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年

【经】二年春王正月 ,城楚丘

【注释】

①二年:鲁僖公二年当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

②城楚丘:此时卫尚庐于曹,先筑城而后迁徙,故云“城楚丘”。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

【译文】

鲁僖公二年春周历正月,在楚丘筑城。

【左传】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 。不书所会 ,后也

【注释】

①封:封国,建国。卫国因狄人入侵而君死国灭,重新恢复,所以称为“封”。

②不书所会:指经文仅书“城楚丘”而未言诸侯。实则此次城楚丘是以齐为首,各诸侯国皆有参与。会,会见。

③后:迟到。指鲁僖公迟到。

【译文】

二年春,诸侯在楚丘筑城并把卫国封在那里。因鲁僖公迟到,所以《春秋》没记载诸侯会见。

【公羊传】孰城 ?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 ?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 。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注释】

①孰城:案《春秋》书法,鲁国在国内筑城(即内城),单书“城某地”,如“城中丘”“城西郛”之类,内城例书时。此处“城楚丘”书月,则非内城,故有“孰城”之问。

②曷为不言城卫:案卫国已灭,楚丘为新迁之都城,依例当书“城卫”,故而发问。

③盖狄灭之:闵公二年有“狄入卫”之文,故知是狄灭之。自此以下传文之解释,参见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条相应的注释。

④专:表示专独,擅自、独自。齐桓公带领诸侯“城楚丘”,实际就是重新分封卫国于楚丘。《春秋》只记载“城楚丘”就是不赞同齐桓公擅自分封诸侯。

【译文】

是为谁修筑城池?是为卫国修筑都城。为何不言“城卫”?因为卫国被灭了。谁灭了卫国?大概是狄灭了卫国。为何不言狄灭卫?是为齐桓公避讳。为何为齐桓公避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的,桓公不能救援,则桓公以之为耻。那么是谁修筑的城池?是齐桓公修筑的。为何不言齐桓公修筑?是不赞成诸侯私自封国。为何不赞成?实际上赞成,而文辞上不赞成。文辞上为何不赞成?诸侯之义,不得私自封国。诸侯之义不得私自封国,那么为何说实际上赞成?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的,有能力救援,则救援是可以的。

【穀梁传】楚丘者何?卫邑也。国而曰城 ,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卫也。则其不言城卫,何也?卫未迁也 。其不言卫之迁焉,何也?不与齐侯专封也。其言城之者,专辞也 。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 ,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

【注释】

①国:国都。

②卫未迁:此时卫国人尚在曹国避难,还没有迁到楚丘。

③专辞:指专限鲁国使用的说辞,这里本是诸侯共同帮助卫国筑城,《春秋》这样记载显得只有鲁国在筑城。

④通:通达,明了。

【译文】

楚丘是哪里?是卫国的小城。只有国都才说“城”,这里是小城,经文说“城”,为什么呢?这是在分封卫国。那么经文不说修筑卫国国都,为什么呢?因为卫国还没有迁徙到这里。经文不说卫国迁徙,为什么呢?因为不赞同齐桓公擅自分封诸侯。经文说“城”某个地方,是专门的说法。所以不是天子不能分封诸侯。诸侯不能擅自分封诸侯,即使明了他的仁义,但是按照道义却不赞同。所以说:仁义不能胜过道义。

【经】夏五月辛巳 ,葬我小君哀姜

【注释】

①辛巳:十四日。

②葬我小君哀姜:案哀姜于僖公元年七月被齐桓公所杀。哀姜与公子庆父、公子牙私通,又参与弑君,已被《春秋》诛绝(参僖公元年“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条),则依例不当书其葬。此处书葬者,因《春秋》有“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之例,若不书其葬,则有责鲁国臣子不讨齐桓之嫌。而齐桓诛哀姜,合于王法,鲁不得仇之,故书哀姜之葬以明之。小君,诸侯之妻。去年冬哀姜灵柩回来,此时才下葬。

【译文】

夏五月十四日,我国小君哀姜下葬。

【公羊传】哀姜者何?庄公之夫人也。

【译文】

哀姜是谁?是鲁庄公的夫人。

【经】虞师、晋师灭下阳

【注释】

①下阳:在今山西平陆北。《公羊传》《穀梁传》作“夏阳”。

【译文】

虞国、晋国的军队攻灭下阳。

【左传】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 ,假道于虞以伐虢 。公曰:“是吾宝也 。”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 。”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 ,君昵之 ,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 ,入自颠軨 ,伐鄍三门 。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 。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 ,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 。”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先书虞,贿故也。

【注释】

①荀息:晋大夫,名黯,字息,也叫荀叔。屈产之乘:北屈所产的马。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与狄交界。垂棘:晋地名,在山西潞城北。

②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此指北虢,其故都下阳据王夫之《稗疏》,在平陆大阳之南,滨河之北。虞在晋国南边,虢又在虞南边,所以晋伐虢要向虞借道。

③是:指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

④外府:外库。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

⑤宫之奇:虞国的贤臣。

⑥少长于君:自小和虞君一起在宫中长大。

⑦昵:亲近。

⑧冀: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不道:残暴。

⑨颠軨(línɡ):也叫虞坂,虞国境内要道,即晋国想借之路。

⑩鄍(mínɡ):虞地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⑪亦唯君故:晋国曾为虞伐冀,因此说晋伐冀使冀受到损伤,完全是为了虞君。

⑫保:同“堡”,堡垒。逆旅:客舍,似后来的旅馆。

⑬请罪:问罪,此乃委婉之说法。

⑭下阳:虢国要塞,也是虢国宗庙所在。

【译文】

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北屈出产的马和垂棘的玉璧作礼物,借路虞国以讨伐虢国。晋献公说:“这两项东西是我的宝贝啊。”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借得虞国的道路,那就等于把东西放在自己的外库里。”晋献公又说:“宫之奇在那里。”荀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又不能坚决进谏,而且从小和虞君一起在宫中长大,虞君很亲近他,即使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于是让荀息向虞国借路,说:“冀国残暴,从颠軨攻打虞国,从三面城门进攻鄍地。晋国攻打冀国使冀国受到重创,完全是为了虞君啊。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筑碉堡,攻打晋国南部边境。所以请让我们借路,以向虢国问罪。”虞君答应了,并且请求作为前导先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虞国于是发兵。夏,晋国的里克、荀息率领军队和虞军会师,攻打虢国,灭了下阳。《春秋》先写虞国,因为虞国接受了贿赂。

【公羊传】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赂,假灭国者道,以取亡焉。其受赂奈何?献公朝诸大夫而问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诸大夫有进对者曰:“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献公不应。荀息进曰:“虞、郭见与 ?”献公揖而进之,遂与之入而谋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愿与子虑之。”荀息对曰:“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献公曰:“然则奈何?”荀息曰:“请以屈产之乘 ,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则宝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马出之内厩,系之外厩尔。君何丧焉?”献公曰:“诺。虽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则知矣,虽然,虞公贪而好宝,见宝必不从其言。请终以往。”于是终以往。虞公见宝,许诺。宫之奇果谏:“《记》曰:‘唇亡则齿寒。’虞、郭之相救,非相为赐,则晋今日取郭,而明日虞从而亡尔。君请勿许也。”虞公不从其言,终假之道以取郭,还。四年,反取虞 。虞公抱宝牵马而至。荀息见曰:“臣之谋何如?”献公曰:“子之谋则已行矣,宝则吾宝也,虽然,吾马之齿亦已长矣。”盖戏之也。夏阳者何?郭之邑也。曷为不系于郭 ?国之也 。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注释】

①虞、郭见与:晋献公素欲灭此二国,“虞、郭见与”,犹云“虞、郭岂见于君之心乎”。

②屈产:案何休注,“屈产”为地名,出名马之地。

③取虞:案晋灭虞国在僖公五年。

④曷为不系于郭:案《春秋》书邑,必系属于国,本应书“郭夏阳”,此仅书“夏阳”,故发问。

⑤国之:即将夏阳视为一个国家。

⑥君存焉尔:即晋灭郭时,郭君在夏阳邑,故“国之”,明臣子当赴其难。

【译文】

虞是微小的国家,为何排序在大国之上?是让虞国成为灭国的恶首。为何使虞国为恶首?因为虞国接受贿赂,借道给灭人国者,从而自取灭亡。虞国接受贿赂是怎么回事?晋献公在朝上召见众大夫并问他们:“寡人夜不能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众大夫中有人上前回答道:“是睡不安稳吗?是不是侍御者有不在身边的?”献公不应答。荀息上前说:“是虞国、郭国萦绕心怀吧?”献公拱手作揖,召他近前,于是和荀息入内谋划,献公说:“我想要攻郭国,则虞国会救援,攻虞国,则郭国会救援,怎么办?愿与你谋划这件事。”荀息回答道:“国君如果用臣下的计谋,则今日取郭,明日取虞,国君何必担忧?”献公说:“那么怎么做呢?”荀息说:“请用屈产的乘马和垂棘的白璧前往贿赂虞国,必能如愿。之后再灭虞国,只不过是将内府的宝玉取出,藏于外府;将马从内厩牵出,拴在外厩罢了。国君有什么损失呢?”献公说:“是这样。即便如此,虞国有宫之奇在,怎么办呢?”荀息说:“宫之奇的确有智谋,即便如此,虞公贪婪而好宝物,见到宝物,必定不听从宫之奇之言。请一定带着宝物去。”于是终究带着宝物去了。虞公见到宝物,许诺了。宫之奇果然进谏说:“《记》曰‘唇亡则齿寒’,虞、郭有互相救援的关系,如果不是互相关照的话,则晋国今日取郭国,而明日虞国随之而亡。国君请不要许诺。”虞公不听从他的话,最终借道给晋国以取郭国而还。四年后,晋国反取虞国。虞公怀抱宝玉、牵着马来投降。荀息看到了说:“臣下的计谋如何?”晋献公说:“你的计谋已经实现了,宝玉还是我的宝玉,虽然如此,我的马岁数长了。”这是戏谑之语。夏阳是什么?是郭国之邑。为何不系属于郭国?是将其视为一国。为何将其视为一国?因为国君在里面。

【穀梁传】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 ,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 ,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 :“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注释】

①主:主要作用。

②塞:关塞、边界险要之处。

③举:被攻克,被占领。

④屈:屈邑,晋地名,产良马。

⑤币:玉帛之类的礼品。这里指晋国要送给虞国的礼品。

⑥达心:心智通达,明白事理。懦:懦弱。

⑦便:有利。

⑧操:持。

【译文】

不是国家而说灭亡,是重视夏阳。虞国没有军队,经文说“师”,为什么呢?因为把它放在晋国之前说,不可以不说“师”。经文把它放在晋国之前,为什么呢?因为它在灭亡夏阳这件事中起主要作用。夏阳,是虞、虢之间险要的关塞。灭亡了夏阳,那虞、虢就要被攻克了。虞国在灭夏阳这件事中起主要作用,为什么呢?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荀息说:“国君您为什么不用屈地出产的骏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国借道呢?”晋献公说:“这是晋国的宝物,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却不借道给我们,那怎么办呢?”荀息说:“这些礼品是小国用来供奉给大国的东西。他们不借道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之后借道给我们,那就是我们把玉从内部的库房取出来,而放到外部的库房,把马从内部的马厩牵出来,而放到外部的马厩。”晋献公说:“虞国大夫宫之奇还在,一定不会让虞国国君接受礼物的。”荀息说:“宫之奇为人处世,心智通达但是懦弱,小时候又和国君一起长大。心智通达就说话简略,懦弱就不会极力劝谏,与国君一起长大,国君就会轻视他的意见。况且供玩赏的奇珍异宝就在眼前,而祸患还在另一个国家后面,这是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的,我估计虞国国君,是中等智慧以下的人。”晋献公于是借道来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说道:“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但是礼物贵重,一定不利于我虞国。”虞国国君不听,于是接受了晋国的礼物然后借道给他们。宫之奇劝说道:“常言道:‘嘴唇没了牙齿就寒冷。’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啊!”带上他的妻子和孩子逃到曹国。晋献公灭亡了虢国,五年之后攻克了虞国。荀息牵着骏马拿着玉璧来到晋献公面前说:“玉璧还是那个样子,而骏马长了岁数而已。”

【经】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注释】

①江:嬴姓国,在今河南息县。黄:嬴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贯:宋地名,在今山东曹县南。《公羊传》作“贯泽”。

【译文】

秋九月,齐桓公、宋襄公、江国、黄国的国君在贯地结盟。

【左传】秋,盟于贯,服江、黄也

【注释】

①服江、黄:江、黄本是楚国的属国,现在来亲附齐国,所以诸侯会盟。

【译文】

秋,在贯地结盟,因为江、黄两国归附于齐国。

【公羊传】江人、黄人者何?远国之辞也 。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余为莫敢不至也。

【注释】

①远国之辞:案江、黄是小国,近楚,故为远国。齐桓公为贯泽之会,江、黄之君亦至。案名例,当称江、黄之君的爵位,此处却书“江人、黄人”,是以“远国之辞”称之。表明桓公德盛,远近之国皆至,以齐、宋代表大国,江人、黄人代表远国。若不用远国之辞,而仅称江、黄二君之爵,则嫌与会者仅有齐、宋、江、黄。

【译文】

为何称“江人、黄人”?这是指代远国之君的文辞。远国之君至会了,那么中原之国为独言齐、宋至会?大国举齐、宋,远国举江、黄,则表示其余国家没有敢不来的。

【穀梁传】贯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江人、黄人者,远国之辞也。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以为诸侯皆来至也。

【译文】

贯地的会盟,没有事先约定而到来的,是江国国君、黄国国君。“江人、黄人”,是表示遥远的国家的说法。中原的国家说了齐国、宋国,遥远的国家说了江国、黄国,用来表示诸侯们都来会盟了。

*【左传】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

【注释】

①寺人貂:即竖貂。寺人,宦官。漏师:泄露军事机密。多鱼:地名,大概在今河南虞城。

【译文】

齐国的宦官貂开始在多鱼泄露军事机密。

*【左传】虢公败戎于桑田 。晋卜偃曰 :“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 ,是天夺之鉴 ,而益其疾也 。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 ,不可以五稔 。”

【注释】

①桑田:地名,在今河南灵宝。

②卜偃:晋国的占卜官,名偃。

③有功:指打败戎人。

④鉴:镜子。古人常在镜子上刻上铭文用以自戒。

⑤疾:病,此借指罪恶。

⑥易晋:以晋为易,即轻视晋国。

⑦稔(rěn):庄稼成熟叫稔。谷物一年一熟,所以“稔”又借为“年”。

【译文】

虢公在桑田打败戎人。晋国的卜偃说:“虢国必定要亡国了。下阳被灭了不害怕,反而又有了武功,这是上天夺走了它用以自戒的镜子,而加重了它的罪恶。它必然轻视晋国而不安抚其百姓,不会超过五年了。”

【经】冬十月,不雨

【注释】

①不雨:不下雨,但没有发生旱灾。

【译文】

冬十月,不下雨。

【公羊传】何以书?记异也。

【译文】

为何记录此事?是记录异象。

【穀梁传】不雨者,勤雨也

【注释】

①勤:殷切盼望。

【译文】

说“没有下雨”,就是殷切盼望下雨的意思。

【经】楚人侵郑

【注释】

①楚人侵郑:《春秋大事表》引张洽曰:“是时楚 已长,用子文为令尹,兵势浸强,故比年侵伐郑。”

【译文】

楚国人再次侵犯郑国。

【左传】冬,楚人伐郑,斗章囚郑聃伯

【注释】

①斗章:楚国大夫。聃伯:郑国大夫。

【译文】

冬,楚国人攻打郑国,楚国大夫斗章囚禁了郑国的聃伯。 CdM+jVo0LGgd8U6hlmsty3jyKVN6Wt9tTCEvkNBsllLSRoSmtEUaJ12SOFCcG3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