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症结何在

英迪拉: 我们以前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我们会周末出去玩,邀请朋友来聚餐或聚会。现在他就只喜欢看电视的体育频道。我希望生活中有更多乐趣!

大卫: 她好像觉得我就是造钱机器。她就知道买买买,买很多没用的东西——衣服、书籍、厨房用品。甚至还会突然买个新电视。她好像都没意识到我们还需要支付房贷呢。

简: 他对性生活不感兴趣了。我睡着了他才上床,我还没醒他就起床了。我知道生完孩子后我胖了些,但是……

德米特里: 她根本不听劝。一切都得按照她说的来。他是绝对正确的。她知道该怎么做。不听她的就走人。如果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相信我,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

马丽亚: 他老是在生气。只要一下班回来,他就变得暴躁、不爽、啥都抱怨。事情没有完全如他的意,他就会大发雷霆。根本没办法取悦他。

杰森: 她都成了个冰山美女,甚至都不让我碰她。我一靠近,她就说“离我远点”。

丹尼斯: 他几乎从来不在家。他总是待在办公室,或者和朋友出去玩,或者在修车。而即便他在家,也从来不听我说话,总是心不在焉,自己若有所思。

这些抱怨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从业多年,我的来访者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他们可能会因为任何你能想到的事情批评伴侣:从口臭到品位差,从没朋友到朋友太多,从话太多到话太少,从“过度清洁”到“从不做家务”。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我们能够找出无穷无尽的理由来批评伴侣。你们的亲密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你和伴侣是不是老是吵架、生气,互相故意不见面?你们是不是在性生活、金钱、家务、生孩子、育儿方式、搬家等问题上的意见有分歧?你是否在关系中感到孤独、不被爱、被拒绝、被贬低、被唠叨或者被胁迫?你是否感到厌倦?你是否感到来自家庭、健康、职场或者财务方面的压力?你是否正在辛苦努力应对涉及子女、疾病、失业、法律诉讼、退休等方面的重大生活挑战?你是不是感到压力巨大,拿对方“出气”?

本书最后的章节,将会提供一些有效处理亲密关系中诸多问题的必要工具。要想处理好这些问题,明智的做法是,首先意识到差异是常态。

差异是常态

我们大多数人有时都这么想过,“伴侣如果跟我有更多相似之处,相处就会容易得多。”这种想法也许有些道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我们和伴侣之间会存在大量的差异。这不足为奇,因为你们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的,在原生家庭中学到了关于人际关系的不同道理。为了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我们快速来了解一下依恋理论等内容。

依恋理论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英国精神病学家,他最著名的贡献是创建了依恋理论(Bowlby,1969)。依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很多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问题。为了理解依恋理论,我们来想象一个新生婴儿的例子。婴儿天生就有强烈的本能,去寻找并靠近会保护和养育他们的照料者。

这是婴儿生存所必需的。婴儿完全依赖照料者,没有照料者持续不断的保护和养育,很快就会死亡。(我使用了“照料者”这个词,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由父母抚养长大的。)所以,使用鲍尔比的术语来描述,婴儿对治疗者发出“请求信号”,希望获得亲近、陪伴、安抚、保护、照料、安全和食物。出生时,最基本的请求信号是哭泣、呜咽或尖叫。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发展出很多其他策略来获取保护、安慰和养育。

如果照料者对这些请求信号做出了良好的反应,也就是说持续可靠地提供养育、安抚、保护和食物,那么孩子在这段关系中就会感到安全。这种关系很快就会成为其他关系的示范。基本上,孩子就会认为亲密关系是安全的,其他人是有可能有爱心、值得信赖且可以依靠的。这就会为以后的人生创造一种积极、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蓝图:一种“安全依恋类型”。长大成人后,对伴侣的态度往往是这样的:“我爱你,我关心你,我对我们的关系感到满意。我可以处理我们之间的一点紧张或者冲突,因为我知道那也是亲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照料者没有可靠并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是一再忽略孩子的请求信号,或者用敌意来回应,那么会发生什么呢?显然,没有完美的照料者,但是如果照料者经常反复出现上述行为,孩子在这种关系中就会感到不安全。他们会感到不安全,并且认为亲密关系也是不安全的。让我们看看一些“不安全依恋”的例子。

如果照料者行为前后非常不一致,他们常常积极回应孩子的请求信号,同时也常常忽略孩子的请求信号。孩子在这种关系中就会变得不安全、焦虑——非常不确定自己的需求是否能够被满足。之后的生活中,这会导致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渴望被关注,“黏人”,占有欲强或者嫉妒心重。长大成人后,他们对伴侣的态度常常是这样的:“我很担心你可能不爱我,或者可能会离开我,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够依靠你。我害怕你会拒绝我,抛弃我。我真的需要确定地知道你是爱我的,你不会离开我。”

现在想一想,如果照料者很少对孩子的请求信号做出积极的回应,会发生什么。大多数的时间,照料者很疏离,不在意或者忽视孩子的需求。作为回应,孩子会在情感上变得疏离,开始期待他们的需求不会被满足,而且常常会放弃尝试。长大成人后,他们常常会回避在关系中寻求滋养、亲密或者关爱,因而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实际上,他们会选择回避所有的关系。长大成人后,他们对伴侣的态度会是这样:“我很害怕你会忽视我,无视我的需求,让我失望,或者不把我当回事。我很恐惧自己会对你深切关心,或者和你过于亲近,因为如果我对你太过关心或亲近,我最后终将失望、受伤或孤独。”

最后,我们来看看照料者偶尔会积极回应,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会以攻击或敌意来回应的情况。结果是,孩子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能够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照料者在身边时,这些孩子会表现出警惕、焦虑或者茫然。长大成人后,他们觉得很难信任别人,害怕受到伤害,而且亲密会引起高度的焦虑。他们很难建立关系,关系维持的时间也常常都很短暂。他们成年后对伴侣的态度可能是这样的:“我真的不知道从这段关系中能够期待什么。但是我确实知道,靠近你让我害怕。我害怕你会伤害或是损害我。”

继续深入讨论理论之前,我们先说说非常重要的两点。第一,你和不同的照料者会发展出不同的依恋类型。假设你的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充满爱意、给予支持、仁慈可亲,但是你的父亲却很少有时间陪伴你,表达爱意,那么你可能和母亲有安全型依恋,但是和父亲有不安全型依恋。第二,你的依恋类型可能随时间改变,通过心理治疗、心理教练、个人成长或者在之后的关系中学到和体验到的内容而发生改变。

依恋理论还有很多内容,这里阐述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觉得感兴趣,可以搜索网上信息了解一下。但是学习依恋理论必须要留心,人们很容易花很长时间来梳理童年经历,试图弄清楚童年经历是如何“让你成为现在的样子”。了解童年时期的影响固然有用,但是警惕不要迷失在“分析瘫痪”中:忙于分析过去经历,找出“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以至于不做任何切实可行的事情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从以上对依恋理论的简要介绍中,我希望你得到的主要信息是:我们早期的关系,会深刻影响我们在未来关系中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你和伴侣的早期关系是不同的,你们都是带着截然不同的“蓝图”而进入这段关系的,而不同的蓝图会让你们有不同的观念和期待。要解释你和伴侣之间的差异,这并不是唯一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你在成长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你在成长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关于亲密关系的观点:从关系中期待得到什么,怎样让关系成功,什么会损害关系,怎样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你在关系中发挥什么作用,伴侣在关系中发挥什么作用,诸如此类。

你从周围环境获取了很多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来源于朋友家人、学校职场、兴趣爱好、你所属的不同团体、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和别人的交谈,还有你看到的周围世界中人们对待彼此的方式。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塑造了你的观点,比如文化、社会、社会阶层、政治派别、民族、性别认同等。

你还通过反复试验学到了很多。你会发现,真相是,我们内心深处都是控制狂,我们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经历“可怕的两岁”阶段的小孩子身上,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学步儿童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能随心所欲时,就会大哭大喊、使劲跺脚、躺地打滚、闷闷不乐、屏住呼吸、乱扔玩具、咬人打人、扯人头发或者会大喊大叫:“妈妈,我恨你!”儿童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在生命早期都试验过这些方法,而且一旦发现有些方法有效,就会持续使用。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展并且详细阐述这些方法。当事情变得棘手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又回过头向这些方法求助:咒骂、咆哮、喊叫、威胁、愤然离开、“冷战”,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一个成年人“状态极差”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描述说“表现得就像个孩子”。因为你和伴侣在之前的关系中都已经做了很多不同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获得了不同的结果,你们当然在从伴侣那里期待什么以及满足自己需要的最佳方式等方面,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不过,要解释你们之间的差异,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其中包括生理构成:你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中的神经系统,对彼此的反应都不尽相同。你们会发现引起你们愉悦、恐惧、感兴趣或是无聊情绪的事物是不同的。当然,你们的反应也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喜欢的食物、音乐、书籍和电影方面,你们各不相同,这是很正常的。在欲望、冲动、激情、恐惧和兴趣方面,每个人都存在差异,这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你和伴侣在观念、信仰、期待、意见和感受方面会有很多不同,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你是“正确”的,你的伴侣是“错误”的,反之亦然。这只能说明你和伴侣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存在差异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而且如果我们能够灵活应对,就不成问题。注意这句话里我用到了“如果”这个词。最常发生的情况是,我们不能灵活应对关系中出现的诸多差异。现实中我们常常采用如下的做法。

消耗关系的五种基本方式

关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僵化”地回应:用无效的方式回应,让问题恶化或者产生新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关系问题,都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会涉及五种僵化反应模式。我们可以使用首字母缩写DRAIN来便于记忆:

D: 断开联结(Disconnection)

R: 自动化反应(Reactivity)

A: 回避(Avoidance)

I: 自我执念(Inside-the-mind)

N: 忽略价值(Neglecting values)

下面我们逐一探讨。

断开联结

你是否曾经感到和某人有种特殊的联结?你很有可能和伴侣有过这样的感觉(至少在最初相处的日子里)。“联结”(connec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词“com”(与con同源),意为“一起”,和词“nectere”,意为“紧密联系”。所以,当我们和某人联结的时候,就好像有什么东西让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某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联合起来。当我们与某人联结的时候,我们在心理上是临在当下的,换言之,我们和对方临在于此时此地,全情投入。

要想和另一个人构建深刻的联结,我们需要以开放、温暖和真正好奇的态度,全心全意地关注对方。当有人以这样的方式关注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受欢迎的、被欣赏的。但是,当有人和我们断开联结的时候,当他们沉默寡言、冷漠封闭的时候;当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中,对我们毫无兴趣的时候;当在我们面前,他们显得无聊、怨恨或是心烦意乱的时候;当他们认为我们非常讨厌,打扰了他们,让他们恼火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就不那么好了,是不是?

如果你经常断开和伴侣的联结,或是反过来,伴侣经常断开和你的联结,你们关系中的那些温暖、亲近和亲密的感觉就会逐渐耗尽,在你们之间留下一个巨大、冰冷而空虚的空间。

自动化反应

鲍勃和3岁的儿子丹尼尔正在玩“猴子”的游戏。鲍勃抓住丹尼尔荡来荡去,一边嘴里模仿猩猩的叫声。丹尼尔玩得不亦乐乎,兴奋尖叫。两人玩得非常开心,但是突然发生了可怕的一幕,鲍勃一不小心失手,丹尼尔摔到了地上。

丹尼尔“砰”的一声摔倒了地上,空气瞬间凝结。片刻之后,丹尼尔皱眉张大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丹尼尔的妈妈莎拉慌慌张张地冲了过来,脸都急红了。莎拉冲鲍勃怒气冲冲地说道:“你也太不负责了!”她赶忙把丹尼尔抱在怀中,关切地说道,“没事啦,你没事的。爸爸把你怎么了?”她轻轻抚拍着丹尼尔的后背,一边愤怒地瞪了鲍勃一眼。

鲍勃和莎拉的行为都是“自动化反应”。在自动化反应模式中,我们由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上钩入套,就像上钩的鱼儿一样任人摆弄。我们缺乏自我觉察,对自己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有意识的控制。我们的行为是冲动的、无意识的或者是自动导航模式的,受情绪盲目驱使,被自己的信念和判断蒙蔽。当我们的内心产生诸如愤怒、受挫或者怨恨的情绪时,自动化反应尤其常见。这些强烈的感受会让我们即刻上钩入套,做出的反应就是咆哮、吵闹、吼叫、辱骂、评判、批评、责备或者威胁。伴侣越是出现了自动化反应,其行为就越是可能会让关系消耗乃至窒息。

回避

没有人喜欢不愉快的感受。我们都想方设法回避这些不愉快的感受。这种回避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会产生很多问题。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越是努力想回避不愉快的感受,就会让生活越来越糟。“经验性回避”是一个专业术语,特指试图回避或者摆脱令人不悦的“内在体验”,比如想法、感受、记忆、冲动等。研究显示,高水平的经验性回避与抑郁、焦虑、压力、成瘾等许多其他健康问题的高风险直接相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关性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为了回避令人不悦的内在体验而使用了一些策略,比如物质依赖、分散注意力、退回舒适区等。让我们浏览一下这些策略。

物质依赖。 我们人类非常擅长用物质填满自己,让自己感受良好:巧克力、比萨、啤酒、葡萄酒、炸薯条和冰激凌等,可以塞进我们身体的东西不胜枚举。这些物质能够让我们暂时摆脱不愉悦的感受,但是如果过度依赖,从长期看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分散注意力。 感受不好的时候,我们常常试图“不去想它”。我们用所有能想到的事物来分散注意力:可以是电视、电脑和社交媒体;抑或是尽情狂欢、埋头工作或是出门散心。分散注意力短期内可以帮助我们回避不愉悦的感受,但是常常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什么呢?首先,分散注意力的过程很浪费时间。为了回避无聊、焦虑或者孤独的感受,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在看电视、上网、刷社交媒体或者阅读垃圾杂志上?而这些时间,我们本可以用来做对我们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其次,当我们想方设法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就没办法采取有效行动提升生活质量。这在关系中非常常见。我们常常没把时间用在学习新技巧以改善和伴侣的互动方式上,而是忙着做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退回舒适区。 挑战性的情境经常会引发恐惧、焦虑、愤怒、悲伤或受挫等令人不快的感受。回避这些感受的方法之一,就是回避触发这些感受的情境。例如,你可能会拒绝跟伴侣说话,或者拒绝听伴侣说话,或者拒绝同床共枕,或者离开房间,或者终结谈话,或者迟迟不进行困难的谈话。很显然,是否要回避挑战性的情境,需要视时间和空间而定。例如,如果冲突开始升级,叫“暂停”并且允许彼此先冷静一下再继续会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如果你会习惯性逃避处理关系中的挑战性问题,从长期看,你们的关系将会受到损害。

有时候,退回舒适区的形式还有“被动”和“取悦他人”:让步于伴侣,把伴侣的需求放在首位,放弃自己的欲望和愿望,并且尽你所能取悦伴侣,以此来回避任何紧张或冲突。当然,一段关系需要发展,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妥协,并且将伴侣的需要放在我们的需要之前。但是如果你过度重复这种行动,将会感到紧张焦虑、精疲力竭或者痛苦不堪。(这些是导致抑郁和焦虑的常见因素。)

在日常英语中,我们称之为“待在舒适区”。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词,因为舒适区并不舒适。在舒适区待的时间过长,会让我们感到被困住、被压垮、沮丧失望。我们应该称之为“停滞区”或者“错失生活区”。要想让关系发展壮大,我们需要直面许多挑战性情境,并为伴随而来的令人不悦的想法和感受留出空间。如果我们频繁回避这些情境,那么关系将会不可避免地停滞不前。

当然,我们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回避,而且偶尔回避不是问题。但是关系中一方或是双方回避的程度越高,产生的问题就会越多。

自我执念

我们的头脑总是喋喋不休,会说很多有用且重要的事情,但也会说很多无用且不重要的东西。假设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你要记录头脑里出现的每一个想法,这些内容里有多少是值得重读的?如果你我的头脑相似,那么值得重读的内容就太少了!

涉及伴侣的时候,我们的头脑通常会立刻开始评判和批评,指出伴侣所有说错的话、做错的事。或者翻开旧账,重现那些争吵和委屈;再次体验被伤害、被辜负的感受;撕开旧伤,并在伤口上撒盐;而且提醒我们过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头脑还会把我们拉到未来,向我们展示如果留在这段关系里,生活会有多么糟糕。(或者如果离开,生活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只要你知道怎样有效应对头脑,这些就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有效应对。我们的本性就是困于内在执着:全神贯注地关注头脑,把头脑的话特别当真,头脑说什么都相信,头脑让我们做什么都服从。当你陷在内在执着中时,就会在自己思维过程的阴霾中迷失。这种阴霾越浓厚,伴侣的形象就会越模糊,直到最后你彻底迷失在自己的判断、批评和抱怨之中,几乎看不到伴侣了。

执着于内在想法时,你就会断开联结并且开始自动化反应。你会过于纠结自己的想法,无法与伴侣产生联结。你也会处于自动导航模式,冲动反应,因而无法有效对伴侣做出反应。不出所料,各种问题就会随之产生。

忽略价值

价值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想要怎样行事,想要怎样对待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就亲密关系而言,价值描述的是你真正想要成为的那种伴侣。我的来访者经常会说,他们希望自己更有爱心、仁慈、关爱、慷慨、慈悲、支持他人、风趣、随和、诚实、公平、可靠、负责、善解人意、饱含深情等。这些“期望的行为品质”被称为价值。相反,我从来没有听过哪个来访者说,他希望变得好斗、敌对、生气、唠叨、情绪化、好争论、威胁、漠不关心、评判批评、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或者冷漠疏离。

所以思考一下:当你的亲密关系开始出现问题,出现令人不悦的想法和感受的时候,你的行为出现了怎样的变化?通常,当我们心烦意乱或是勃然大怒的时候,我们就把价值忘到九霄云外了——我们不会像自己希望成为的伴侣那样行事,而是会断开联结、自动化反应、回避或者执着于内在想法。

双方都有责任,也都有贡献

现在我们已经阐述了5种消耗关系的过程:断开联结、自动化反应、回避、自我执念以及忽略价值。这些行为模式不仅导致了亲密关系中问题的产生,也使这些问题变得难以解决。

例如,人们经常这样描述他们的问题:“我想要X,但是伴侣想要Y”,或者“伴侣一直在做A,但是我想让伴侣做B”,或者“只要我做Q,伴侣就做R”,又或者“伴侣相信G,但是我相信H”。换言之,他们认为主要问题是双方在需求、渴望、目标或信念等方面的冲突。然而,事实却常常并非如此。这些差异常常是正常而自然的,而且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关系之中,通过良好的沟通和谈判技巧(本书后面章节将会探讨),这些差异通常都可以得到和平解决。但是消耗关系的5种过程却常常阻碍问题的解决。

当然也会有例外。有些时候,分歧是不可调和的。但即便是这些时候,消耗关系的五种过程会让问题引发的痛苦翻倍,让双方很难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和对方有效地交流和协商,那么就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了。

如果你的问题是,“伴侣做了D、E、F,确实对我造成了伤害,我实在无法从伤害中恢复过来”,应该怎么办呢?可以肯定的是,从重大的伤害中恢复过来,并非易事。但是(后面的章节将会论述),疗愈、宽恕以及修复都确实是有可能的。同样,消耗关系的五种过程,会阻碍我们恢复的过程。

例如,如果伴侣中一方回避,那么问题就很难得以解决;如果双方都回避,那么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即便我们没有回避,如果一方或者双方都断开联结、自动化反应、回避、执着于内在想法或者忽略价值,我们就不可能和平讨论或合作解决问题。

所以,阅读本书时,留意你和伴侣有哪些消耗你们关系的行为。没错:你和伴侣。关系中,双方都对问题的产生负有责任。也许责任并不对等,但是双方都对问题的产生及持续负有责任。

说到这里,你的头脑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很快看到伴侣的缺点,但是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而不见。面对我们自己所做的消耗关系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为这些行为辩护(“如果你没有那么做,我就不会这么做!”),否认行为(“我不会那么做!”),或者轻描淡写(“没那么糟糕。你夸大事实了!”)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极为诚实。如果你真的看不到自己对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负有怎样的责任,就是严重的问题。这表明你要么缺乏自我觉察,要么无法诚实面对自己,这时候我会建议你和心理治疗师谈一谈。请记住,没有所谓“完美伴侣”,双方都对困难的产生负有责任。

你不完美,你的伴侣同样也不完美。所以,如果你总是责怪自己,而把伴侣描述成圣人,这样做既不现实,也不健康。

但是,如果伴侣觉得自己很完美呢?如果他们否认自己对关系中的问题负有责任;如果他们声称一切都是“你的错误”,一切问题都是你引起的,你是唯一需要改变的人?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严重的危险信号,最好按照第2章中论述的方法进行解决。

当然,伴侣双方也都对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本书的第三部分会鼓励你去注意自己和伴侣所做的积极贡献,并且感恩伴侣对关系起到的积极影响。不过,本章关注的是消极的一面。

我希望你填写一份消耗关系的5种行为(DRAIN)的表单,来更好地培养自我觉察。你可以在笔记本中记录下消耗你们关系的行为。首先,记下你自己的消耗关系的行为,然后,如果你愿意(不是必须步骤),你也可以写下伴侣所做的消耗关系的行为。

和伴侣一起做的练习

从本章开始,本书大部分章节都有这个名为“如果伴侣愿意”的环节,包含了一些建议和伴侣一起做的练习。注意“愿意”这个词,如果勉为其难、心怀怨恨或者三心二意,那么做这些练习就毫无意义了。伴侣双方都要为了构建更好的关系而真正愿意来做这些练习,否则这些练习就会无用,甚至适得其反。

这些练习给伴侣双方提供了机会,可以真心诚意地审视关系,思考怎样合作来改善关系。做练习的时候,不要指责、评判或是批评。如果练习过程中出现了争吵,请立刻停下来。休息一下,稍后双方再一起讨论,但是前提是伴侣双方都真心实意想要继续。

和伴侣讨论做这些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去公园散步、喝杯咖啡或喝点酒,常常都会有所助益。不同的环境会让你们更容易倾听彼此,而不做消极的自动化反应。下面就是第一个和伴侣一起做的练习。

如果伴侣愿意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伴侣双方都诚实地看待你们是如何将亲密关系消耗殆尽的。

练习:分享彼此消耗关系的行为(DRAIN)表单

伴侣双方填写消耗关系的行为(DRAIN)表单,如前所述。

留出时间(最好是20分钟)来分享彼此的表单,开诚布公地讨论。只分享你写下的关于自己的消耗行为的部分。不要分享你写下的关于伴侣行为的部分,以免引发争吵。

你可能想要分享自己从这个练习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令你吃惊的发现?有没有什么后悔的地方?

在伴侣分享的时候,不要提及你认为伴侣应该添加的内容。把这些想法藏在心里,以免发生争吵。相反,要把练习看作机会,去了解伴侣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同时让伴侣也有机会了解你。

最后练习结束的时候,感谢彼此的分享和倾听。

现在我们来到了本章的最后一段,希望你能够看到消耗关系的行为(DRAIN)是如何引发、维持或者加剧了很多关系问题的。这些行为会产生如此负面的影响,所以毫无疑问两败俱伤是很难免的。 zrSb9L5vIJOM9aEEQr0LZZn7ekwCSL6U0Zl+5nIv0wKIC6bLIx5EUzW+Y9br0L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