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版中,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舶来语。当时,企业管理的核心仍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理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纵向一体化”由于消耗大量管理资源,无暇顾及消费市场的变化,难以获得较高利润。因此,“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为了帮助中国企业破除“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思想,本书第1版详细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关键职能。
到了第2版,中国的供应链管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有企业投身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并取得骄人业绩。而在国外,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这一举动正反映了21世纪世界物流发展的主流趋势——供应链管理。第2版的编写既补充了之前的不足,更指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背景——全球化。
在第3、4版中,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各国都在剧变的环境中认识到了供应链的重要作用。无论业界组织还是政府机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供应链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当时的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正是提高供应链面对危机冲击的可靠性。本书的第3、4版正是围绕风险与抗干扰而编写的。
在第5、6版中,供应链管理进入了新的时代背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也因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而得到了新的发展。政策红利的释放也帮助供应链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制造强国的战略,供应链管理作为相适应的发展格局,成了中国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的冲击后,国内经济亟待重整。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加强供应链体系的建设、重构与优化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供应链管理也被赋予新的价值。为此,我们也加紧完成了本书第7版的修订工作。
新修订的版本保留了第6版的结构,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发展做了大量修订,增加了诸如数字化、供应链组织架构设置及职能等方面的内容。主要修订工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第1章中,从供应链的本质特征出发,并依据管理职能的基本原理,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同时对相关管理职能从供应链运作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重新梳理了第2章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管理要素,使供应链管理的10个关键要素更加贴近实际。
•修改了第3章中供应链构建的原则与要点,增加了供应链结构类型及特点,增加了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及实施策略。
•对第8章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流程和特点做了较多改动。
•对第9章的供应链组织内容做了较大的修改,删除了部分内容,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组织的结构类型及设置模式、供应链管理部门及主官的主要职能等内容。
•在全书各章的适当之处增加了思政的内容(如章后的讨论案例),修改、完善了各章的行文表达,增加了反映当代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更新了各章“供应链聚焦”的内容,增加了国内供应链管理的优秀例子。
当前,中国供应链正经历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的战略转型,而此次修订的核心在于数字化以及组织架构等方面。一方面,为了解决智能制造的挑战,供应链的数字化建设是首要任务。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等的推广为供应链带来了结构性变化。数字孪生、数字工厂的出现更是帮助企业实现了高效的供应链响应效率。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智慧供应链”,而首批30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已形成标杆效应,可以说数字化供应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一挑战促使供应链组织架构的重整与更新。地缘政治与市场环境的变化让供应链韧性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供应链建设的持续扩张与重点产业升级转型,供应链建设的韧性、弹性是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