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16日,我坐在一条没有靠背的方凳上,在毛泽东的住处采访他。那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熄灯号”已经吹过了,几乎所有的灯都熄灭了。毛泽东住处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从坚硬的岩石中凿出来的,脚下是砖地。窗户也是开凿在岩石上的空洞,一副棉布窗帘挂在那里,将窗户挡上了一半。我们面前是一张没有漆过的方桌,上面铺着一块干净的红布,蜡烛噼噼啪啪地爆着火花。毛夫人在隔壁的房间里,把白天从水果贩子那里买来的野桃子做成蜜饯。毛泽东则盘着腿坐在一处从岩石中凿出来的深深的壁龛里,吸着一根前门牌香烟。
坐在我旁边的是吴亮平,他是个年轻的苏维埃“干部”,在我对毛泽东进行“正式”采访时,就由他担任翻译。毛泽东逐一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则将这些回答一字不落地用英文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译成中文,交由毛泽东校正。他这个人非常注重细节的准确性。在吴先生的帮助下,校正过的访问记录被再度译成英文。经过这样的反复校验,我相信这几页的报道不会有什么错误。这些报道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第一次被传播到西方世界。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真是多亏吴亮平给我提供了许多帮助。他是浙江奉化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和蒋介石是同乡。很显然,他的父亲是个有野心的人。几年前,他的父亲让他和蒋介石的一个亲戚订婚,他便从家里逃了出来。吴亮平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
。在上海的时候,英国租界巡捕房头目帕特里克·吉文斯曾逮捕过他。他因被指控参加共产主义活动,在华德路监狱里关了整整两年。他26岁,曾在法国、英国和苏联留学,作为一名辛勤工作的共产党员,共产党给他提供了制服、住所和食物——食物主要是小米和面条。
毛泽东开始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共产党的对日政策的:“如果日本战败,退出中国,您是否认为‘外国帝国主义’这个主要问题大体上就已经解决了呢?”
“是的。如果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不效仿日本的行为,而且中国打败了日本,那就意味着中国人民大众已经觉醒,动员起来了,并且实现了他们的独立。所以,帝国主义的这个主要问题也就解决了。”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想要打败日本军队,需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反法西斯。其中,结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观点,“当今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应包括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
“您认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击垮并打败日本军队?”我问道。
他回答道:“有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我们的成功: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当今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发起革命运动。而在这三个条件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我问道:“您认为这样的一场战争要持续多久呢?”
毛泽东回答道:“这取决于中国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中日两国的许多制约因素,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援助程度以及日本国内革命发展的速度。如果中国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如果全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那些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对自身利益造成威胁的国家的政府给中国提供相当大的国际援助,如果日本国内革命发展迅速,那么这次战争就不会持续很久,我们很快就会赢得胜利。反之,如果这些条件都未能实现,那么战争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到最后,日本同样会被打败,只不过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罢了,全世界都将经历一段痛苦的时期。”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政府寄希望于作出领土、经济等方面的妥协满足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胃口,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完全是一厢情愿,日本侵略者的目标是占领整个中国。
我问道:“您认为这样的一场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可能的发展态势是什么样的?”
毛泽东答:“这就要涉及两个问题了——外国列强的政策和中国军队的策略。
“现在,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下来了,而且是众所周知的。那些幻想着再牺牲一些中国主权,再在经济、政治或领土上作出妥协和让步,就可以阻止日本入侵的人们,只不过是沉浸在乌托邦的幻想中。南京过去所采取的错误政策,就是以这种策略为根据的。我们只要看看东亚的地图,就知道结果如何了。
“不过,我们都很清楚,不只是华北地区,就连长江下游以及南方的各个港口,都囊括在日本的大陆计划之中。此外,我们同样清楚的是,日本海军还想要封锁中国海域,夺取菲律宾、暹罗、印度支那、马来西亚和英属东印度。一旦爆发战争,日本定会想法设法使这些地方成为它的战略基地,切断英、法、美和中国之间的联系,独占南太平洋海域。这些行动都包含在日本海上战略计划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计划的副本。而且这种海上战略必将与日本的陆地战略相配合。
“很多人认为,一旦日本占领了沿海地区的几个战略要地并且实施了封锁,中国就不可能再继续抵抗日本了。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我们只需回顾一下红军的历史,就可以驳倒这个观点。在某些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超过我们军队10倍甚至20倍,在装备上也比我们好得多。此外,他们的经济资源是我们的许多倍,而且还得到了外界在物资上的援助。可是,两军对垒之中,红军为什么能够节节胜利,不仅存活到今天,还壮大了队伍呢?
“因为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他们区域内的全体人民心中,都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如磐石般不可动摇的团结。苏区的每一个人,都时刻准备着抗击压迫者,为他的政府而战斗,每个人都自愿地、自觉地,为了他自身的利益和他认为正确的信仰而战斗。此外,在苏维埃的斗争中,人民是由有能力、有力量、有决心的人领导的,他们非常清楚红军在策略、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需求。红军打了很多次胜仗——革命初期,意志坚定的革命者手中只有几十条步枪而已——是因为红军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能够吸引老百姓甚至白军的人加入我们。敌人在军事上可比我们强太多了,但在政治上,他们无法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与红军对国民党的斗争相比,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更具优势。中国幅员辽阔,只要还有一寸土地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占领,就不能说中国被征服了。尽管日本成功占领了中国的一大部分领土,尽管那里居住着一万万甚至两万万的人民,但离我们被打倒还远着呢。我们仍然拥有强大的力量来抗击日本军阀,更何况在整场战争中,他们还要不断镇压他们国内的革命。
“至于军火,日本无法夺取我们内地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足以供应中国军队许多年的弹药需求,而且日本也无法阻止我们从他们手中缴获大量的武器弹药。红军就是用这种方式,从国民党那里缴获武器,武装起了我们现在的军队。9年来,国民党已经成为我们的‘军火运输队’了。如果全中国的人民联合起来一致抗日,那么我们运用这种战术来获得我们的武器,就再容易不过了。
“当然,从经济上看,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与国家集权、经济高度集中的日本相抗争的时候,反而是有优势的。比如说,将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区隔绝开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并不像将纽约与美国其他地区隔绝开来造成的危害那么大。而且,日本不可能孤立整个中国,因为日本无法封锁中国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地区。
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侵略他国的过程中,也对本国人民进行着严重的压迫,大量的男性应征入伍使得劳动力短缺,人民负担加重,战争状态下民用生产的产能大大缩水……国内的矛盾冲突尤为激烈。因此,毛泽东断定日本一定会爆发革命。
“因此,问题的核心又归结到动员和团结中国全体人民,建立统一战线上来。从1932年到现在,共产党一直是这样的主张。”
我问道:“中日战争一旦打响,您认为日本国内还会爆发革命吗?”
毛泽东答:“日本不仅有可能爆发革命,而且一定会爆发革命。这是不可避免的,日军一旦遭受严重的失败,国内就会迅速爆发革命。”
我问道:“您认为苏联和蒙古会卷入这场战争吗?它们会给中国提供援助吗?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可能?”
毛泽东答:“当然,苏联也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国家。它不能忽视远东局势的变化,也不能消极地冷眼旁观。苏联是眼睁睁地看着日本占领全中国并把中国当作战略基地来攻打它呢,还是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赢得独立并同苏联人民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呢?我们认为,苏联会选择后一条道路。
“我们相信,中国人民一旦有了他们自己的政府,开始抗战,需要同苏联及其他友好的国家结成联盟时,苏联一定会率先向我们抛出橄榄枝。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世界性的任务,苏联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同英国和美国一样,不能再继续保持中立。”
我问道:“中国人民当前的任务是收复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全部失地,还是仅仅把日本军队从华北和长城以北的中国领土上赶出去?”
毛泽东答:“中国当前的任务是收复所有失地,而不仅仅是保卫我们长城以南的主权。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收复东北三省。然而,我们并没有将中国曾经的附属国朝鲜
包括在内。不过,当我们重新拿回中国失地的主权后,如果朝鲜人民想要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枷锁,我们非常愿意在他们的独立斗争中给他们提供援助。至于内蒙古,那是汉人和蒙古人聚居的地方,我们势必要将日本从那里赶出去,并帮助内蒙古建立起一个自治的政府。”
我问道:“在实际的抗日战争中,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将怎样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合作呢?在对外战争中,所有的中国军队必须接受统一的领导。如果国防最高委员会允许红军代表参加,红军能否服从它的军事和政治决定?”
毛泽东答:“能。只要它真的抗击日本,我们的政府会绝对服从委员会的决定。”
我问道:“红军是否同意,未经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允许或命令,不进驻也不攻打国民党军队驻扎的区域?”
毛泽东答:“同意。我们军队当然不会进驻抗日军队驻扎的任何区域——我们过去也没有这样做过。红军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方式来利用战时局势。”
我问道:“对于这样的合作,共产党会提出什么交换条件?”
毛泽东答:“希望国民党能够坚决地、彻底地抵抗日本侵略。除此之外,国民党方面必须遵守我们在呼吁建立民主共和国国防政府的宣言中提出的几个要点。”
我问道:“如何才能最好地武装、组织和训练人民来参加这样的一场战争呢?”
毛泽东答:“人民必须拥有组织自己和武装自己的权利。过去,蒋介石是不肯将这种自由交给人民的。但这种压迫并没有完全成功——就比如说红军,它的情况就是如此。还有,北平、上海和其他地区都遭受到了残酷的镇压,但学生们仍自发地组织起来,投身政治。不过,学生以及反日的革命群众还没有获得自由,目前还不能动员起来进行训练和武装。当事实正好相反,人民群众获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自由时,他们的力量将数以百倍地增强,中华民族真正的力量也将显现出来。
“通过自己的斗争,红军已经从军阀手中赢得自由,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抗日义勇军也以同样的方式,从日本压迫者那里赢得了行动自由,并且武装了自己。如果对中国人民加以训练、武装和组织,他们同样可以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
我问道:“在这场战争中,您认为主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答:“在范围广、变化快、难预测的前线,我们应该进行运动战。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保持高度的机动性,它的特点就是进攻、撤退、集合和分散都非常迅速。这将是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依靠数不清的战壕、重兵设防的前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的阵地战。我们的战略战术必须根据战场的情况来制定,而现在的情况就决定了实行运动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弃战略要地,只要觉得有利可图,还是可以用阵地战来保卫战略要地的。但必须将运动战作为中心战略,重点依靠游击战术。深垒战也必须使用,但只能作为辅助战略,居于次要的战略地位。”
这里不妨插一句,这种战略似乎也得到了非共产党的中国军事领导人的普遍支持。南京方面那支完全依靠进口装备的空军,虽然开销庞大,用于内战时也是极具威慑力的,不过,大部分专家对于它在对外战争中的长远价值,不抱有任何幻想。这支空军以及中央军中的这种机械化武器,被许多人看作是价格高昂的玩具,战争初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几个星期后就没什么用了,因为中国缺少必要的工业,无法维持和补给空军或现代战争中其他高科技设备的消耗。
白崇禧、李宗仁、韩复榘、胡宗南、陈诚、张学良、冯玉祥和蔡廷锴等国民党将领似乎都认同毛泽东的观点:中国战胜日本的唯一希望就是将人数众多的大部队最后拆分成许多个机动部队,从而进行有优势的机动战,并争取在广大的游击区域维持长期的防御。
毛泽东继续说道:
“战场的地域范围非常广阔,所以我们有可能以最高的效率来进行运动战,这种战术对日本这样行动迟缓的作战武器有显著的效果,因为它的后方随时可能遭遇猛烈的袭击,以至于它不得不小心谨慎地摸索着前进。如果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一条狭窄的战线上,竭尽全力防御一两处战略要地,那就等于放弃了我们在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所有战略优势,而重蹈埃塞俄比亚的覆辙。我们的战略战术必须避免在战争初期与敌人进行大决战,而应该逐步打击敌军有生力量的士气、斗志和军事效率……
“除了正规的中国军队以外,我们还应该从农民中组建和装备起大量的游击队。这种类型的抗日义勇军在满洲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可以动员起来的全国革命农民潜在的抵抗力的缩影。只要领导和组织得当,这样的队伍可以让日本人一天24小时手忙脚乱,胆战心惊。
“千万别忘了,这场战争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的。这意味着日本人将被仇视他们的中国人完全包围。日本人的所有给养都不得不依靠境外输入,而且还必须保护得当,保证各条交通线都驻有军队,并在满洲和日本的基地安排重兵把守。
日本驱使不义之师在中国境内进行战争必然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阻碍。不像红军可以依靠人民群众获得给养,日本侵略者的给养只能依赖境外输入,而随着战线越拉越长,供给将越来越困难。
“战争过程中,中国有可能俘获许多日本俘虏、武器、弹药、作战装备等。到了某个时候,我们就越来越有可能利用堡垒和深壕,与日军进行阵地战,因为随着战争的推进,抗日军队的技术装备将大大改善,而且外国的援助也会使军队强大起来。而日本占领中国需要长期的巨额开销,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日本的经济必将面临崩溃;这场战争中将会有无数次非决定性的大小战役,在这样的折磨之下,日本军队的士气终将枯竭。当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之潮被中国抗战的暗礁冲散以后,中国革命群众中蕴藏的大量人力,还可以输送无数为自由而战的战士到前线去。
“所有这些以及其他的因素,都将影响这场战争,使我们能够对日本的防御工事和战略基地发起最后的决定性进攻,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
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敌人是法西斯压迫者,而不是日本的无产阶级。同为被压迫者,反法西斯的日本官兵应是我们的朋友。
“被我们俘虏和缴械的日军官兵将受到优待。他们不会被杀害,反而还会受到亲如兄弟般的待遇。我们和日本无产阶级的士兵没有冲突,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站出来,反对他们本国的法西斯压迫者。我们的口号是:‘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压迫者——法西斯头目!’反法西斯的日本官兵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目标并不冲突。”
那时已经过了凌晨两点,我已经筋疲力尽,但在毛泽东那深沉的脸庞上,我竟看不出一丝的倦意。在吴亮平翻译、我作记录的时候,他时而在两个小房间之间踱步,时而坐下,时而躺下,时而倚着桌子读一摞报告。毛夫人也没有睡。突然,他们两个一齐弯下腰,看着蜡烛旁边的一只奄奄一息的飞蛾,不禁高兴得叫出声来。那的确是个可爱的小家伙,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缘还有一道柔和的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将这片薄纱般的彩色羽翼夹在书页之间。
这样的人真的在认真思考战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