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元年春王正月 ① 。
①元年:鲁僖公元年当周惠王十八年,前659年。
鲁僖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左传】元年春,不称即位,公出故也 ① 。公出复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 ② ,礼也。
①出:上年八月闵公死,僖公出奔邾。
②国恶:国家之乱。指上年鲁国庆父之乱。九月,庆父逃亡莒国,僖公才回鲁国即位。
鲁僖公元年春,《春秋》不记载僖公即位,是因为僖公出奔在外的缘故。僖公因内乱出奔而回国,《春秋》不记载,是出于隐讳。隐讳国家的乱事,这符合礼法。
【公羊传】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 ① ,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 ② 。
①此非子也:案僖公为闵公庶兄,实非闵公之子。
②臣子一例:此言臣下继承君位,先要过继为先君之子,故以臣继君,犹以子继父,此为臣子一例。
僖公为何不言“即位”?继承被弑的君王,子不言“即位”。这里僖公非闵公之子,称“子”是为何?以臣继君与以子继父是一样的。
【穀梁传】继弑君不言即位,正也。
继承被杀害的君主的君位不说“即位”,是合于正道的。
【经】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 ① ,救邢 ② 。
①聂北:在今山东博平。
②救邢:庄公三十二年狄伐邢,此年诸侯救之。邢,姬姓国,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齐国、宋国、曹国的军队驻扎在聂北,准备救邢国。
【左传】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 ① 。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 ② ,师无私焉 ③ 。
①出奔师:奔逃到诸侯军队中。
②器用:指财货物品。
③私:指私下拿走邢国器用财物。
齐、宋、曹三国军队救邢国。邢国的军队败溃,都逃到诸侯军中。诸侯军于是赶走了狄人,收拾了邢人的全部财货器用让他们迁走,军队没有私自占取邢人的财物。
【公羊传】救不言次 ① ,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孰亡之?盖狄灭之 ② 。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 ③ 。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④ ,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 ⑤ ?君也。君则其称师何 ⑥ ?不与诸侯专封也 ⑦ 。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 ⑧ 。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①救不言次:救援为十万火急之事,而次则是停军驻扎,两者矛盾,故云“救不言次”。
②盖狄灭之:庄公三十二年有“狄伐邢”之文,据此推测,邢国为狄所灭。
③为桓公讳:齐桓公救邢而舒缓止次,致邢灭亡,《春秋》为之避讳,不言“狄灭邢”。
④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此指代礼崩乐坏,天子、方伯已无力控制,与无天子、方伯无异。
⑤先言次,而后言救:此处是相对襄公二十三年“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而言的。彼处先言“救”,后言“次”,表明君命是救晋,叔孙豹却私自止次。此处先言“次”,后言“救”,表明“次”是君命,如此则是诸侯亲自救邢,故下传云“君也”。
⑥君则其称师何:案《春秋》之例,“君将不言率师”,应书“齐侯、宋公、曹伯次于聂北,救邢”。详见隐公五年“卫师入郕”条传文。
⑦不与诸侯专封:与,赞同。诸侯专封,此指下文“邢迁于夷(陈)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案邢为狄所灭,齐桓公等诸侯在夷仪筑城,使其复国。然诸侯之国,皆为天子所封,邢之复国,宜有周天子之命,齐桓公迁邢,是专天子封国之权,故《春秋》不与。
⑧实与而文不与:实与,即在现实中认可齐桓公迁邢的行为,因为天子、方伯均无此能力。文不与,即在文辞上不赞同,因为桓公此举毕竟是专天子之权,故将“齐侯、宋公、曹伯”贬称“师”。
救援是急事,不应言驻扎止次,此处言止次是为何?是没来得及救援。没来得及救援是怎么回事?邢国已经灭亡了。谁灭亡的?大概是狄灭的。为何不言狄灭邢国?是为齐桓公避讳。为何为齐桓公避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的,桓公不能救援,则桓公以之为耻。为何先言止次,后言救援?这实际是国君亲自率军。国君亲自率军,那为何称“师”?是不赞成诸侯私自封国。为何不赞成?实际上赞成,但文辞上不赞成。文辞上为何不赞成?诸侯之义,不得私自封国。诸侯之义不得私自封国,那么为何说实际上赞成?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的,有能力救援,则救援是可以的。
【穀梁传】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 ① 。是齐侯与 ② ?齐侯也。何用见其是齐侯也?曹无师 ③ ,曹师者,曹伯也。其不言曹伯,何也?以其不言齐侯,不可言曹伯也。其不言齐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扬 ④ ,不言齐侯也。
①遂:成就,成全。
②是:代词,这。
③曹无师:曹国没有军队。《穀梁传》认为曹国这样的小国家是没有军队的。
④扬:称扬,称说。
救援就不应说驻扎,说驻扎就不是救援了。不是救援却又说救援,为什么呢?是为了成全齐桓公的心意。这是齐桓公吗?是齐桓公。从哪里看出来他是齐桓公呢?曹国没有军队,曹军,就是曹昭公。经文不说曹昭公,为什么呢?因为经文没有说齐桓公,就不可以说曹昭公。经文不说齐桓公,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事不值得赞扬,就不说齐桓公了。
【经】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① 。
①夏六月,邢迁于夷仪:案时月日例,大国迁例月,小国迁例时。此处书月,表明实际上是齐、宋、曹助邢迁。值得注意的是,经书“邢迁于夷仪”,亦是上传“实与文不与”的体现。不书“邢侯归于邢”是“实与”;实为大国助迁,却作邢国自迁之文,是“文不与”。夷仪,在今山东聊城。《公羊传》作“陈仪”。
夏六月,邢人迁都到夷仪。
【左传】夏,邢迁于夷仪。
夏,邢国迁到夷仪。
【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 ①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② 。
①其意也:即自己的意愿。经文书“邢迁于夷仪”,是自迁之文,故云“其意也”。
②非其意也:即非自己的意愿,为他人所迁。如经文之“宋人迁宿”,非宿人之意。
“迁”是什么意思?是自己的意愿。“迁之”是什么意思?表明不是自己的意愿。
【穀梁传】迁者,犹得其国家以往者也 ① 。其地,邢复见也。
①犹得其国家以往者也:见庄公十年“犹未失其国家以往者也”。
迁,就好像是他们的国家还在而离开了一样。经文记载地点,是因为邢国又出现了。
【经】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齐国、宋国、曹国的军队在夷仪为邢筑城。
【左传】诸侯城之 ① ,救患也。凡侯伯 ② ,救患、分灾、讨罪 ③ ,礼也。
①城之:为邢国筑城。《国语·齐语》云:“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管子·大匡》云:“狄人伐邢,邢君出,致于齐,桓公筑夷仪以封之,予车百乘,卒千人。”
②侯伯:诸侯之伯,即霸主。此指齐桓公。
③分灾:诸侯之国遭受天灾,用谷物布帛去救济。讨罪:率诸侯军讨伐有罪。
诸侯为邢修筑城墙,这是为它解救祸患。大凡作为霸主,解救祸患、分担灾难、讨伐有罪,这是符合礼法的。
【公羊传】此一事也 ① ,曷为复言齐师、宋师、曹师?不复言师,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 ② 。
①此一事也:即上文之“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邢迁于夷(陈)仪”与此条是同一批人、一时所为之事。案《春秋》行文之例,一事而再见者,则“前目而后凡”,即上文已书“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此处应省略而书“诸师城邢”。
②不复言师,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言师,指再次书“齐师、宋师、曹师”,而不省略书“诸师”。案上传所言,救邢者实为三国之君,若此处书“诸师”,则嫌救邢、城邢者,实为三国之师。另一方面,因救邢者实为三国之君,若此处书“诸侯”,则嫌上文三师先归国,之后三国之君再来城邢。“诸师”“诸侯”皆不可,则需重出三师之文。
这与之前的救邢、迁陈仪为同一批人一时所为之事,为何再次说“齐师、宋师、曹师”而不省略?若不再次详言三师,则不能知道这些是同一批人一时所为之事。
【穀梁传】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 ① ,美齐侯之功也。
①改事:换了一件事。因为是之前救刑的军队,按照惯例应该说“遂”,而不必再说一遍“齐师、宋师、曹师”,再重复一遍就显得像是另一件事情了,《穀梁传》认为这是为了赞美齐桓公所采用的写法。
这是之前的军队,经文重写使它像换了一件事一样,是为了赞美齐桓公的功绩。
【经】秋七月戊辰 ① ,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② 。
①戊辰:二十六日。
②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夫人姜氏,指鲁庄公之妻哀姜。此条之史实为,哀姜与公子庆父、公子牙私通,又参与弑杀子般、闵公,后畏罪出奔邾国。齐桓公将其召回齐国,在夷地缢杀之。
秋七月二十六日,夫人姜氏死于夷,齐人送回她的灵柩。
【公羊传】夷者何?齐地也。齐地则其言齐人以归何 ① ?夫人薨于夷,则齐人以归 ② 。夫人薨于夷,则齐人曷为以归?桓公召而缢杀之。
①齐地则其言齐人以归何:以归,指带回了齐国。而夷是齐地,则已在齐国,不应再言“以归”,故而发问。
②夫人薨于夷,则齐人以归:案何休之意,夫人之所以薨于夷,是因齐人将其带回的缘故。故下传云:“桓公召而缢杀之。”经文颠倒顺序,书“夫人薨于夷,齐人以归”,好像是夫人在夷地自然死亡,齐人再将其带回到夷。如此书者,是为鲁国讳耻,哀姜虽然有罪,也是鲁国夫人,却被齐国所杀。
夷是什么地方?是齐国之地。是齐国之地,那么为何说齐人将其带回?夫人之所以在夷地薨没,是因为齐人将其带回。夫人在夷地薨没,那么齐人为何要将其带回?是齐桓公将她召回而缢杀了她。
【穀梁传】夫人薨不地。地,故也。不言以丧归 ① ,非以丧归也。加丧焉 ② ,讳以夫人归也 ③ ,其以归,薨之也 ④ 。
①丧:名词,遗体。
②加丧:指哀姜是被杀死的。丧,动词,死亡。焉: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③讳以夫人归也:意思是说因为哀姜是被杀死的,所以也避讳说“以夫人归”,直接说“以归”。
④薨:作动词,使……死亡,也就是杀害的意思。
夫人去世是不记载地点的。记载地点,说明有变故。不说把遗体带回国,是因为没有带遗体回国。哀姜是被杀死的,避讳说齐人带着夫人回国,齐人把她带回国,杀了她。
【经】楚人伐郑 ① 。
①楚人:《春秋》经文此前均称“楚”为“荆”,自此改称“楚”。
楚国人攻打郑国。
【左传】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 ① 。
①即:亲近。
秋天,楚国人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人与齐国亲近。
【经】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 ① 。
①邾人:《公羊传》作“邾娄人”。柽(chēnɡ):宋地名,在今河南淮阳西北。《公羊传》作“朾”。
八月,僖公和齐桓公、宋襄公、郑文公、曹昭公、邾君在柽地会盟。
【左传】盟于荦 ① ,谋救郑也。
①荦(luò):即经文的柽。鲁、齐、宋、郑、曹、邾等国在荦会盟。
诸侯在荦地结盟,商量救郑之事。
【经】九月,公败邾师于偃 ① 。
①公败邾师于偃:邾师,《公羊传》作“邾娄师”。偃,邾地名,在今山东费县南。《公羊传》作“缨”。顾栋高案:“隐、桓之世,邾、鲁有怨,背盟在鲁。由庄讫闵三十余年,继好息民,旧怨释矣。僖甫即位,乃以邾受姜氏之故,诈败其师,背大国之盟,结小国之怨,终僖之世,兵连祸结,升陉之败(在僖公二十二年),僖公其自取哉!”
九月,僖公在偃地打败邾国军队。
【左传】九月,公败邾师于偃,虚丘之戍将归者也 ① 。
①虚丘:在今山东费县。上年哀姜逃到邾,邾人送还哀姜。邾国派兵戍守虚丘,准备侵犯鲁国。齐人送回哀姜之丧,邾人害怕,撤回虚丘之兵,被鲁国拦击。
九月,僖公在偃地打败邾国军队,这是戍守虚丘将撤回的军队。
【穀梁传】不日,疑战也 ① 。疑战而曰败,胜内也。
①疑战:设假象搞突袭。
不记载日期,因为是突然袭击。突袭而又说击败,因为是鲁国取得胜利。
【经】冬十月壬午 ① ,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 ② 。获莒挐 ③ 。
①壬午:十二日。
②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lí):公子友,季友。郦,鲁地名,在今河南内乡东北。《公羊传》作“犁”,《穀梁传》作“丽”。顾栋高曰:“前此鲁尝媚莒,至此乃一交兵。”陈傅良曰:“鲁之内难始定。”
③获:大夫被俘虏,不管生死都叫获。莒挐(ná):莒君的弟弟,莒国大夫。
冬十月十二日,公子友率军队在郦地打败莒国的军队。抓获莒君的弟弟挐。
【左传】冬,莒人来求赂 ① 。公子友败诸郦,获莒子之弟挐。非卿也,嘉获之也 ② 。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 ③ 。
①赂:财货。上年鲁国以财货向莒国求取庆父,现在莒国又以此为由向鲁国求取财货。
②非卿也,嘉获之也:莒挐不是卿,本不应予记载,但经文予以记载,是嘉奖季友擒获莒挐的功劳。
③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汶阳之田,汶水之北的田地。阳,山南水北叫阳。费,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李廉曰:“季之有费始此。”顾栋高认为:季友此举,自是有功;鲁之病患在世卿使专执政,赵与权等谓季友“窃靖难之名,遂攘鲁国之权而专主其师,败莒有功,季氏专制始兆”,执论太过苛刻。
冬,莒国人来求取财货。公子友在郦地打败他们,擒获莒君之弟挐。莒挐不是卿,《春秋》加以记载,是为了嘉奖季友的功劳。僖公将汶阳的田地和费地奖赏给季友。
【公羊传】莒挐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 ① ,此何以书?大季子之获也。何大乎季子之获?季子治内难以正 ② ,御外难以正。其御外难以正奈何?公子庆父弑闵公,走而之莒,莒人逐之,将由乎齐 ③ ,齐人不纳,却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请。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入则杀矣。”奚斯不忍反命于庆父,自南涘 ④ ,北面而哭。庆父闻之,曰:“嘻!此奚斯之声也。诺已 ⑤ 。”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辀经而死 ⑥ 。莒人闻之,曰:“吾已得子之贼矣。”以求赂乎鲁 ⑦ ,鲁人不与,为是兴师而伐鲁。季子待之以偏战 ⑧ 。
①莒无大夫:案《春秋》三世之例,传闻世不书小国大夫,莒为小国,其大夫略而称人,故云“莒无大夫”。然莒挐书名,则是小国有大夫,故传发问。
②季子治内难以正:此指季子拒绝庆父入鲁,即下传之“公子不可以入,入则杀矣”。
③由:顺从,归属。
④自南涘(sì):涘,水边。庆父在汶水之北,公子奚斯在南岸。
⑤诺已:诺、已,皆为自毕之辞,犹云“休矣”。
⑥抗:举起,抬起。辀(zhōu):车辕。经:自缢。
⑦求赂乎鲁:季子虽缓追逸贼,仍向国外购求庆父,故莒国得知庆父自杀,有求赂于鲁之事。
⑧季子待之以偏战:偏战,约定好时间、地点,各据一边,堂堂正正地战斗。案时月日例,偏战例日,此处经书“壬午”,表明是内之偏战。
莒挐是什么人?是莒国的大夫。案三世之例,莒国不书大夫,此处为何书莒挐?是张大季子的俘获。为何要张大季子的俘获?季子以正法处理内难,以正法抵御外难。他以正法抵御外难是怎么回事?公子庆父弑杀闵公,奔逃莒国,莒人将其驱逐,想要归属齐国,齐国不接纳他,退回舍止在汶水边上,派公子奚斯请求进入鲁国。季子说:“公子不可以进入鲁国,进来就要被杀。”奚斯不忍心向庆父复命,从汶水南岸,朝北而哭。庆父听到了,说:“哎!这是奚斯的哭声。休矣。”说:“我不得进入鲁国了。”于是抬起车辕,自缢而死。莒人得知消息,说:“我们已经得到你们的弑君贼了。”向鲁国求贿赂,鲁人不给,莒国为此兴师讨伐鲁国。季子用偏战对待莒师。
【穀梁传】莒无大夫,其曰莒挐,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 ① 。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 ② 。绐者奈何?公子友谓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然则何以恶乎绐也?曰:弃师之道也 ③ 。
①目:称说。
②绐(dài):欺骗。
③弃师之道:抛弃军队的做法。《穀梁传》认为公子季友身为将领而只身独斗,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置军队安危于不顾,是抛弃军队的做法。虽侥幸获胜,但这种做法不足取。
莒国没有天子任命的大夫,经文说莒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俘获了他,所以称他的名字。鲁国是不说俘获的,这里经文说俘获,为什么呢?是因为憎恶鲁公子季友使诈。使诈是怎么回事?公子季友对莒挐说:“我们二人之间不愉快,可士兵们有什么罪过呢?”让左右退下两人徒手相互搏斗,公子季友处于下风。左右喊:“孟劳!”孟劳,是鲁国的宝刀。公子季友用孟劳杀了莒挐。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憎恶使诈呢?回答说:这是抛弃军队的做法。
【经】十有二月丁巳 ① ,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② 。
①丁巳:十八日。
②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夫人氏,指哀姜。丧,入殓的尸体。哀姜缢死在夷,如今其尸柩自夷归鲁。经不书“至自夷”而书“至自齐”者,是顺着上文七月之经文“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讲的。
十二月十八日,姜氏的灵柩从齐国送回。
【左传】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君子以齐人杀哀姜也为已甚矣 ① 。女子,从人者也 ② 。
①已甚:太过分。已,太。
②从人者:古代礼制,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哀姜既已嫁鲁国,虽对鲁国有罪,也不应由娘家的齐国来处置。
夫人姜氏的灵柩从齐国送回。君子认为齐国人杀哀姜是太过分了。女子,是跟从夫家的。
【公羊传】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然则曷为不于弑焉贬?贬必于重者,莫重乎其以丧至也 ① 。
①莫重乎其以丧至也:案名例,当书“夫人姜氏”,此是尊尊有臣子之称,今在哀姜之丧归鲁,臣子集迎时贬哀姜,明其宜诛,臣子不得以夫人之礼治其丧,故而于此时贬抑是最重的。
夫人为何不称“姜”氏?是贬抑。为何要贬抑?因为她参与弑杀了闵公。然而为什么不在弑君的时候贬抑她?贬抑一定要在最重的时候,没有比在尸柩归来时贬抑更重的了。
【穀梁传】其不言姜,以其杀二子 ① ,贬之也。或曰:为齐桓讳杀同姓也。
①杀二子:指哀姜与庆父合谋杀死了子般和鲁闵公,这两人从名义上都是她的儿子。
经文不说“哀姜”,是因为她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是在贬斥她。有人说:这是为齐桓公避讳说他杀了同姓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