所有参与过战争与大屠杀的痕迹,只求保住性命。曾几何时,这些打了胜仗的士兵最爱戴上军功章,站到照相机前。可现在,要是有机会的话,他们都打扮成了灰头土脸的老百姓,装出一副安全无害的样子。

尽管国防军是部分自行解散的,然而,挺进中的盟军还是勒令他们无条件投降。所谓全面投降,首先要求有系统地遣散约1200万人的国防正规军(陆军)、武装党卫军(精英卫队)和人民冲锋队。实际上,也就是将他们捉拿归案,或转移至战俘营,也有的被送去劳动改造。不过,首先还是要严密追捕那些在欧洲犯下暴行的战犯。与此同时,全面战败也意味着,盟军会占领第三帝国的领土,收缴德军的武器、军火库、粮仓、营房和操场,并拆毁所有防御工事。另外,为防止有人规避条例,全面征服还意味着,盟军会控制战时经济的所有设施,并掌握对其进行改造的权力。

防范另一场侵略战的爆发,不仅需要没收所有武器,同时还要求“消灭军队与军事传统”。不出所料,“同盟国管制理事会”的第二号法令规定,必须彻底解散“德国的所有海陆空部队、党卫军、冲锋队、安全局和秘密警察部门……包括全部总参谋部人员和军官队伍”。鉴于魏玛时期失败的裁军经验,这些规定旨在摧毁德国的军事体制,让它无法死灰复燃,从而一劳永逸地消除隐患。与此同时,法令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文化方面的限制,其力度也更甚于前:“禁止德国人参加所有军事训练、军事宣传和军事活动”,包括各个传统保护单位、退伍军人团体以及类似组织。 出台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消除军国主义的思维方式。

历来的研究很少关注这项惊人的社会和平实验,因为学者一般都想当然地把随后发生在政治文化上的变化视为“波恩共和国”的功劳。“军国主义”这个关键词仍然意义含糊,与之相关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社会经济角度的和文化角度的。 无怪乎美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更注重美国自己的胜利,而非此后占领时期那些琐碎的问题。 德国的军事史文献详尽记载了各国关于去军事化的协商内容。相比之下,即便是格哈德·韦蒂希的开山之作也基本忽略了这一过程的社会与文化层面。 而在和平研究这个比较新的领域里,对于西德再武装引发的普遍反对,目前已有非常深入的调查。但同样,直到最近才有学者开始关注德国人和军方先前就有的心理隔阂,而这正是发生在他们回顾恐怖战时经验的过程中。

所以,要分析去军事化的问题,就必须首先唤醒这段被人淡忘的记忆,解释变化发生的原因: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机器是怎么消失的?军事精神又是被如何转变为一种更文明、更和平的面貌的?目前,同盟国所规定的行政遣散还有很翔实的记载,所以要再现历史比较容易。相较而言,德国人思想上的去军事化虽然程度更深,但迄今只有零星的官方记录,还有些出现在文学描写和口述历史中。 此外,还应该考虑西德试图在民意基础上实现再武装所带来的长远影响,特别是当它以民用形式出现,并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积极准备再武装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的时候。 所以说,士兵们放下武器、脱下军装的那一刻,并不是重返文明的第一步。实际上,只有在德国人向昔日的统一思想挥别时,文明才真正开始回归。 uzJCZIQimMq8SDLOfjsthlY65/kqXWHDNvONBmBuh3LbANoYDlROxKxj9qmtEQ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