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译版导言

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即1945年以后,德国人是如何从好战的纳粹分子和大屠杀的刽子手转变为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的?在第三帝国时期,德国人拥护独裁统治、种族主义、种族清洗和对外侵略,可谓臭名昭著,其行径还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然而,进入战后时期,他们却摇身一变,变成支持非军事化、非民族化和民主化的模范生,德国作为西方大家庭的一员,也重新加入了国际社会。应该说,在西德与东德先后发生的这场政治变革是相当惊人的,而如何解释这场变革则已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历史挑战。因为这中间包含了许多经验教训,它对我们理解后专制主义时代的其他转型问题同样会有所启发。

然而,对于这场变革,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都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支持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保守派学者倾向于认为,由于军事上的失败、议会制度的建立、康拉德·阿登纳任内总理民主制的发展,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场变革就已完成。但笔者认为,该观点忽略了一项事实,即大量存在的纳粹残余其实是经过数十年时间才被完全清除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左派知识分子更同情维利·勃兰特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他们发现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残余仍然比比皆是,其观点更强调改革的不彻底性。但是,这一批判视角却也经常无视实际转变的程度,坚信德国错失了很多机会。那么,在这些不同的解释当中,究竟哪个更为准确呢?

应该说,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个人认为,这场转变本身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社会学习过程,其间普通德国人逐渐认识到,在冷战时期,纳粹主义将德国引向了另一场失败与政治分裂。在国际压力与国内发展(如经济奇迹、文化自由化)的双重协助下,这场改造运动重在通过恢复价值观(如人权)、民主治理、福利制度、和平外交政策等手段,解决纳粹遗留的“文明断裂”问题。然而,尽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少数右翼分子仍然心怀威权主义的怨恨,所以国家的再定位始终没有彻底完成。这场转变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前后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起始于战后盟军的占领,在抗议不断的20世纪60年代中得到深化,最终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和平变革与国家统一中达到顶峰。

所谓战后再定位,主要是指通过非军事化、非民族化和取消经济规划等手段清理纳粹的历史遗产。占领国的施压为根除消极传统提供了比例适当的动力与支援,帮助德国人当中的关键少数获得权力,进而实现民主宪政与自由化,避免重蹈魏玛共和国的覆辙。20世纪60年代,在充满纷争的现代化进程中,联邦共和国开始主动拥抱西化,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都在积极向西方靠拢。与此同时,经济重建的成功促进了民主意识的内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自治制度;也因此,在青年反抗远动风起云涌之际,在面对抗议挑战的时候,联邦共和国才能表现得足够灵活。20世纪80年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启迪了很多东德人,让他们在“和平变革”中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而随着统一的实现,一个新生的民族国家就此诞生。最后,完成统一的德国还要面对民族迁徙和国际移民潮等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它必须寻找新的常态。而历经上述重大变化以后,所谓“柏林共和国”也终于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在本书出版以后的十数年里,相继出现了若干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原有的解读发起了挑战。社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热衷于记录东德融入联邦共和国的过程,以便能够准确评估两德统一的来龙去脉。经济史学家则更关注贸易全球化、资本流动与流行文化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但导致采煤、炼钢、造船等传统产业的非工业化,更进而危及德国的整体竞争力,尽管新计算机技术的兴起部分抵消了前者造成的影响。至于环保积极分子,他们以对抗全球变暖为己任,将目光转向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绿党的出现。最后还有为争取平权不遗余力的女性主义者们。他们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试图以此拓展女性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发挥的影响。回望过去的二十年,包括上述例子在内的各种发展动向,一直在不断扩大原有的问题领域,创造出一部新的“当前史”。事实证明,在拓宽话题范围的同时,此类视角的加入非但没有推翻原有的立论,反而对这段转变史本身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德国的战后表现堪称后法西斯时代成功转型的楷模;统一以后的德国努力走出战败的低谷,摆脱被国际社会排斥的困境,并最终重返文明国家的大家庭。军事失利与冷战对抗等外部影响造成的偶发性冲击,使整个国家得以迅速重返正轨。而同时,批判型知识分子与基民盟、社民党、绿党等民主党派的不懈努力,也在内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学习的过程,成功消除了纳粹的恶劣影响。一开始,东德推行的实验似乎充满希望,但结果证明,那其实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相反,西德积极推行民主制度,成功实现国民的改造,并征得邻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的同意,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经过这场多层次的社会变革以后,一个崭新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终于诞生,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无冕之王”。“柏林共和国”虽然面积较小,但很快就崛起,并成为欧洲的经济引擎、欧洲一体化的领头羊、移民与难民的避风港。当然,各种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包括如何应对德国另类选择党(AfD)鼓吹的民粹主义,是否应该军援乌克兰,以及怎样抵御移民潮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尽管如此,总体而言,德国在战后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实际上,凭借其稳定的民主治理,“德国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国际典范。

康拉德·H.雅劳施
2023年10月 V6AwSzahZ74Dr6lycqb2TmXcIp+e3n+tAft365ngKyoI3dIsAww7LlgUQX/hkJ5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