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公(?—前712),名息姑,鲁惠公庶子,为声子所生。前723年鲁惠公死,惠公正妻仲子所生之子桓公年少,前722年遂由隐公摄政,在位十一年。前712年,羽父(即公子翚,鲁国宗室)向隐公建议杀掉公子允(即桓公),被拒绝,转而与公子允密谋杀害了隐公。《春秋》不记载安葬隐公,是因为隐公是摄政,桓公没有按国君规格正式为隐公举行丧礼。
《隐公》共记十一年之事,主要记载了春秋初年郑庄公强盛郑国并与周王朝的矛盾斗争。《左传》开篇即记载郑庄公之事,即“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即位在前 743年,二十二年之后进入春秋,至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卒,共在位四十三年。“郑庄枭雄”,是春秋时期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国君,也是春秋早期最具影响力的诸侯之一。隐公在位期间,曾与宋、齐、郑等国会盟;与齐、郑伐宋、伐许,皆胜;与郑国交换土地,以许田交换郑祭祀泰山的祊邑,标志着土地归周天子所有的制度开始瓦解,实际掌握政治权力的人不再是周天子而是诸侯,所谓“政在诸侯”。
隐公篇重要的义理有:以“正五始”明“大一统”,见“元年春王正月”条。《春秋》“王鲁”,见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三年“宋公和卒”、七年“滕侯卒”诸条。“三世异辞”,见元年“公子益师卒”条。“夷夏之辨”,见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条。此外还有隐公之让国、讥世卿、疾始、立嗣之礼制、母以子贵等问题,都散见于经传之中。
*【左传】惠公元妃孟子 ① 。孟子卒,继室以声子 ② ,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 ③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④ 。生桓公而惠公薨 ⑤ ,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⑥ 。
①惠公:《史记·鲁周公世家》谓其名为弗湟,《十二诸侯年表》作“弗湦”,《世本》等又作“弗皇”“弗生”。鲁孝公之子,隐公与桓公之父。元妃:诸侯原配正夫人。孟子:宋国国君之女。春秋时代,诸侯之女生下三月才起名。出嫁之后,便不再称名,其称谓,或由排行与母家姓组成,如“孟子”,孟是排行,即老大(孟、仲、叔、季),宋国子姓,所以称“孟子”;或以本国国名冠于姓上,如齐姜;或以丈夫国名冠于姓上,如秦姬;或以丈夫的谥号冠于姓上,如庄姜;或以夫家之氏冠于母家之姓上,如栾祁;或另加谥号于姓上,如声子、厉妫等。周王之女则称为王姬。
②继室:续娶。声子:《史记·鲁周公世家》谓声子为惠公妾,子姓。哀公二十四年传文云:“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则声子虽生隐公,但并未被视为惠公正室夫人。
③宋武公:名司空。宋,诸侯国名,子姓。周武王灭商,封纣子武庚,武庚叛乱,为周公所败,改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公,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仲子:人名,是以排行加母家姓组成。
④“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三句:文,字。手,手掌。归,古代妇女出嫁称归。我,指鲁国。孔颖达疏:“《石经》古文‘虞’作‘
’,‘鲁’作‘
’,手文容或似之。”据孔说,当是仲子手纹可能类似古文“虞”字或“鲁”字,时人或后人因而附会,遂嫁与鲁惠公。
⑤薨(hōnɡ):诸侯死称为薨。
⑥隐公立而奉之:指隐公摄政但仍奉戴桓公为君。据周礼,诸侯摄政亦可称“公”。之,此指鲁桓公。案此段本与后面“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相连接,后人将传与经相配,以“某年”另起,故将此段提前到元年经文前。
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是孟子。孟子死后,惠公续娶了声子,生了隐公。
宋武公生了仲子。仲子生下来就有字在手掌上,说“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到鲁国。生了鲁桓公不久鲁惠公就去世了,因此隐公摄政而奉戴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