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年

【经】四年春王正月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注释】

①四年:鲁僖公四年当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

②侵蔡:上年蔡国把齐桓公夫人蔡姬嫁给别国,又亲楚,齐遂以此为借口率诸侯侵蔡,且为伐楚做准备。顾栋高案:“齐桓之图楚已经二十年,即遇梁丘至此亦已五年矣。会柽、盟贯、会阳穀,用全力以图之,岂亦为蔡姬之故乎!”

③遂伐楚,次于陉(xíng):案齐桓公欲伐楚,然楚国强大,不可猝然征之,而蔡为楚之与国,故先溃蔡,兵精威行,遂伐楚。又恐多伤士众,故驻扎在陉地,欲使楚国主动求和,修臣子之职。《春秋》美齐桓公生事有渐,重爱民命,故详录其止次。次,驻扎。陉,《史记·楚世家》作“陉山”。楚北部边塞,一说在今河南郾城南,一说在今河南新郑西南。

【译文】

鲁僖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鲁僖公会合齐桓公、宋襄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入侵蔡国。蔡国溃败,于是攻打楚国,军队驻扎在陉地。

【左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译文】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军队去攻打蔡国。蔡国军队被打败,诸侯的军队于是讨伐楚国。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注释】

①风马牛不相及: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风,谓兽类雌雄相诱。

【译文】

楚成王派使者去军中质问齐桓公说:“贵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两国相隔很远,就是牛马发情,也不能跑到一起呀,没想到您却侵入到我国来了,这是为什么呀?”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 :‘五侯九伯 ,女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 :东至于海 ,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 ,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 ,王祭不共 ,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

【注释】

①召康公:周武王时太保召公奭。大公:即太公姜尚,齐国始封君。

②五侯九伯: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九伯,指九州之长。

③女:通“汝”。

④夹(xié):通“挟”。

⑤赐我先君履:赐履,指征伐的足迹所到的范围。

⑥东至于海:《国语·齐语》“东至于纪酅(xī)”,故地在今山东青州西北,临海。

⑦西至于河:河,黄河。

⑧穆陵:楚地名,一作“木陵关”。大约在今湖北麻城西北一带,接河南光山县界。

⑨无棣:地名,在今山东、河北交界处,今属山东。

⑩尔:指楚王。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

⑪共:同“供”。

⑫缩酒:用菁茅滤去酒糟。

⑬是征:即征是。征,问罪。

⑭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晚年不理国事,人民怨恨,当他巡狩南方渡过汉水时,当地人民故意让他乘一只用胶黏的船,行至中流,船解体下沉,昭王与臣子都淹死了。昭王,即周昭王,成王之孙。

【译文】

管仲回答楚国使者说:“从前,召康公为周天子命令我们齐国的先君太公说:‘天下的诸侯,不论谁犯了罪,你都可以征伐,以便辅佐王室。’并赐予我们先君讨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楚国,该进贡裹束的菁茅却没有进贡,以致天子祭祀时供应不上,没有东西可以滤酒祭神,寡人特意为此来问罪;昭王南巡到汉水而没有回去,寡人因此责问你们。”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注释】

①“贡之不入”五句:不入包茅之贡,是小罪,故楚人承认并承诺改正;昭王之不复,涉嫌弑君,是大罪,故楚人不承认,推给汉水边的人。诸,“之于”的合音。水滨,此指汉水边。

【译文】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上去,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我们岂敢不供给?昭王南巡而不返,您去汉水边打听打听吧!”诸侯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公羊传】溃者何 ?下叛上也。国曰溃,邑曰叛 。其言次于陉何?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

【注释】

①溃者何:案战伐之例,书“侵”表明用兵之心浅,仅在国境线上侵责,未推兵入境。溃,有崩溃、溃散之意。“侵”与“溃”深浅悬绝,故发问。下文云“下叛上”,为答辞。

②邑曰叛:此指大夫据邑谋反,则《春秋》书“叛”,如襄公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

③俟屈完也:俟,等候。屈完,楚国大夫。等候屈完来结盟,即下文“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译文】

溃是什么意思?是在下者反叛在上者。国称溃,邑称叛。经言止次在陉地是为何?是有所等待。等待谁?等待屈完来结盟。

【穀梁传】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 。侵,浅事也 。侵蔡而蔡溃,以桓公为知所侵也。不土其地 ,不分其民 ,明正也 。遂,继事也。次,止也。

【注释】

①之为言:相当于“之言”,训诂术语。得:契合,和谐,合适。

②浅事:小规模军事行动。

③土:占领土地。

④分:分割。

⑤明:表明。

【译文】

“溃”是君臣心意不合的意思。入侵,是小规模军事行动。入侵蔡国然后蔡国溃败了,因为齐桓公了解他所入侵的对象。不占领蔡国的土地,不分割蔡国的百姓,表明这是合于正道的。遂,表示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次,停止的意思。

【经】夏,许男新臣卒

【注释】

①许男新臣卒:许男新臣,即许穆公,男爵,名新臣,谥穆。时许男新臣在齐桓公军中,案《春秋》之例,诸侯卒于师旅,当书“卒于师”,见其有危。此处仅书“许男新臣卒”,与卒于国内文辞相同,以此表示齐桓公之师“无危”。

【译文】

夏,许穆公新臣死于军中。

【穀梁传】诸侯死于国,不地。死于外,地。死于师,何为不地?内桓师也

【注释】

①内桓师:以齐桓公的军队为自己国家的。

【译文】

诸侯在国内去世,不记载地点。在国外去世,记载地点。在军队里去世,为什么不记载地点呢?是以齐桓公的军队为自己国家的。

【经】楚屈完来盟于师 ,盟于召陵

【注释】

①屈完:楚大夫。

②召陵: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

【译文】

楚大夫屈完到诸侯军中会盟,在召陵结盟。

【左传】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译文】

到了夏天,楚王派大夫屈完到诸侯联军那里,联军后撤,驻扎在离陉地不远的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辱收寡君 ,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 ,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 ,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

①不穀:国君自谦的称呼。

②君惠徼(yāo)福于敝邑之社稷:此句意为您为敝国的社稷求福。惠,表谦敬的副词。徼,求。

③辱:客气语。收:接纳。

④绥(suí):安抚。

⑤方城:山名,今河南叶县南有方城山。

⑥屈完及诸侯盟:顾栋高案:“先儒多称召陵之功,然自受盟之后,灭弦、围许、灭黄、败徐,桀骜如故,而桓不能禁者,以楚未大创故也。”

【译文】

齐桓公让诸侯的军队全部列好阵势,然后自己和屈完一起同乘一辆车去检阅军队。齐桓公说:“列国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这是在继承我先君的友好精神呀!贵国和我们友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您为敝国求福谋利,愿接受我楚君做盟友,这本是我楚君最大的愿望啊!”齐桓公又说:“用这样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了?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什么样的城池不能攻下?”屈完回答说:“您如果以道德安定诸侯,哪个敢不服?您如果要用武力,那我们楚国将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恐怕也用不上啊!”于是屈完代表楚国和诸侯签订了盟约。

【公羊传】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 ?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以当桓公也 。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师在召陵也 。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 ?喜服楚也。何言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夷交 ,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 ,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其言来何?与桓为主也 。前此者有事矣 ,后此者有事矣 ,则曷为独于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

【注释】

①何以不称使:屈完是奉国君之命前来结盟,依例当书“楚子使屈完来盟于师”,今无称使之文,故发问。

②以当桓公:当,对等,匹配。经无称“使”之文,是尊屈完,将其拔高到楚君的位置,而与齐桓公对等。以此张大齐桓公的功业,好像是楚君亲自来结盟一样。

③师在召陵:师本次于陉,今喜得屈完来盟,故退次于召陵。屈完随从至召陵而结盟,故云“师在召陵”。

④曷为再言盟:再言盟,两次书“盟”,即“盟于师,盟于召陵”。案结盟之地实在召陵,案例当书“楚屈完如师,盟于召陵”,不应再言盟,故发问。

⑤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齐桓公行霸,至此方服楚,故言“后服”。同年,桓公班师,未能严肃军纪,楚即叛盟,故言“先叛”。

⑥南夷与北夷交:南夷指楚。“北夷”,原作“北狄”,今按阮校改。北夷指狄。交,交乱中国。

⑦怗(tiē):服。荆:即楚国。

⑧与桓为主也:与,赞同。桓,齐桓公。主,霸主。赞许齐桓公为天下霸主,故可书“来盟”。案《春秋》王鲁,故“来盟”是鲁国专有之辞例(参见僖公三年“冬,公子友如齐莅盟”条),今齐桓公服楚,是王者之事,故能用之。

⑨前此者有事矣:指僖公元年齐桓公城邢、僖公二年城卫之事。

⑩后此者有事矣:指僖公十四年城缘陵之事。

⑪序绩:序,次。绩,功。序绩,指排列齐桓公之功绩,以服楚为最大。

【译文】

屈完是什么人?是楚国的大夫。为何没有称“使”之文?是尊重屈完。为何要尊重屈完?是将其抬高到楚君的地位,与齐桓公对等。经言“盟于师,盟于召陵”是为何?因结盟之时联军在召陵。联军在召陵,为何两次言“盟”?是欣喜能使楚国屈服。为何说欣喜能使楚国屈服?楚国在中原有王者的时候,最后归服,无王者的时候,率先反叛,是夷狄,而且屡次危害中原国家。南夷与北夷交替扰乱,使中原国家如将断的细线一般。齐桓公救援中原国家,而抵御夷狄,最终能使楚国屈服,这属于王者所做的事情。经言“来”是为何?是赞许齐桓公为霸主。在此之前有霸者之事,在此之后有霸者之事,那么为何在此处赞许桓公为霸主?排列桓公的功绩,以服楚为最大。

【穀梁传】楚无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会桓,成之为大夫也 。其不言使,权在屈完也 。则是正乎?曰:非正也。以其来会诸侯,重之也。来者何?内桓师也。于师,前定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 。屈完曰:“大国之以兵向楚,何也?”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 ,菁茅之贡不至 ,故周室不祭。”屈完曰:“菁茅之贡不至,则诺 。昭王南征不反,我将问诸江。”

【注释】

①成:成全,成就。

②权在屈完:决定权在屈完手里。

③仅:少。

④昭王南征不反:指西周前期周昭王姬瑕到楚国南巡被淹死之事。周昭王荒淫不理朝政,他到楚国视察,百姓给他一艘用胶粘在一起的船,行至江中船毁人亡。此事已过去几百年,这是齐桓公为讨伐楚国找借口。

⑤菁茅之贡不至:菁茅是一种香草,楚地特产。将其捆成捆,祭祀时,将酒倒到其上渗下去,象征神喝了酒,叫做缩酒。楚国不上贡菁茅,周王室无缩酒之物。

⑥诺:答应,应允。这是承认过错并答应送去。

【译文】

楚国没有大夫,经文称屈完,为什么呢?因为他来和齐桓公会盟,所以让他具有大夫的身份。经文不说“使”,因为决定权在屈完手里。那么这样合于正道吗?回答说:不合正道。因为他来和诸侯会盟,所以尊重他。为什么说“来”呢?因为把齐桓公的军队当做自己国家的。说在军队里,表明是提前约定的。说在召陵,表明他在齐桓公这里达到了目的。屈完达到了目的,就是齐桓公没有达到目的,因为桓公只是达到了很少的目的。屈完说:“各大国对楚使用武力,为什么呢?”齐桓公说:“周昭王到南方巡视而没有回去,菁茅草的进献没有送到,所以周王室不能祭祀了。”屈完说:“菁茅草的进献没有送到,那么我们答应进献。周昭王到南方巡视没有返回,我只能去问问江水了。”

【经】齐人执陈辕涛涂

【注释】

①辕涛涂:陈国大夫。《公羊传》《穀梁传》作“袁涛涂”。诸侯联军与楚国定下盟约之后准备退兵,会途经陈、郑,辕涛涂为了避免陈国供给军队粮食,建议齐桓公取道东边,触怒了桓公。

【译文】

齐国人抓住陈国大夫辕涛涂。

【左传】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 :“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 。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 ,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 ,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 。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 ,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 。执辕涛涂。

【注释】

①申侯:郑国大夫。

②病:困乏。

③观兵:显示兵威。东夷:指郯、莒、徐夷诸国。

④老:军队出兵久,疲惫不堪。

⑤不可用:不能对付敌人。

⑥资:也是粮。屝(fèi)屦:草鞋。常泛指行旅用品。

⑦虎牢:郑地名,即制邑。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译文】

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齐军经过陈国、郑国之间,陈、郑两国负担沉重,必十分困乏。如果出兵东方,向东夷诸国陈兵示威,再沿海路回国,这就好了。”申侯说:“对呀。”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去见齐桓公说:“军队出兵已久,疲惫不堪,如果从东方走,遇到敌人,恐怕不能抵御敌人啊。如果取道陈国、郑国之间,由他们供应粮食和草鞋,该更好。”齐桓公很高兴,把虎牢奖给申侯。把辕涛涂抓了起来。

【公羊传】涛涂之罪何?辟军之道也 。其辟军之道奈何?涛涂谓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 。”桓公曰:“诺。”于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顾而执涛涂。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 。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桓公假涂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师不正故也。不修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

【注释】

①辟军之道:辟,同“避”。这里引申指偏离。即改变了齐桓公回师时取道陈国的路线。

②东夷:指吴国。

③称侯而执者,伯讨也:伯讨,即方伯奉天子之命讨伐不道之臣。具体的书法是“称侯而执”,如成公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

④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若诸侯私自拘捕他国国君或大夫,未有天子之命,则非伯讨,具体的书法是“称人而执”,如此条。

【译文】

涛涂有什么罪过?他改变了齐师取道陈国的路线。他改变了齐师取道陈国的路线是怎么回事?涛涂对齐桓公说:“您已经征服了南夷,何不回师,沿着海边向东,征服东夷而归?”桓公说:“好。”于是回师,沿海边向东,军队陷入了棘草丛生的沼泽之中。桓公回头就拘捕了涛涂。拘捕他人,为何有时称侯,有时称人?称侯而拘捕人,是方伯的讨伐。称人而拘捕人,不是方伯的讨伐。此处是拘捕有罪之人,为何不得为方伯的讨伐?古时候,周公东征则西国抱怨,西征则东国抱怨。齐桓公假道陈国讨伐楚国,而陈国人不愿意回师时再经过本国,这是齐师未严肃军纪的缘故。不整顿军队而拘捕涛涂,古时方伯讨罪,不是这样的。

【穀梁传】齐人者,齐侯也。其人之,何也?于是哆然外齐侯也 ,不正其逾国而执也。

【注释】

①哆(chǐ)然:众人指责的样子。外:排斥。

【译文】

“齐人”,就是齐桓公。经文用“人”称呼他,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件事上众人纷纷指责和排斥齐桓公,认为他越过别国而抓人是不合正道的。

【经】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译文】

秋,齐国军队和江、黄二国攻打陈国。

【左传】秋,伐陈 ,讨不忠也

【注释】

①伐陈:指齐国和江、黄一起伐陈。

②不忠:指辕涛涂引诱齐军出东道。

【译文】

秋,齐国和江、黄等国一起讨伐陈国,是为惩罚它的不忠。

【穀梁传】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师也。

【译文】

不说是谁和江人、黄人一起,为什么呢?因为是鲁国的军队。

【经】八月,公至自伐楚

【注释】

①八月,公至自伐楚:案时月日例,至例时,公出满二时则书月。鲁僖公春去秋还,故书月,危公久出。

【译文】

八月,鲁僖公从伐楚的军中回国。

【公羊传】楚已服矣,何以致伐 ?楚叛盟也

【注释】

①何以致伐:案《春秋》之例,公与二国以上用兵,得意致会,不得意致伐。此处鲁僖公随齐桓公伐楚,楚国已服,则是得意,却致伐,故发问。

②楚叛盟:叛盟的原因,是桓公不修其师,而执陈袁涛涂。

【译文】

楚国已经归服,为何致伐?因为楚国背叛了盟约。

【穀梁传】有二事偶 ,则以后事致。后事小,则以先事致。其以伐楚致,大伐楚也。

【注释】

①偶:对等,等同。这里指伐楚和伐陈两件事。

【译文】

有两件事对等,那么用后面那件事告祭祖庙。后一件事小,那么用前一件事告祭祖庙。鲁僖公用伐楚这件事告祭,是认为伐楚是大事。

【经】葬许穆公

【注释】

①许穆公:《公羊传》作“许缪公”。

【译文】

安葬许穆公。

【左传】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 ,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 ;死王事 ,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注释】

①葬之以侯:许穆公是男爵,而以侯爵之礼葬之。

②加一等:葬礼加一等级。

③王事:指征伐。许男死于为周王伐楚,亦属王事。

④衮(ɡǔn):衮衣,天子及上公的礼服。敛:通“殓”,给死者穿衣,入棺。

【译文】

许穆公死于军中,用侯爵的礼节安葬他,这是合乎礼的。凡是诸侯死于朝觐、会盟,葬礼加一等;死于征战,加二等。因此用衮衣入殓。

【经】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注释】

①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顾栋高曰:“陈,小国,何烦大众,而乃以三国伐之,旋合七国之兵临其境,而乃行成,且历二时之久,此必有不得已者。盖楚怒齐之携其与国,受盟之后,旋即诱陈使贰于己,以为齐得江、黄,而我得陈足以相当。且陈以小国而受齐师自秋及冬,必恃楚为之应援,特左氏不之载耳。故齐合七国之力侵之,俾知诸侯兵力强盛,不敢南向即楚,塞楚北出之路,而后召陵之盟庶几稍固。”公孙兹,鲁叔牙之子叔孙戴伯。其后人为叔孙氏。陈氏傅良曰:“公子牙与弑子般,公子庆父亲弑闵公,而其子皆世为将,是故谨志之。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公孙兹帅师会侵陈,公孙敖帅师救徐,见三家所自始。”《公羊传》作“公孙慈”。

【译文】

冬十二月,公孙兹率领军队和齐国、宋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的军队会合入侵陈国。

【左传】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 。陈成 ,归辕涛涂。

【注释】

①诸侯之师:即鲁、齐、宋、卫、郑、许、曹联军。

②成:求和。

【译文】

冬,叔孙戴伯率领军队和诸侯联军攻打陈国。陈国服罪求和,齐人因此放回辕涛涂。

*【左传】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 ,不吉;筮之 ,吉。公曰:“从筮。”卜人曰 :“筮短龟长 ,不如从长。且其繇曰 :‘专之渝 ,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 ,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注释】

①卜:用龟甲占卜。

②筮:用蓍草占卜。

③卜人:主占卜的官。

④筮短龟长:古人认为卜较筮为灵验,所以说筮短龟长。

⑤繇(zhòu):占卜所得的兆辞。

⑥专:专宠。渝:变。

⑦攘(rǎng):窃取,偷。羭(yú):公羊。此暗指申生。

⑧薰:香草,暗指申生。莸(yóu):臭草,暗指骊姬。

⑨臭(xiù):气味。凡气味不论香臭,都可称臭。此指臭气。

⑩娣:妹妹。案以上追述前事,参见庄公二十八年传。

【译文】

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用龟甲占卜,不吉利;用蓍草筮占,吉利。献公说:“就依从筮占的结果吧。”主管占卜的官员说:“筮占不如占卜灵验,不如依从占卜结果。况且其爻辞说:‘专宠引起变化,偷走你的公羊。香草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之后还会有臭气。’一定不行。”晋献公不听,立了骊姬。骊姬生奚齐,她妹妹生了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 。”大子祭于曲沃 ,归胙于公 。公田 ,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 。与犬,犬毙。与小臣 ,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杜原款。

【注释】

①中大夫:支持骊姬的宫中大夫。成谋:定下计谋。

②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古人梦见去世的人,需要用食品加以祭祀。齐姜,申生的生母。

③曲沃:晋献公祖庙所在,齐姜死后祔于祖姑,其庙也在曲沃。

④胙(zuò):祭祀的酒肉。

⑤田:打猎。

⑥公祭之地,地坟:《史记·晋世家》曰:“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献公欲飨之。骊姬从旁止之,曰:‘胙所从来远,宜试之。’祭地,地坟……”祭之地,指饮前先酹酒,即将酒浇于地而祭。坟,地面隆起。

⑦小臣:献公身边太监。

⑧贼由大子:案《史记·晋世家》记此语曰:“骊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谓献公曰:‘太子所以然者,不过以妾及奚齐之故。妾愿子母辟之他国,若早自杀,毋徒使母子为太子所鱼肉也。始君欲废之,妾犹恨之;至于今,妾殊自失于此。’”更为阴险恶毒。贼,加害,干坏事。

⑨新城:即曲沃。

【译文】

到了晋献公准备立奚齐为太子时,骊姬已经和宫中大夫有了预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献公梦见你母亲齐姜,你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就到曲沃去祭祀齐姜,回来把祭祀的酒肉献给献公。献公去打猎,骊姬把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献公回来,骊姬在酒肉中放了毒,然后献给献公。献公用酒来祭地,地上隆起一个土包来。拿肉去喂狗,狗吃了死了。给身边的太监吃,太监也死了。骊姬哭着说:“这是太子要加害于你。”太子申生逃亡到新城。献公杀了他的师父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 ,君必辩焉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 !”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 ,被此名也以出 ,人谁纳我 ?”

【注释】

①辞:申辩。

②辩:通“辨”,辨明是非。

③行:出逃。

④不察其罪:没辨明我的罪过。

⑤被(pī)此名:带着弑君弑父的恶名。被,后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担负。

⑥人谁纳我:《国语·晋语二》云:“人谓申生曰:‘非子之悲,何不去乎?’申生曰:‘不可。去而罪释,必归于君,是怨君也。章父之恶,取笑诸侯,吾谁乡而入?内困于父母,外困于诸侯,是重困也。弃君、去罪,是逃死也。吾闻之:仁不怨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若罪不释,去而必重。去而罪重,不智;逃死而怨君,不仁;有罪不死,无勇。去而厚怨,恶不可重,死不可避,吾将伏以俟命。’”

【译文】

有人对太子说:“你应该申辩,国君是能够明辨是非的。”太子说:“国君没有骊姬,睡也不安,吃也不饱。我去辩解,骊姬必定有罪。国君老了,如果失去骊姬,一定不快乐,我也不快乐。”那人说:“那你将要逃亡吗?”太子说:“国君没查清我有没有罪过,背负着弑君弑父的罪名出逃,谁会收留我呢?”

十二月戊申 ,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 :“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注释】

①戊申:二十七日。

②谮(zèn):诬陷。

③重耳奔蒲,夷吾奔屈:蒲与屈是二人的采邑。

【译文】

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在新城上吊自杀。骊姬于是诬陷两位公子说:“他们都参与了这件事情。”于是重耳逃到蒲地,夷吾逃到屈地。 5yEFktAYfpGq076YP+jeJjZ59tPMgXsoOMzm1uZNfNNaPZxPpfexxvUQ/UGxmV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