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作为内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其在呼吸运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我们并不清楚什么叫作核心,更别提什么叫作内核心和外核心了。如果我们能清楚内核心和外核心的作用,深入理解呼吸与盆底的关系,那盆底健康的恢复效率将大大提高。
1.核心在哪里?
答:核心(core)是指由腰椎-骨盆-髋关节形成的功能性复合体,是躯干的动力链中心。其范围包括附着于该区域的神经、肌肉及骨骼系统,而非广义的“整个躯干”。
2.内核心和外核心的区别?
答:内核心肌群主要包括膈肌、腹横肌、盆底肌、多裂肌(深层);外核心肌群主要包括竖脊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臀大肌、腰方肌。
我们可以把身体的核心看作一个圆柱形的“易拉罐”,这个“易拉罐”的前壁是腹部肌群,后壁是腰背部和臀部肌群,顶部是膈肌,底部是盆底肌群和环绕髋部的肌群。
核心肌群就这样从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把身体包裹住,起到稳定身体、维持功能的作用。
3.盆底在核心中的重要意义?
答:我们可以把盆底看作身体核心这个“易拉罐”的底部,如果因为分娩、年龄增加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盆底肌肉及其支撑结构(如筋膜、韧带等)损伤,那么“易拉罐”的底部就会被突破,逐渐增加的腹压会扩大底部的损伤。
4.盆底肌在呼吸中的作用?
答:盆底肌的收缩与舒张对膈肌运动有辅助作用,进而影响肺功能。我们需要把盆底肌的呼吸强化训练纳入呼吸康复计划。
5.盆底肌与膈肌在呼吸中如何运动?
答:盆底肌与膈肌在呼吸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吸气时膈肌收缩下行,盆底肌相对保持稳定或略有放松;呼气时膈肌放松上升,盆底肌适度收缩以协助呼气。
6.呼吸中盆底肌与腹部肌肉的关系?
答:盆底肌和腹部肌肉是一对“好朋友”,在运动时互为对方的“好帮手”。吸气时盆底肌相对放松,腹部肌肉根据呼吸深度可能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收缩;呼气时盆底肌适度收缩,腹部肌肉也参与收缩以协助呼气。剧烈运动呼气时,两者共同收缩,有助于保护盆底免受高腹压的影响。
7.呼吸时盆底肌与腹部肌肉的参与程度是怎么样的呢?
答:吸气时如果盆底肌的参与程度是100%,那么腹横肌的参与程度会高达230%,腹内斜肌的参与程度可能会达到100%,腹外斜肌的参与程度为20%,最后腹直肌的参与程度可能仅为10%。如果存在诸多原因导致的非病理性呼吸功能障碍,呼吸时就会有盆底肌与其他核心肌群活动异常的问题,导致各肌群参与呼吸运动的程度混乱,如可能出现腹直肌过度参与(参与程度为100%),而盆底肌的参与程度降低(0%~10%)的情况。
这时候,腹部摸起来就会硬硬的,盆底肌却未能有效收缩,腹腔的底部没有实现良好的支撑,腹压升高,可能影响整体呼吸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在呼吸训练中关注训练盆底肌与腹部肌肉的运动顺序。
做运动时,吸气后憋气会对盆底造成压力,高腹压会冲击原本应紧张的盆底肌,从而导致对盆底保护不足。如果经常重复这种不良的呼吸状态,可能最终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所以我们需要在呼吸训练中减少运用吸气后憋气的模式,增强呼吸对盆底肌的保护功能。
8.盆底肌在呼吸过程中并非以整体、统一的方式运动,盆底肌分为深层肌肉与浅层肌肉,它们在维持盆底功能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答:盆底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保障。但如果要深究其具体的功能,我们就会知道,盆底肌分成深层肌肉和浅层肌肉,它们位置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深层肌肉主要维持骨盆的内部稳定和维系膀胱、子宫、阴道、直肠的位置,浅层肌肉则更多参与大小便的管控和阴道口的关闭。
讲到这里,妈妈们可能会感到疑惑:“我只要跟着老师学习呼吸训练时锻炼盆底肌就行啦,为什么还要细究深浅层的不同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正是因为浅层和深层盆底肌在维持盆底功能及参与呼吸等相关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妈妈们各自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呼吸训练模式针对不同的肌群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在呼吸运动中,深层盆底肌和浅层盆底肌的激活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特定的呼吸或咳嗽等动作下,浅层盆底肌可能会更明显地参与。如果我们想针对浅层盆底肌进行锻炼,可能需要考虑特定的呼吸模式或增加气流量,但需注意勿过度用力吸气。
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岔气了,腰好痛。”
“岔气”是什么呢?“岔气”通常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腰部肌肉或软组织突然运动不协调,可能引发腰痛。实际上,呼吸运动不协调可能与“岔气”及某些腰痛相关,但并非直接导致躯体多部位的疼痛。
部分躯体疼痛可能与呼吸模式有关,如腰背痛、颈部疼痛等,可以从呼吸角度进行一定的调节。
一般来说,呼吸时膈肌的协调运动会帮助我们的内核心进行协调运动,并维持良好的腹压。如果坚持良好的呼吸家庭训练,不仅可以减轻疼痛和解决部分肌肉骨骼相关的运动协调问题,还可以改善身体功能的平衡性。
呼吸与疼痛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呢?
答:研究发现,呼吸在自主神经系统激活、情绪调节、酸碱平衡和抗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可导致呼吸气流、频率和呼吸总量的增加。疼痛的存在往往伴随着呼吸模式的改变,而有节奏的缓慢呼吸则与疼痛减轻相关。
部分产后的妈妈可能会伴有腰痛的问题,呼吸训练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来缓解腰痛。吸气肌训练可以增加躯干肌肉的活动,增强呼吸功能,从而减轻疼痛。
对于慢性腰背痛的治疗效果,呼吸训练与核心稳定性相结合的效果优于单纯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这种结合方式可以增强腰椎功能,减轻疼痛,提高腰背部肌肉耐力。
研究发现,人们能够通过对呼吸的注意力来自我调节身体功能和对疼痛的专注力,帮助更好地维持腰背痛的呼吸治疗效果。
我们有时感觉臀部、腰部及大腿根部出现钝痛、酸胀等不适感,这些可能就属于骨盆带疼痛(骨盆带疼痛通常是指发生在骨盆区域,包括臀部、腰部及大腿根部周围的疼痛)。
有研究认为,膈式呼吸训练可以减轻骨盆带的疼痛。通过呼吸的调节,膈肌和盆底肌的协同作用会得到改善,呼吸模式和肌肉活动也会得到优化。
慢性颈部疼痛的患者经常会出现呼吸功能障碍。相关调查显示,有颈部疼痛症状的参与者相较于无颈部疼痛的参与者,更可能出现呼吸功能障碍的症状。
本书提及的呼吸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呼吸时感觉胸腔紧张,需要偶尔深呼吸以补充氧气,经常会感到有点缺氧,以及过度依赖胸式呼吸等一些非病理性的症状。这些症状与肺气肿、哮喘等疾病无关,其主要原因在于颈部肌肉力量减弱及呼吸肌运动不协调、呼吸模式异常。功能性残疾程度越重,出现的呼吸功能障碍症状往往也越多。
因此,改善这些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或有助于缓解颈部疼痛症状。对于有颈部疼痛的人群来说,长期坚持呼吸家庭训练可减轻慢性非特异性颈部疼痛(只是颈部肌肉问题,没有神经压迫)患者的疼痛,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增强颈部屈肌的耐力和力量,同时提升肺功能。呼吸训练的同时,可配合常规理疗或按摩,效果更佳。
呼吸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可以缓解多种类型的疼痛,例如深慢呼吸能减轻疼痛及疼痛导致的失眠;而且,呼吸还能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的抑郁症状,对普通人的情绪改善也同样有效。
我的一位患者曾分享了她通过呼吸训练改善情绪的经历:她是一名超市收银员,在工作中常会因客人的不讲理而感到愤怒并抱怨。但自从学习呼吸训练课程后,再上班时,她发现她的同事还在不停地抱怨,而自己却没有了这种冲动。这位患者非常惊讶于呼吸训练对她情绪的调节作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呼吸训练对她的情绪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
多年来,呼吸练习一直应用于临床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改善某些健康问题,也可以在分娩时使用相应的呼吸方式,比如呼吸分娩镇痛、拉玛泽呼吸法等。
缓慢深大呼吸对急性烧伤疼痛、内脏疼痛也同样有效。然而,这种影响可能与其他潜在的机制(尤其是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有关。
产后妈妈们常面临腹直肌分离的问题,当发现腹部中间出现松弛,平躺时能在腹肌中间轻松放入两指或更多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但我们无需过度担心,腹直肌分离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改善,呼吸训练是改善腹直肌分离的有效方法之一。很多患者在进行呼吸训练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妈妈产后42天腹直肌分离达7厘米,她在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无张力腹式呼吸训练后,复查发现腹直肌分离程度减少了2厘米。还有很多类似案例,都表明我们可以从良好的呼吸训练当中受益。
腹直肌分离是因为怀孕等原因导致腹直肌中间的腹部白线筋膜分离,通常在仰卧屈膝位检测时分离大于2厘米才能确诊。
1.如何从腹直肌分离角度看呼吸训练的作用?
答:腹直肌作为外核心的一部分,维持骨盆的位置及封闭腹腔前侧,以保持正常的腹压,维持腹腔功能的稳定。腹直肌分离后对腹腔前侧的封闭作用下降,腹压随之出现问题,身体稳定性也会下降。
严重的腹直肌分离大多是在核心肌群不协调的状态下,腹压持续增加(如孕期胎儿增大等)导致腹部筋膜损伤。调节核心肌群的协调运动尤为重要,呼吸训练可以帮助内外核心肌群协调运动,协助内核心封闭,维持良好的腹压,恢复肌肉的弹性和营养,帮助身体建立良好的稳定性。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来帮助腹直肌分离的恢复。
2.腹直肌分离呼吸训练的姿势要求?
答:从腹直肌分离的运动康复来看,我们可以采用呼吸训练结合核心训练的模式进行康复训练。无张力腹式呼吸训练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其姿势要求应选择屈髋90°的体位进行训练(见图1-1和图1-2),在此体位下最大呼气可以更多激活腹肌。
图1-1 俯卧位屈髋屈膝90°
图1-2 仰卧位屈髋屈膝90°
3.过度用力的呼吸训练适合腹直肌分离患者吗?
答:过度用力的呼吸训练对于腹直肌分离是不适宜的。我们常强调避免过度用力呼吸。在呼吸训练初始阶段,经验不足或心急的妈妈们可能会因过度用力而加重腹直肌分离,甚至可能导致腹直肌分离处出现更明显的间隙或损伤。因此,我们建议腹直肌分离的妈妈们先建立良好的无张力腹式呼吸模式,让盆腹动力达到协调状态后,再开始呼吸配合的渐进式核心力量训练。
1.什么是自主神经?
答:相信大部分妈妈对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这些词感到一头雾水,我们可以把自主神经理解为身体中的“自动驾驶系统”。在人体无意识状态下,自主神经就能自行工作并协调支配血压、消化、呼吸、心率等,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一对神经的平衡状态直接影响身体功能。
2.自主神经的功能是什么?
答:交感神经在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就会起兴奋作用,常被视为应对紧张、亢奋等状态的“应急系统”。以交感神经为主导时,通常机体处于紧张、亢奋、激动的状态。此时,心跳加速,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升高,血糖水平上升,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增加等。
而副交感神经更像“镇静剂”,它在我们睡觉、休息时起作用,帮助机体维持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以副交感神经为主导时,机体多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此时,心跳减缓,呼吸减慢,血压下降,消化腺分泌增加,膀胱收缩力增强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拮抗和协调的平衡状态中。
3.从自主神经系统的角度,呼吸治疗缓解疼痛的原理是什么?
答:缓慢的呼吸训练在呼吸吸入和保持过程中,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生理状态,进而促进自主神经平衡向以副交感神经为主导的方向调整。
通过呼吸训练,可以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抑制交感神经活动,从而提高疼痛阈值,改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和pH值,进而减轻疼痛。
大脑像一个中央处理器,可以对身体各部分传递的信息进行分区处理,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当大脑接收到呼吸调节信号时,会将这些信号投射到控制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脑干神经核。这些神经核的传出活动影响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
压力感受器系统具有一个中央分支,能够将呼吸信号传递到大脑中参与处理疼痛刺激和调节疼痛反应的区域。因此,压力感受器系统可以将呼吸训练导致的心血管系统压力变化传递到负责调节自主神经张力、处理疼痛刺激和调节疼痛反应的大脑区域,从而导致痛觉减退。也就是说,当我们降低呼吸频率,并适当调整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值(如延长呼气时间)时,痛觉减退可能会更为明显。
4.呼吸调节降低血压的原理?
答:血压的改变与呼吸调节时交感神经活动受抑制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密切相关。练习频率为每分钟6~10次的横膈膜深呼吸,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这种深呼吸可以通过激活肺-心脏机械感受器、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并可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小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同时,深呼吸练习增加了副交感神经活动和压力反射的敏感性,导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
5.我们经常在做了呼吸训练后会觉得很放松,呼吸训练是怎么使人放松的呢?
答: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导致人长时间处于焦虑、暴躁、紧张的负面情绪中。深慢呼吸以更慢、更深、更长的呼气方式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使人感到平静和放松。
呼吸训练被视为胃肠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补充疗法。
1.呼吸训练与胃食管反流?
答:胃食管反流简单来说就是胃酸逆流入食管中,产生烧灼、疼痛等不适感。呼吸训练对胃食管反流症状改善有积极作用,吸气肌训练可以训练膈肌脚的肌纤维,积极帮助构建抗反流屏障。同时,腹式呼吸训练可能通过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协调性等机制,对减少胃酸反流有积极影响。
2.呼吸训练与肠易激综合征?
答: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症状不固定,可有腹胀、腹痛等症状,腹痛一般发生在下腹部,常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
深慢呼吸可能通过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包括影响直肠敏感性。研究证明,深慢呼吸干预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此外,瑜伽调息已被证明可以通过增加胃肠道副交感神经活动和减少压力的影响来减轻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心脏在心包内,其位置受到膈肌等周围组织结构运动的影响。吸气时,膈肌下降,间接影响心脏的位置;呼气时,膈肌上升,心脏也随之相应回到原来的位置。心包与膈肌等周围结构的协同运动有助于维持心脏的血液与营养供给,并可能通过牵拉等机制调节心脏活动和自主神经。
呼吸训练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具有预防意义。研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增加和自由基数量的减少,氧化应激水平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呼吸训练对心肺系统的长期有益影响。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促进血糖升高,而呼吸调节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可能有助于降低血糖。有证据表明,横膈膜呼吸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氧化状态,并有助于改善氧化应激状态。横膈膜呼吸运动可以作为标准护理的附加治疗,以改善人体测量数据和血糖参数。
呼吸与睡眠是相互独立但又紧密依存的过程。在发育的婴幼儿期,两者的变化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睡眠方面,青春期个体的睡眠模式、时长或质量等可能会经历持续的变化。与这两个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最常见的疾病是睡眠呼吸障碍,它在不同年龄组的表现和影响上存在差异。
习惯性打鼾的儿童睡眠时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这可能表明该患儿睡眠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存在异常。研究发现,习惯性打鼾的儿童心率变异性降低(即心脏对应激的调节能力下降),这可能与成年后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有关。
呼吸不仅受代谢需求的控制,还会不断对情绪的变化做出反应,如悲伤、快乐、焦虑和恐惧。最终的呼吸输出状态涉及脑干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维持生理稳态中,呼吸与情绪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呼吸训练可以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压力。
横膈膜呼吸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减轻生理和心理压力的干预方法。横膈膜呼吸可以降低生理应激(通过改善血压、呼吸和皮质醇水平)和心理应激(改善个体在心理应激情境下的反应)。瑜伽调息有减轻压力的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清皮质醇水平,也可通过直接减少交感神经活动,促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
以上提到的皮质醇水平降低与幸福感的增加、焦虑的减少和压力感知阈值的增加有关。
焦虑会导致盆底肌紧张。我曾经遇到一个排便功能障碍的婆婆,她的盆底肌很紧张。在进行呼吸训练系列课程后,她的盆底肌恢复了正常的弹性。结束治疗时进行盆底肌电筛查,初时盆底肌电值略显异常,触诊检查显示盆底肌紧张,呈板状改变。同时,我发现她精神非常紧张,经询问后得知她需要去接放学的小孙子,这是她当时紧张的一个原因。第二天复检时,她的盆底肌电值完全正常,触诊盆底肌弹性也恢复了。由此可见,盆底肌的紧张与精神的紧张与放松是协同的。
盆底肌在分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能力与呼吸的协调至关重要,盆底肌紧张会增加分娩的疼痛与损伤,有学者强调放松和呼吸技巧有助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降低焦虑水平。
呼吸训练是一种有益的预防和干预方法,通常在分娩时使用拉玛泽呼吸法。有分娩经历的妈妈在孕期大多学习该呼吸法,它可能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的持续时间。
呼吸时的姿势选择至关重要,因为正确的姿势能够优化呼吸效果。研究表明,骨盆带疼痛的女性往往会出现膀胱底部移位、盆底肌活动和膈肌运动方向的变化。针对这些情况,这类女性可以通过特定姿势的呼吸训练获得益处。
我们常用的呼吸体位包括平卧位、四足跪位、站立位、三脚架位等(见图1-3~图1-6),不同体位对呼吸时核心的激活程度不同。站立位时腹部核心的激活强度最明显,三脚架位与四足跪位次之,且二者激活程度相当。因此,不同姿势的核心激活强度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站立位、三脚架位与四足跪位、平卧位。这有利于我们在呼吸训练时选择合适的体位。
但是产后初期的女性核心功能尚未建立良好的稳定性,不能直接按照上面的顺序开始训练。她们应从平卧屈髋屈膝位这一基础姿势开始训练,而不是从对核心肌群激活要求较高的站立位、三脚架位与四足跪位开始。只有平卧位训练使核心肌群达到良好的协调状态时,才能进一步进行其他姿势的呼吸训练。
还有一个很好的呼吸位置就是俯卧位(见图1-7),这个体位可能有助于胸腔和腹腔压力的某种调整,帮助呼吸力量更有效地传导至盆底肌群。但是俯卧位可能不是日常功能活动中的常见体位,因此在俯卧位下进行的良好呼吸训练,可能并不直接等同于在其他体位(如平卧位、坐位、站立位)下也能保持同样的呼吸协调性。
膈肌是身体核心的姿势稳定相关肌肉之一,主动呼吸越好,膈肌越厚,姿势越稳定,静止的时候身体越平衡。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呼吸时腹部的起伏很大,这通常被视为一个不利的信号。因为腹部起伏越大,往往伴随着髋关节的波动增大,进而导致身体重心的移动幅度增加,身体的稳定性也会随之下降。为了减小重心移动的幅度并提高身体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尝试减小呼吸运动的幅度,特别是腹部起伏的幅度。
图1-3 平卧位
图1-4 四足跪位
图1-5 站立位
图1-6 三脚架位
图1-7 俯卧位
呼吸运动有助于减少姿势摇摆的影响,虽然用力鼓腹呼气收腹的呼吸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法,但不建议进行这种腹部前侧过度用力的呼吸训练。我们可以从身体重心改变、身体稳定性下降两个方面看到这是一种不利于身体稳定的呼吸训练方法。
因此,坚持呼吸训练对身体的平衡很重要,对老年人尤为重要。老年人摔倒常常和身体失去平衡密切相关。强烈建议老年人也进行呼吸训练。
深呼吸练习通常在很多疾病/亚健康状态下使用,比如高血压和疼痛。练习深呼吸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已经有一些研究对这些技巧所产生的不同心理和生理效果进行了探讨。例如,有研究对健康成年志愿者分别进行了闭口呼吸、单侧鼻孔呼吸和抗阻呼吸/负荷呼吸的实验,每分钟呼吸6次(即控制呼吸频率),每次3分钟。结果发现,相较于其他呼吸模式,负荷呼吸时血压变异性高(血压波动较大),闭口呼吸时血压变异性高于单侧鼻孔呼吸。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这是一种以呼吸为主导的心率周期性改变)在负荷呼吸时高于其他呼吸模式,在闭口呼吸时高于单侧鼻孔呼吸。
呼吸技巧在气压反射敏感性和有效性方面没有差异。从个人感知而言,参与者认为与其他呼吸相比,噘嘴呼吸更平静、更愉快、更有控制感。总的来说,在4种被测试的深呼吸技巧中,负荷呼吸与增强特定的心血管效果(如心率变异性等)有关,而噘嘴呼吸与更好的情绪反应有关,同时也对某些心血管指标(如血压等)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这些发现可以为应用深呼吸技术作为健康状况的自我管理干预提供信息,这可能对刺激压力感受器、调节自主神经和情绪有益,比如对高血压和疼痛的管理可能有所帮助。
基于单侧鼻孔呼吸与双侧鼻孔呼吸在某些方面(如放松效果、能量提升等)的功效不同,同时考虑到躯体两侧膈肌解剖位置的不均衡,在本书的鼻孔位置呼吸法中,我们介绍了单侧鼻孔呼吸的方法:吸气的时候用鼻腔,呼气的时候放松唇周,自然放气,类似于噘嘴呼吸的呼气方法。在进行无张力呼吸训练时,逐渐使核心的肌群放松和富有弹性,促进膈肌有效运动,帮助身体各部位的组织灵活活动。
在呼吸过程中不仅可以见到身体随着呼吸在运动,腹部和胸腔、盆腔都在扩张回弹,体内深部的组织也会随着呼吸被动地参与整个呼吸力学的传导过程。肺由很多肺叶组成,肺叶之间相互连接,共同构成肺的整体结构。正常情况下,吸气时肺叶扩张帮助胸腔向四周扩张,但是当后下肺叶扩张不好,可能因体态不良导致该肺叶扩张受限,那么在该肺叶下的膈肌后侧部分就没有办法在吸气时跟随呼吸压力流下移至腹腔,后侧的腰部也没有办法伴随压力流下传而正常扩展或放松,进而无法良好地向下传导到后侧的盆底。因此,需要一些有技巧的呼吸方法帮助呼吸更好地打开后下肺叶,从而帮助膈肌活动以及连接的肌肉系统(比如髂腰肌、腹横肌、盆底肌等肌群)达到平衡的运动。此时鼻孔后侧呼吸法应运而生,鼻孔后侧呼吸法在鼻孔位置呼吸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呼吸时,不仅肌肉和骨骼会运动,胸腔和腹腔内的内脏器官也会随着呼吸膈肌的运动协同运动,内脏器官的具体运动情况见图1-8和图1-9。
图1-8 磁共振成像无张力呼吸吸气相冠状面,膈肌及内脏器官向下移动
图1-9 磁共振成像无张力呼吸呼气相冠状面,膈肌及内脏器官向上回弹
我们做无张力呼吸的时候膈肌会移动1~2厘米,深呼吸的时候膈肌会移动6~10厘米,同时内脏器官也会跟随膈肌运动。我们可以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图片中看到吸气时胸腔和腹腔变宽,呼气时胸腔和腹腔变窄,吸气时所有内脏器官向下运动,呼气时回到原来的位置。
内脏器官和膈肌通过多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如心脏与膈肌部分相邻并通过心包等结构相联系,膈肌下面的肝脏、胃肠道等器官则通过韧带等结构与膈肌相连。呼吸时,心脏、肝脏、胃肠道会受到膈肌运动的影响(见图1-10~图1-13),女性盆腔的直肠、子宫、膀胱同时也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吸气量增加时,膈肌运动的幅度会增大。人体每天进行20 000多次呼吸,这一过程中不停地促进内脏器官的运动和功能调节。这种调节是通过内脏器官附着的交感神经的调节、血液供应和营养的促进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的,最终达到身体功能的整体调节。
图1-10 肝脏在呼吸中的运动
图1-11 胃在呼吸中的运动
图1-12 主动呼气时十二指肠的运动
图1-13 主动呼气时结肠的运动
(1)在呼吸运动中,膈肌与盆底肌相互协调运动,腹横肌与盆底肌的协调运动决定了盆腹腔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见图1-14)。结合起来就是内核心和外核心会帮助核心区域协调运动。
图1-14 内核心前侧内视图:内核心由膈肌、腹横肌、盆底肌、多裂肌(多裂肌在核心后侧)组成
图片来源:Bordoni B.The five diaphragms in osteopathic manipulative medicine: myofascialrelationships,part 1[J].Cureus,2020,12(4): e7794.
(2)盆底与腹部处于同一个动力系统及腔室中,在呼吸运动中,盆底与腹部的相互动力传导对盆腔及腹腔内脏器官、肌筋膜系统的协调运动,以及盆腔、腹腔内脏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无张力呼吸法中,吸气时气流从鼻腔进入胸腔,压力的变化从胸腔传递至腹腔、盆腔;呼气时气流从肺经口腔排出,胸腔内的压力逐渐降低,使脏器组织从盆腹腔方向恢复到原位(见图1-15、图1-16)。前腹上部在呼吸运动力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前上腹部松弛或过度紧张会影响呼吸压力变化的传递。身体重心的改变也会影响呼吸气流/压力变化的传导方向,表现为上腹部或者下腹部腹压的增加/减少。
图1-15 呼吸气流轨迹
图1-16 矢状面呼吸动力学传导的吸气从鼻腔至胸腔、腹腔、盆腔解剖结构图
非孕期腹压增加时,腹压传导至下方的盆腔,盆腔脏器能保持正常位置;孕期腹部增大、腰曲增大、腹部压力整体分布变化(见图1-17),前下腹部和前侧盆底组织及脏器更容易出现形态的改变,比如下腹部膨隆松弛、阴道前壁膨出等形态的改变,出现功能性问题,比如咳嗽、漏尿等。
先天发育异常、不良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外伤及孕产史、躯体疾病、手术及外伤等因素都会导致身体结构变化从而出现盆腹动力学异常,继而导致盆腹功能障碍,需要重新建立正常的盆腹动力进而促进躯体功能恢复。
(4)我们把呼吸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看作压力流(见图1-18),吸气时压力流主要向盆底方向传递(见图1-19),呼气时压力流主要向腹部方向回流。呼吸压力变化是影响呼吸力学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体态和不同部位的组织改变会影响呼吸的压力变化,调整呼吸压力以适应盆底及相关部位的功能需求是治疗这些部位功能障碍的根本。
图1-17 孕期和非孕期盆腹腔及腹压变化
图1-18 腹部方向的压力流圆锥
图1-19 盆底方向的压力流圆锥
(5)膈肌、腹部肌肉和肋间肌等胸腔相关肌肉都有最佳的长度-张力关系和协调模式,当所有肌肉群都相对平衡参与时,呼吸才是最有效的。
(6)吸气时腹肌、盆底肌会放松,呼气时腹肌、盆底肌逐渐收缩。鼻吸鼻呼平静呼吸、鼻吸口呼无张力呼吸时,身体呈现不同的状态,这两种呼吸模式也是我们对盆底功能障碍及相关功能障碍进行训练及治疗的基础呼吸模式。
下面是两种不同呼吸模式的呼吸运动图示(见图1-20、图1-21)。通过这些图示,我们可以观察到鼻吸鼻呼的平静呼吸以及鼻吸口呼的无张力呼吸时盆腹腔的运动状态。本书涉及的训练中,开口呼气的呼吸状态较为常见,同时部分呼吸训练也是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呼吸状态来形象地了解整个呼吸过程以及盆腹腔的运动情况。
图1-20 鼻吸鼻呼平静呼吸时腹-盆腔正中矢状面示意图
TM,胸肌;D,膈肌;DAM,深前外侧腹肌;PF,盆底肌。较粗的线条表示肌肉收缩,较细的线条表示肌肉放松。黑色箭头表示主动力矢量,灰色箭头表示被动力传输。
图片来源:Talasz H,Kremser C,Talasz HJ,et al.Breathing,(S)training and the pelvic floor-a basic concept[J].Healthcare (Basel),2022,10(6): 1035.
图1-21 鼻吸口呼无张力呼吸时腹-盆腔正中矢状面示意图
TM,胸肌;D,膈肌;SAM,浅前外侧腹肌;DAM,深前外侧腹肌;PF,盆底肌。较粗的线条表示肌肉收缩,较细的线条表示肌肉放松。黑色箭头表示主动力矢量,灰色箭头表示被动力传输。
图片来源:Talasz H,Kremser C,Talasz HJ,et al.Breathing,(S)training and the pelvic floor-a basic concept[J].Healthcare (Basel),2022,10(6): 1035.
图1-20展示了鼻腔吸气和鼻腔呼气时腹-盆腔的肌肉收缩与放松状态。吸气时,膈肌收缩(胸腔容积增大,膈肌相对向下运动),盆底肌放松(相对向下运动);呼气时,膈肌放松(胸腔容积减小,膈肌相对向上运动),盆底肌收缩(相对向上运动)。在静止呼吸时,体腔吸气时体积增大,呼气时体积减小。
图1-21展示了腹腔周围肌肉群在吸气(a)和通过开口声门呼气(b)时正确收缩盆底肌和前外侧腹肌的物理牵拉期间的运动和收缩状态。
我们在呼气时,盆底肌会随着呼气自然收缩并被腹肌及胸腔压力的改变牵拉向上,封闭盆底下口。但是部分产后受损状态向下移动的盆底肌不能特别好地跟随呼吸运动做吸气向下,呼气向上收缩运动,可能会表现为吸气仅仅在胸腔或者前侧胸腹部,吸气膈肌和盆底肌出现异常的向胸腔方向/向上的运动,呼气膈肌和盆底肌出现异常的向盆腔/向下的运动。这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或功能障碍,需要我们自主地配合呼气运动时轻微收缩盆底深部组织,才能让盆底肌筋膜跟随腹肌筋膜轻轻牵拉向上运动,维持内核心的封闭功能。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盆底平时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无法感知盆底肌的位置和运动,盆底肌无法收缩,经过盆底电生理治疗无法提升肌力,盆底紧张疼痛,同房干涩,腰背痛,骨盆周围组织疼痛等。
注意,呼吸训练均为以下功能障碍的辅助家庭训练,如果存在诊断相关疾病/功能障碍需要到医院就诊治疗;呼吸训练所有的适应证均为身体的功能性问题。
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力差、盆底本体觉下降(无法感知盆底肌、不知道盆底肌处于收缩还是放松状态、不清楚收缩的速度)、盆腹动力学不协调(盆底收缩时腹肌和臀肌等肌肉的过度使用、盆底肌无法收缩、咳嗽时盆底与腹部无法提前进行自发腹压到达前的收缩运动、咳嗽时腹部和盆底向外扩张、做腹压增加的动作时压力没有传导到盆底、腹压增加没有盆底扩张的感觉)、尿失禁、粪失禁、阴道疼痛、骨盆周围组织疼痛、阴道肛门坠胀、轻度阴道前壁膨出、小便不净、产后没有便意、非感染因素导致尿频、便秘。
腰腹功能障碍:腹直肌分离、腹壁松弛、腹壁僵硬、腹壁深部筋膜疼痛或固定(器质性疾病除外,比如阑尾炎)、腹型肥胖、下腰痛、骶髂关节功能障碍、腰骶关节功能障碍、耻骨联合功能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其他躯体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因呼吸模式异常、肌肉紧张、姿势异常、运动减少导致)、肺活量下降(因肌肉紧张、体态异常、运动减少导致)、轻度睡眠障碍、轻度焦虑抑郁状态(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程度由专业医生就诊后确定,严格遵医嘱治疗)、轻度的精神压力增加(能自我调节的状态)、姿势体态异常、产后女性常规训练等。
禁忌证:认知能力下降,无法理解、无法记忆训练内容的妈妈,过度疲劳。
(1)以上适应证均需要在正规医院就诊确诊后才开始训练,不能自行诊断或通过百度医生诊断疾病,配合医院治疗同时训练,效果更佳,听从医院医生指导,特别是经过盆腹动力学呼吸训练技术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
(2)如果训练过程中有任何不适请停止,比如头晕、心慌、疼痛、口周麻木或其他不适等,不适症状可能和过度用力呼吸有关。如果训练效果不佳,可能与妈妈们对动作理解程度不够和身体既往的运动协调不良、关节灵活度差有关。
(3)呼吸训练均使用无张力呼吸模式,无张力呼吸要求吸气和呼气均为自然缓和状态。切忌过度用力吸气和呼气,忌用腹压用力鼓起肚子和收缩肚子呼吸,吸气时不要过度耸肩、上抬前侧胸廓、过度扩张胸腔或者腹腔。呼气时不要用“嘶”“嘘”“嗬”等声音,呼气时没有声音或者很轻的气流声音。
(4)进行进阶版呼吸训练需要建立正常的无张力呼吸模式,包括无张力胸式呼吸、无张力腹式呼吸和无张力胸腹联合呼吸。本书以无张力呼吸法和鼻孔位置呼吸法为基础呼吸法。这两个呼吸法均熟练掌握后,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其他类型的呼吸训练。
(5)训练时应在安静没有干扰的环境,确保训练环境安全,无尖锐物品。站立不稳、容易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可以选择卧位和坐位训练,确保训练安全。需要家属陪伴训练的妈妈要确保周围有人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