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军队统帅在策划、指挥战争的时候,总是要考虑山川、道路、城市、人口、资源等条件对军事行动的制约,根据它们的分布状况来确定战略方针,以便趋利避害,合理地选择作战的方向、地点、行军路线以及兵力部署。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是获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像兵学之祖孙武所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但是,地理环境又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因素,它在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下,会不断发生改变。其地貌、水文、气象等要素虽然相对稳定,在数百千年内变化不大;可是生产力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会使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重心、政治中枢、人口聚居点、交通路线发生转移,从而改变军事力量在该地域的分布、组合与运动态势,形成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各有自己的规律。将帅们应该依照当时的情况来进行决策,不能墨守成规。

在我国的先秦时代,政治斗争往往表现为不同地域的集团势力之对抗。东亚大陆幅员辽阔,其内部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会发生不同的作用,致使各地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政治趋向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可以依照各自的特点划分为若干基本经济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几股较强的政治势力。在三代、春秋和战国,由于经济的增长发展,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相互关系有所不同,敌对势力所在的区域以及来往的交通路线也有差别;因此,各代王朝的统治者必须依据现实的形势来制订不同内容的战略方针。本书采用区域地理和战略地理的研究方法,对先秦各历史阶段经济区域、人口、民族和政治力量的分布,以及各区域的地形、水文、风俗文化状况与相互来往的交通路线进行考察,并着重探讨这些因素对作战方略形成、演变所起的制约作用,即地域差异与空间变化和军事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全书分为《三代篇》《春秋篇》《战国篇》,主要观点如下:

一、史称“三代”的夏、商和西周,东亚大陆可以分为三个较大的基本经济区域,即中部农耕区、北部游牧区与南部农耕渔猎区。这三个区域形成了戎狄、蛮夷、东夷和西方华夏集团四股政治势力,政治矛盾冲突的主流是西方、东方两大民族集团的抗衡,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地区一带是双方争夺的军事枢纽。三代建国的君主依据上述形势制定了进攻和防御战略,尽力夺取控制枢纽地点和对方的政治中心,将部分被征服民族驱出中部农耕区,或迁入己方地域居住,以便就近监管,从而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

二、春秋时期,受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变化,形成了弧形中间地带、中原地带和周边地带三大区域,出现了列强、华夏及东夷中小诸侯、戎狄蛮夷三类政治势力,军事冲突主要表现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及后来崛起的吴国争夺霸权,相持对抗。双方采取的战略有:控制出入中原的门户通道和郑、宋、卫、陈等枢纽区域,在中原建立军事据点,迁移属国、降国,与争霸对手的邻国结盟等等。

三、战国中叶以降,由于黄淮海平原和泾渭平原生产、贸易的发达,形成了山东和关中两大基本经济区,政治、军事冲突在地域上呈现出东西对立的特点,由战国初期的魏国称霸、群雄割据演变为秦与关东六国相互争雄的局面。豫西通道被当作双方主攻方向的行军路线,其间的函谷关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范雎拜相,献“远交近攻”之策后,秦对六国的作战方略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把晋南豫北通道作为主要进军路线,尽力夺取和巩固沿途的三晋城市,以赵国为重点打击对象,从而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完成。

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论述中肯定有不少谬误,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师友和读者的指正。

宋杰
2024年6月8日 VBqvFsnucbRXYEuEedX4P9BoFGm1IFAgPeccfzZjBtzu4D6t3tRvj1SV0oF+bYg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