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广大医疗同道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宣传,目前女性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女性对于“子宫脱垂”“漏尿”等问题的就医意识逐渐增强。说起来,这一类问题主要是支持内脏器官的骨骼、肌肉、筋膜、血管等组织的损伤、衰退和薄弱,导致盆腔器官移位并引起各类器官功能异常。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妊娠、分娩、机体衰老密切相关,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按照目前的统计,在一生中,女性因此病接受手术的概率为12%~19%,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高,约1/3的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如何做好疾病风险的早期识别、早期症状管理、早期疾病干预,更好地保障盆底健康是广大女性朋友的心声,也是未来盆底医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盆底康复治疗是业内公认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在产后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通过非医疗治疗,如运动、营养、呼吸调适等,就可以获得机体的整体康复呢?
女性盆底,这座承载生命之源的“隐形吊床”,以无声的方式参与着每一次呼吸、运动与情绪的波动。现代医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新的发现:人类的呼吸模式与盆底功能之间存在着精妙的力学联动。膈肌的上下运动与盆底肌群的运动形成动态平衡,如同潮汐与海岸的永恒对话。然而久坐、生育、年龄增长与长期错误的呼吸习惯,正在让数百万女性陷入盆底功能障碍的隐秘困境中。
本书将带您开启一场身体觉知的革命。我们摒弃晦涩的解剖术语,以“时钟呼吸法”“风箱呼吸法”和“链条呼吸法”等科学训练方法为集合,结合动态插画直观呈现机体外部动作和盆膈复合体的协同运作。初次阅读时,读者可能对部分概念感到陌生,那是因为,本书在构建逻辑架构时,采纳了“五横膈学说”,即从头部的小脑幕(颅骨横膈膜)、颈部的舌肌复合体(颈胸出口横膈膜)、胸腔的膈肌(呼吸横膈膜),再到盆底的骨盆横膈膜,这些横膈膜通过筋膜链和神经连接形成功能连续体,其协调运动对维持腹内压、呼吸节律及脊柱-骨盆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呼吸运动的核心要点和动态之美,石薇教授及其团队采用了问答形式,并配以核心要点笔记和图片展示,将抽象的肌群运动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即使是零基础读者也能快速掌握动作要领。深入细读之后,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一直在努力地将专业康复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当你跟随本书指引完成第一个完整的呼吸循环训练后,你会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盆底肌群,在呼吸中重新焕发活力。
作为本书的审阅专家,我欣喜地看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盆底医学中心康复团队老师们的初心使命和不懈努力。她们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收集分析了上万例产后和中老年女性的案例,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我们期待广大读者能够通过简单的日常活动和自我训练的方法,掌握实用的呼吸技巧,和我们一起来探索呼吸的神奇力量,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石薇教授亲自拟定章节、撰写文字以及设计插图,和团队反复沟通,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打磨。陈悦悦老师、魏冬梅老师以及多位运动康复科的同事共同完成了书稿的撰写。我相信,阅读本书一定能够唤醒大家对于促进女性盆底健康的意识;我也相信,真正的健康科普不应止步于知识传递,更要唤醒每位女性对身体的内在觉察。翻开本书,您将开启一场与身体对话的旅程——在呼吸的韵律中,重拾对生命根基的掌控与热爱。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
2025年2月15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