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 ① ,日南至 ② 。公既视朔 ③ ,遂登观台以望 ④ 。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 ⑤ ,必书云物 ⑥ ,为备故也。
①五年:鲁僖公五年当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
②日南至:即今之冬至。周历正月初一为冬至。
③视朔:诸侯在每月初一以一只羊告祭于太庙叫告朔,也叫告月。告朔后,听取和处理一个月的政事叫视朔,也叫听朔。
④观(ɡuàn)台:天子、诸侯的宫门都筑台,台上有屋,叫台门,台门两旁格外高出的屋子,叫观台。望:望云气。望云气之后要加以记载。
⑤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
⑥必书云物:古礼,国君于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台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气之色,占其吉凶而书之。云物,气色灾变。
鲁僖公五年春周历正月初一,冬至。僖公在太庙听政和处理政事后,就登上观台遥望云气。对此加以记载,是合于礼的。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必定要记载云气变化吉凶,这是为各种变故做准备的缘故。
【经】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① 。
①晋侯杀其世子申生:申生自杀于上年十二月戊申,所用为夏历,以周历推算,正是今年春二月二十七日。申生,晋献公夫人齐姜之子,立为太子。后齐姜去世,献公立骊姬为夫人,生奚齐,骊姬欲以奚齐为太子,遂设计陷害申生,申生自杀,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分别出奔。世子,天子、诸侯的嫡长子,太子。
鲁僖公五年春周历正月,晋献公杀了他的太子申生。
【左传】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
晋献公使者来报告杀太子申生的原因。
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① 。夷吾诉之 ② ,公使让之。士蒍稽首而对曰 ③ :“臣闻之:‘无丧而戚 ④ ,忧必雠焉 ⑤ 。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⑥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 ⑦ ,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 ⑧ :‘怀德惟宁 ⑨ ,宗子惟城 ⑩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 ⑪ ,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 ⑫ ,一国三公,吾谁適从 ⑬ ?”
①置薪焉:把柴草放进城墙里。
②诉之:向献公告状。
③稽首:叩头到地。古代最恭敬之礼。
④戚:悲哀。
⑤雠:应,指忧与戚相应。
⑥仇:此指仇敌。保:据守。
⑦废命:不执行命令。
⑧《诗》云:引《诗》见《诗经·大雅·板》。
⑨怀德惟宁:怀德是修德,修德是为了安宁。
⑩宗子惟城:意为团结好宗子,就等于修了城墙,何必再修泥土的城墙呢。宗子,同宗公子。此指献公之子重耳、夷吾。
⑪寻师:用兵。
⑫尨茸(ménɡ rónɡ):亦作“蒙戎”,皮裘蓬松散乱的样子。
⑬谁適(dí)从:服从谁。適,主,以谁为主。
当初,晋献公派士蒍为重耳、夷吾二位公子加固蒲城和屈城的城墙,士蒍不认真,把柴草放进城墙里。夷吾报告给晋献公,献公责备士蒍。士蒍极为恭敬地叩头行礼回答说:“臣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就跟着来了。没有兵患而筑城,就是为仇敌凭借据守。’敌人可以以此据守,又何必谨慎?守着官位而不执行命令,是对君不敬;为仇敌修筑坚固的城墙,是对国不忠。失去了忠与敬,如何侍奉国君?《诗》中说:‘修德才能安民,众公子就是你的城墙。’国君如果修养德行而使众公子地位巩固,又何必修城?三年之后将要用兵,哪里用得着认真?”士蒍退下后作诗说:“狐皮大衣散乱蓬松,一国有三公,我该服从哪个公?”
及难 ① ,公使寺人披伐蒲 ② 。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③ 。”乃徇曰 ④ :“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袪 ⑤ ,遂出奔翟 ⑥ 。
①难:指骊姬之难。
②寺人披:太监披。披,人名。
③校(jiào):抵抗。
④徇:向众人宣布。
⑤袪(qū):袖口。
⑥翟:同“狄”。
等到发生骊姬之难,献公派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说:“他奉了国君和父亲的命令前来,不能抵抗。”于是向众人宣布:“抵抗者,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而逃。寺人披只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奔到翟国。
【公羊传】曷为直称晋侯以杀 ① ?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 ② 。
①曷为直称晋侯以杀:案《春秋》之例,君杀大夫,称国以杀,如僖公七年“郑杀其大夫申侯”。此处杀世子,未“称国以杀”,故而发问。
②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世子,同母弟,为亲近之人。若忍心杀害,则太过分了,故以亲亲之道责之,称君以杀,经书“晋侯”即是。
为何直接以晋侯的名义杀?杀世子、同母弟,直接以国君的名义,是认为做得太过分了。
【穀梁传】目晋侯 ① ,斥杀,恶晋侯也。
①目:称。
称“晋侯”,是贬斥杀太子,是憎恶晋献公。
【经】杞伯姬来朝其子 ① 。
①伯姬:杞国君杞成公夫人。朝其子:派其子来朝于鲁。伯姬在庄公二十五年出嫁,其子此时最多不过十四岁。
杞伯姬派她的儿子来鲁国朝觐。
【公羊传】其言来朝其子何?内辞也 ① ,与其子俱来朝也。
①内辞:为内(即鲁国)避讳之辞。案礼制,妇人既嫁不逾境,若无事而归父母之国,则经书“来”,讥鲁国“失教戒”。杞伯姬携幼子至鲁,属无事而来,故需避讳,不可直书“杞伯姬来”。因外孙行冠礼之后,有朝见外祖父之礼,故以“来朝其子”为讳文。然若真是外孙初冠朝外祖,当有君命,应书“杞伯使其世子来朝”,不必言及杞伯姬“来”,故知此处实非外孙朝外祖,而是杞伯姬无事而来。
经言“来朝其子”是什么意思?是为鲁国避讳之辞,好像她携子一同来朝。
【穀梁传】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诸侯相见曰朝,伯姬为志乎朝其子也 ① 。伯姬为志乎朝其子,则是杞伯失夫之道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非正也。故曰杞伯姬来朝其子,参讥也 ② 。
①为:有。志:心愿,愿望。
②参(sān):指被讥刺的三件事,一是杞伯姬越境回鲁,二是杞伯失夫之道,三是鲁僖公以待杞伯的礼仪接待其子。
女子已经出嫁就不能越过国界了,越过国界,不合正道。诸侯之间见面才说“朝”,伯姬是希望让她的儿子来朝见。伯姬想要让她的儿子来朝见,那么就是杞伯没有尽到丈夫应尽的职责。诸侯相互见面才说“朝”,用接待他父亲的礼仪接待他的儿子,不合正道。所以说经文记“杞伯姬来朝其子”,是同时讥讽了三件事。
【经】夏,公孙兹如牟 ① 。
①公孙兹:《公羊传》作“公孙慈”。牟:鲁的邻国。在今山东莱芜东。
夏,公孙兹前往牟国。
【左传】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夏,公孙兹到牟国娶亲。
【经】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 ① 。
①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王世子,周惠王太子郑。太子郑即后来的周襄王。首止,在今河南睢县东南。《公羊传》《穀梁传》作“首戴”。《春秋大事表》引高闶曰:“王将废郑而立带。齐桓以为议之于朝觐,贡之以谏词,从则世子安,不从则废,是从违未可知也。莫若为会以尊之,使天下晓然皆知世子之为郑,则其位终不可易矣,是齐桓之志也。”
鲁僖公和齐桓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在首止会见周王太子。
【左传】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 ① 。
①宁周:安定周王室。周惠王宠爱少子带,有废太子郑之意,诸侯与太子郑相会,是表示对太子郑的支持。
诸侯在首止相会,会见周太子郑,商量如何安定周王室。
【公羊传】曷为殊会王世子 ① ?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 ② 。
①殊会王世子:王世子,即周天子之世子。殊会,即单独列出“会王世子”。若不殊会王世子,当书“公及王世子、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首戴。”
②世子,犹世世子也:此言王世子尊贵之由,以其当世父位,于诸侯有君臣之义。
为何在会上单独列出“会王世子”?因为王世子尊贵。世子,就是世世代代继承父位之子。
【穀梁传】及以会,尊之也。何尊焉?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 ① 。云可以重之存焉 ② ,尊之也。何重焉?天子世子,世天下也 ③ 。
①唯: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贰:第二个,指继承者。
②云:说。
③世:继承。
先说“及”再说“会”,表示尊重他。为什么尊重呢?所谓周天子的太子,是天子的继承人。所以说可以根据他的重要地位,对他表示特殊尊重。他的地位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周天子的太子,是要继承天下的。
*【左传】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己于召陵 ① ,故劝之城其赐邑 ② ,曰:“美城之,大名也 ③ ,子孙不忘。吾助子请。”乃为之请于诸侯而城之,美。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申侯由是得罪 ④ 。
①辕宣仲:即辕涛涂。反己于召陵:郑大夫申侯出卖了辕涛涂,使他被齐人拘捕。见上年传文。
②赐邑:即上年传文中齐桓公赐给申侯的虎牢。
③大名:名声更大。
④申侯由是得罪:申侯于鲁僖公七年被杀。
陈国的辕宣仲怨恨郑国的申侯在召陵的时候出卖了他,所以故意劝他修筑封邑的城墙,说:“把城筑得美观一些,这样名声更大,子孙也不会忘记你。我可以帮你向诸侯请求。”于是帮助申侯向诸侯请求筑城,城修筑得很美观。于是在郑文公面前说申侯的坏话,说:“把赐邑修筑得那么美观,是准备反叛了。”申侯因此得罪于郑文公。
【经】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 ① 。
①诸侯:即上条之诸侯。首止:《公羊传》《穀梁传》作“首戴”。
秋八月,诸侯在首止结盟。
【左传】秋,诸侯盟。
秋,诸侯会盟。
【公羊传】诸侯何以不序 ① ?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② 。
①序:即列序上文之诸侯。
②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此为《春秋》通例。一事而再见,案首戴之会,实为结盟,故会、盟为一事而再见。目,列序细目,即列举诸侯。凡,总括言“诸侯”,不列序之。
为何不列序诸侯?一件事情两次出现,前面列序细目,后面可以概括。
【穀梁传】无中事而复举诸侯 ① ,何也?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 ② 。尊则其不敢与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 ③ ,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 ④ ,是不子也。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是则变之正也 ⑤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 ⑥ ,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 ⑦ ,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含王命会齐桓 ⑧ ,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受之可乎?是亦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世子受诸侯之尊己,而天王尊矣,世子受之可也。
①中事:指某时期重要的事情。这里指先会见、后结盟,这中间没有记载其他事。复举诸侯:指又称了“诸侯”,《穀梁传》认为先会见、后结盟,如果中间没有记载重要的事,则不举“诸侯”,直接记载“盟于首戴”即可。
②不敢与盟:不敢与太子结盟约,指上一条经文记载会见提到了王世子,如果此条经文不提“诸侯”直接说“盟于首戴”,会让人觉得是诸侯与王世子缔结盟约。
③“盟者”三句:意为结盟是因为相互不信任,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各方谨守信义。
④块然:安然自得的样子。
⑤变之正:变通常规礼仪,使其合乎正道。《穀梁传》认为特殊情况下不必拘泥礼仪规定,可以有所变通。
⑥享:进献,把东西献给天子。觐(jìn):诸侯在秋季朝见天子。
⑦致:招致。
⑧含:奉,领受。
中间没有重要的事情但又称了“诸侯”,为什么呢?是尊重周天子的太子而不敢跟他缔结盟约。尊重他就不敢与他缔结盟约,为什么呢?结盟,是因为互相不信任,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各方谨守信义,不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尊贵的人。齐桓公,是诸侯,不去朝见天子,这是不合人臣之道的。周天子的太子,是儿子,安然自得地接受诸侯尊奉自己而处在尊位,这是不合人子之道的。齐桓公不合人臣之道,周天子的太子也不合人子之道,那么经文为什么称赞呢?这是因为他们变通常规礼仪使其合乎正道。周天子衰微,诸侯不进献不朝见,齐桓公控制大国,扶助小国,统领诸侯,不能带领他们去朝见周天子,也不敢请周天子来相见,在首戴尊奉周天子的太子,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尊重周天子的命令。太子领受了天子的命令与齐桓公会面,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尊重周天子的命令。太子接受尊奉可以吗?这也是变通常礼使其合于正道。天子式微,诸侯不进献不朝见,太子接受诸侯尊奉自己,那么天子就受到尊重了,太子接受尊奉是可以的。
【经】郑伯逃归不盟 ① 。
①郑伯:郑文公。郑伯逃归不盟:首止之会不合周惠王之意,于是他挑拨郑文公使其不参与会盟。
郑文公逃回不参加盟会。
【左传】王使周公召郑伯 ① ,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② 。”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 ③ :“国君不可以轻 ④ ,轻则失亲 ⑤ ;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 ⑥ ,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 ⑦ 。
①周公:名宰孔。
②“吾抚女以从楚”三句:楚、晋未与齐结盟,周惠王想郑投靠楚、晋而不与齐结盟。首止之盟是为了确定王世子之位,并非周惠王的意思,所以惠王召郑伯让其叛齐。
③孔叔:郑国大夫。
④轻:轻举妄动。
⑤亲:援助。
⑥病:疲病。
⑦逃其师:诸侯赴盟,有军队随从,郑伯只身逃走,所以说“逃其师”。
周王派周公召见郑文公,说:“我支持你跟随楚国,以晋国作为辅助,可以稍稍得到安定。”郑文公喜得王命,又惧怕不朝见齐国的威胁,所以只身逃回不参见盟会。孔叔阻止他说:“国君不可轻举妄动,轻举妄动就会失去援助;失去援助,祸患一定来到。等国家疲病困难了再去乞求结盟,失去的将更多,国君你必定后悔。”郑文公不听,丢下军队自己逃回国内。
【公羊传】其言逃归不盟者何?不可使盟也 ① 。不可使盟,则其言逃归何?鲁子曰 ② :“盖不以寡犯众也 ③ 。”
①不可使盟也:何休云:“时郑伯内欲与楚,外依古不盟为解,安居会上,不肯从桓公盟。”
②鲁子:《公羊传》著于竹帛前的先师。
③盖不以寡犯众也:寡,指郑伯。众,指与盟的诸侯。当时郑伯安居会上,不肯结盟,并非是“逃归不盟”,若实逃归,当书“不盟逃归”。《春秋》因其有贰心,贬抑一人,申众人之善,故云“逃归不盟”。
经言郑伯逃归不盟,是为何?是不可使郑伯结盟。郑伯安处会上,不可使之结盟,那么经言逃归是为何?鲁子说:“大概是为了不使一人之恶冒犯众人之善。”
【穀梁传】以其去诸侯 ① ,故逃之也。
①去:离开。
因为他离开诸侯,所以说他逃跑。
【经】楚人灭弦 ① ,弦子奔黄 ② 。
①弦:姬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西北。
②弦子奔黄:弦子,弦国国君。黄,古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潢川西北隆古集附近。顾栋高案:“召陵盟甫逾年而楚即灭弦,桓不能兴师责楚叛盟之罪而复弦之国,黄之亡亦不旋踵矣。是前日之合江、黄,适所以祸之也。”
楚成王灭了弦国,弦子逃奔黄地。
【左传】楚斗穀於菟灭弦 ① ,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 ② ,皆弦姻也 ③ 。弦子恃之而不事楚 ④ ,又不设备,故亡。
①斗穀於菟(wū tú):楚令尹子文。
②道:国名,在今河南确山北。柏:国名,在今河南舞阳东南。方睦于齐:僖公二年经记载,齐、宋、江、黄盟于贯。
③皆弦姻:此指这些国家与弦都有婚姻关系。
④恃之:依恃齐国。
楚国的斗穀於菟灭了弦国,弦子逃奔到黄国。此时江、黄、道、柏等国都与齐国友好,都与弦国有姻亲关系。弦子依仗这点而不亲近楚国,又不设防,所以被楚所灭。
【穀梁传】弦,国也。其不日,微国也。
弦,是国家。经文不记载日期,因为它是一个小国家。
△【经】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① 。
①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当为前655年8月19日之日全食。
九月初一,日全食。
【经】冬,晋人执虞公。
冬,晋国人俘虏了虞国国君。
【左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①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②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 ③ ,寇不可玩 ④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 ⑤ ,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 ⑥ ,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⑦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⑧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⑨ ,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 ⑩ ,藏于盟府 ⑪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⑫ ?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 ⑬ ,不唯逼乎?亲以宠逼 ⑭ ,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⑮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 ⑯ ,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⑰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⑱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⑲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 ⑳ ,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 ㉑ ,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㉒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㉓ 。”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第一次借道在僖公二年,灭下阳。
②表:指外围。
③启:开,指让晋扩张其野心。
④玩:轻慢,忽略。
⑤辅:车厢两旁的板。车载物必须用辅支持。
⑥宗:指同宗。晋、虞、虢都是姬姓诸侯国。
⑦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意即太伯和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大伯、虞仲,太王的长子和次子。“大”同“太”。大伯,即太伯,又作“泰伯”。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昭,古代宗庙之制,始祖神位居中,子在左,叫昭;子之子在右,叫穆。
⑧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太伯知道大王想传位给小儿子王季,就和虞仲出走吴国,不继承王位。不从,不跟随在侧。不嗣,没继承王位。
⑨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祖先,王季的次子和三子。王季为昭,二人为穆。虢叔为东虢,此被伐之虢为西虢,盖虢仲后代。其分支为北虢,僖公二年晋初次借道已取其下阳。
⑩勋:功勋。
⑪盟府:主管盟誓的官署。策勋之时,必有誓词。策勋之策兼其盟誓之辞,并藏于盟府。
⑫桓、庄:桓叔和庄伯。桓叔,晋献公曾祖。庄伯,晋献公祖父。
⑬而以为戮:桓、庄之族人多势大,晋献公行士蒍阴谋,尽杀群公子。详见庄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年传文。
⑭亲以宠逼:至亲恃宠,威胁君位。
⑮据:依靠。
⑯鬼神非人实亲:即“鬼神非亲人”。
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此句见于《古文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⑱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此句见于《古文尚书·周书·君陈》。黍稷,古代祭祀所用谷物。馨,香气。明德,光明之德,美德。
⑲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此句见于《古文尚书·周书·旅獒》。易,变换。物,指祭品。繄,是。
⑳冯:同“凭”。
㉑荐:贡献。
㉒不腊:过不了腊祭。腊,年终祭祖先的大祭。通常在夏正之十月,周正之十二月。《左传》之腊是夏正十月。
㉓不更举:不用再举兵。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告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如果亡国了,虞国必然跟着被灭。切不可启发晋国的野心,不可忽视晋国这支军队。上一次借路已经是很严重的错误了,怎么可以再来第二次呢?谚语说的‘辅和车相互依存,没了嘴唇牙齿就感到寒冷’,就是说的虞和虢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和我们是同宗,难道他会害我不成?”宫之奇答道:“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在身旁,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做过文王的卿士,对于王室有大功,受封的典册还藏在盟府里面。现在,晋国将要灭虢国了,对于虞国又有什么舍不得呢?再说,虞国能比桓叔和庄伯更亲近晋侯吗?晋侯与桓叔、庄伯两族关系那么亲密,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过,晋侯却把他们杀掉,不就是因为晋侯感觉到他们的威胁吗?亲近而且受宠,一旦威胁到晋侯,都会被杀害,更何况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而且清洁,神灵一定会保佑我的。”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神鬼不会随便亲近哪一个人,只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不亲近哪个人,只帮助有德行的。’又说:‘祭祀的黍稷并不算芳香远扬,光明的美德才能芳香远播。’又说:‘人们不必改变自己的祭品,只有德行才可以充当祭品。’像这样,那么,不是有德之人,则百姓不知,祭品再丰洁,神也不会享用的。神所依靠的,是有德行的人。如果晋国占领了虞国,再发扬美德,给神灵献上芳香的祭品,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的要求。宫之奇带领全族人离开虞国,说:“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晋在这一次就会灭掉虞国,不需要再发兵了。”
八月甲午 ① ,晋侯围上阳 ② ,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③ ”?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 ④ ,龙尾伏辰 ⑤ ,均服振振 ⑥ ,取虢之旂 ⑦ 。鹑之贲贲 ⑧ ,天策焞焞 ⑨ ,火中成军 ⑩ ,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⑪ 。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 ⑫ ,鹑火中,必是时也。”
①八月甲午:夏历是八月,周历十月十七日。
②上阳:在今河南陕州南。
③济:成功。
④丙:丙子日。
⑤龙尾:星宿名,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尾星。伏辰:日月会于尾星,故尾星伏而不见。辰,日月相会叫“辰”。
⑥均服:戎服,色黑。振振:威武美好的样子。
⑦旂(qí):同“旗”。取旂意味获胜。
⑧鹑(chún):鹑火星。柳宿亦名鹑火,为朱鸟七宿之第三宿。贲贲(bēn):形容鹑火星的样子。
⑨天策:星名,也叫傅说星,靠近太阳。焞焞(tūn):无光的样子。
⑩火中:鹑火星出现在南方。火,鹑火星。中,某星出现在南方。成军:整顿军队。
⑪交:晦朔交会之时。
⑫日在尾,月在策:此夜日月合朔于尾星,而月行较快,故旦而过在天策。
八月甲午日,晋献公围攻上阳,问卜偃说:“我会成功吗?”卜偃回答说:“能攻克。”献公问:“在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晨,龙尾星暱伏不见,军服威武,必取虢国的旗帜。鹑火星形如大鸟,天策星暗淡无光,鹑火星在南方时整顿军队,虢公将逃亡。’恐怕就在九月末十月初。丙子日清晨,日在尾星,月在天策星,鹑火星在正南,正是虢国被灭时。”
冬十二月丙子朔 ① ,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② 。师还,馆于虞 ③ ,遂袭虞,灭之 ④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 ⑤ ,以媵秦穆姬 ⑥ 。而修虞祀 ⑦ ,且归其职贡于王 ⑧ 。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且言易也。
①丙子朔:按夏历为十月初一。
②丑:虢公名。
③馆:驻扎。
④遂袭虞,灭之:《韩非子·十过》云:“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
⑤井伯:虞国大夫。姜姓,为姜子牙之后。一说即秦名大夫百里奚。
⑥以媵(yìng)秦穆姬:指晋献公嫁女儿给秦穆公,把井伯等人作为陪嫁。媵,陪嫁的男女,此作动词。
⑦虞祀:指晋代为祭祀虞国境内的山川之神。
⑧职贡:赋税。
冬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亡到京师。晋国军队回国的时候,驻扎在虞国,于是偷袭虞国,灭了它,逮捕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晋国不废虞国的祭祀,而且把虞国的赋税归于周王。所以《春秋》记载“晋人执虞公。”这是怪罪虞国,并且表明晋国取虞很容易。
【公羊传】虞已灭矣 ① ,其言执之何?不与灭也 ② 。曷为不与灭?灭者,亡国之善辞也。灭者,上下之同力者也。
①虞已灭矣: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下阳”条,传文云:“四年,反取虞。”故知虞国在此时灭亡。彼传又云:“虞公抱宝牵马而至。”则虞公被晋人所执。
②不与灭也:即虞之亡国,不可以用“灭”字来描述。因“灭”是“亡国之善辞”,表明上下一心拒敌,然不幸被灭,如有王者兴,当复其国。而虞公贪利,借道晋国灭郭,是自取灭亡,当被诛绝,故“不与灭也”,而书“执”。另外一方面,虞是微国,本爵虽不可考,然非公爵。此处称“虞公”,是以国君下葬时的“臣子辞”称之,以此表明虞国已亡。
虞国已经灭亡了,经言拘捕虞公,是为何?是不赞成用“灭”字描述虞之亡国。为什么不赞同用“灭”字?“灭”是亡国的善辞。“灭”,表示上下同心抵抗而亡。
【穀梁传】执不言所于地,缊于晋也 ① 。其曰公,何也?犹曰其下执之之辞也。其犹下执之之辞,何也?晋命行乎虞民矣。虞虢之相救,非相为赐也 ② 。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
①缊(yùn):包含。这里指虞国已经被包含在晋国国土以内了。
②赐:给予恩惠、好处。
抓获了却不说抓获的地点,是因为虞国国土已经被晋国包含在内了。经文称公,为什么呢?就相当于是说他的下臣抓住了他的说法。这就相当于是他的下臣把他抓住的说法,是为什么呢?因为是晋国命令虞人抓的。虞国和虢国之间是相互救助的关系,不是相互利用来获得好处的关系。今天灭亡了虢国,接下来第二天就灭亡了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