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四年春王正月 ① ,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② 。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③ 。
①四年:鲁宣公四年当周定王二年,前605年。
②公及齐侯平莒及郯(tán):齐侯,齐惠公姜元,齐桓公之子,齐懿公之弟。莒(jǔ):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县城。郯,国名,己姓少暤氏的后裔,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莒与郯不和,鲁宣公和齐惠公出面调停。
③取向:向本为小国,在今山东莒县南。隐公二年有“莒人入向”的记载,因此鲁从莒人手里夺取向。
鲁宣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鲁宣公和齐惠公调停莒和郯两国讲和。莒人不肯。鲁宣公攻打莒国,夺取了向。
【左传】四年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礼也。平国以礼 ① ,不以乱 ② 。伐而不治 ③ ,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 ④ ?
①平国:平定国与国之间的纠纷。
②乱:指用兵。
③伐而不治:攻打别国就不能太平,就是乱。
④何以行礼:家铉翁曰:“鲁之与莒积不相下,徒挟齐人之威力而要莒以必从,其不肯宜矣。遽以兵加莒而取其邑,无道甚矣。”
鲁宣公四年春,鲁宣公和齐惠公调停莒国和郯国的纠纷,莒人不肯讲和。鲁宣公攻打莒国,夺取向地,这不符合礼。调停诸侯间的不和应该用礼,而不是用乱。攻打别国就不能太平,就是乱。以乱来解决乱,怎么可能太平?不能太平,怎么施行礼义?
【公羊传】此平莒也,其言不肯何?辞取向也 ① 。
①辞取向也:为取向避讳之文辞。案鲁宣公本欲和解莒、郯二国,最终却夺取了向邑,是以义始而以利终。故《春秋》耻其行义为利,故为之避讳,好像是莒国不接受调解,而鲁宣公伐取其邑,以削弱莒国,如此则恶轻。值得注意的是,经书“平莒及郯”,表明是莒国汲汲要与郯国和解,非莒国不肯平。
此处是为莒国调解,经书“不肯”是为何?是为取向避讳之文辞。
【穀梁传】及者,内为志焉尔。平者,成也。不肯者,可以肯也。伐犹可。取向,甚矣。莒人辞不受治也 ① 。伐莒,义兵也。取向,非也,乘义而为利也。
①治:惩处。指前文鲁、齐的调和。
“及”,表示鲁国希望这样。“平”,就是讲和的意思。“不肯”,就是原本可以答应的意思。讨伐尚且可以。夺取向地,过分了。莒国人可以拒绝而不接受调和。讨伐莒国,是正义之师。夺取向地,不合道义,是凭借维护道义的名义在牟取利益。
△【经】秦伯稻卒 ① 。
①秦伯稻:秦共公,姓嬴,名稻,又作“和”“猳”,谥共。
秦共公稻去世。
【经】夏六月乙酉 ① ,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② 。
①乙酉:二十六日。
②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上年郑穆公死,儿子夷立,是为郑灵公。此时为郑灵公元年,又为归生与公子宋所杀。据《左传》,郑灵公和公子宋有矛盾,郑灵公欲杀公子宋,公子宋决定先下手,公子归生知道了这件事却没有阻止,于是郑灵公被公子宋所弑。《左传》认为是公子归生“权不足”,然对比宣公二年“赵盾弑其君”的记载来看,归生在郑国的权势当在公子宋之上。
夏六月二十六日,郑国的公子归生杀了他的国君夷。
【左传】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①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②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 ③ ,必尝异味 ④ 。”及入,宰夫将解鼋 ⑤ ,相视而笑 ⑥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⑦ 。子公怒,染指于鼎 ⑧ ,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 ⑨ 。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 ⑩ ,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 ⑪ 。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⑫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⑬ 。
①鼋(yuán):大鳖。
②公子宋:子公。子家:公子归生。将见:将进见郑灵公。
③如此:指食指动。
④异味:指新奇的美味。
⑤解鼋:鼋已煮熟,准备切成块。
⑥相视而笑:二人为子公的预言准确而笑起来。
⑦召子公而弗与:把子公叫来又偏不给他吃,以使子公预言失灵。
⑧染指于鼎:把指头蘸在鼎里。
⑨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公和子家商量准备先于郑灵公发难。
⑩反谮(zèn)子家:子家不同意杀郑灵公,子公反过来在郑灵公面前诬陷子家。
⑪权不足:此句解释经文意思:子公之位高于子家,子家权力不足,在子公胁迫下一起弑君,因此经文把子家归为祸首。
⑫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子家本不愿意弑君,是仁;知道子公的阴谋而不加以讨伐反而参与其罪,是不勇武。因此说仁爱而不勇武,总是行不通的。达,通。
⑬“凡弑君”五句:解释经文体例。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杜预注曰:“称君,谓唯书君名,而称国以弑,言众所共绝也。”称臣,臣之罪也,孔疏引杜预《释例》曰:“称臣者,谓书弑者之名,以垂来世,终为不义,而不可赦也。”
楚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鳖。公子宋和子家准备去进见郑灵公。子公的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给子家看,说:“往日我这样,一定要吃到新鲜美味了。”到了朝廷,厨师正将大鳖切成块,二人相视笑了起来。郑灵公问笑什么,子家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郑灵公。到了郑灵公把大鳖分给大家时,把子公叫来而偏不给他吃。子公受了侮辱发怒了,自己上前把手指头蘸在鼎里,尝了味道走出去。郑灵公也发怒了,要杀子公。子公与子家先商量要杀郑灵公。子家说:“牲口老了,要杀它尚且还有顾虑,更何况国君?”子公反过来在郑灵公面前诬陷子家。子家害怕了,只好跟着子公干。夏,杀了郑灵公。《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杀了他的国君夷”,这是子家权位不足的缘故。君子说:“仁爱而不勇武,是行不通的。”凡是杀死国君,《春秋》记载国君名字,是国君无道;记下臣子的名字,说明臣下有罪过。
郑人立子良 ① ,辞曰:“以贤 ② ,则去疾不足;以顺 ③ ,则公子坚长。”乃立襄公 ④ 。
①子良:公子去疾,郑穆公庶子。
②以贤:以贤而论。
③以顺:按年龄长幼。
④襄公:公子坚。
郑国人要立子良为国君,子良推辞说:“以贤而论,那么去疾不够格;按年龄长幼论,那么公子坚更年长。”于是立了公子坚为襄公。
襄公将去穆氏 ① ,而舍子良 ② 。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则固愿也 ③ 。若将亡之,则亦皆亡,去疾何为 ④ ?”乃舍之,皆为大夫 ⑤ 。
①穆氏:郑穆公诸子,即襄公的兄弟们。
②舍子良:不驱逐子良。因子良让位。
③固愿:本来的愿望,即希望郑穆公诸子都留下。
④何为:意为留下来干什么。
⑤皆为大夫:郑穆公之子十三人,后以罕、驷、丰、游、印、国、良七族著,谓之“七穆”。
郑襄公准备驱逐郑穆公的其他儿子,而让子良留下。子良不同意,说:“穆公的儿子应该留下来,这也是我本来的愿望。如果要驱逐,就都驱逐,我留下来干什么呢?”于是郑穆公的儿子们都留下来,都被封为大夫。
△【经】赤狄侵齐。
赤狄人入侵齐国。
△【经】秋,公如齐 ① 。公至自齐。
①公如齐:鲁宣公去齐国,对齐表示友好和顺服。
秋,鲁宣公到齐国去。鲁宣公从齐国返回。
*【左传】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 ① ,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②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③ ?”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 ④ 。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 ⑤ ,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 ⑥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⑦ !”
①司马子良:斗伯比之子,令尹子文的弟弟,司马乃其官职。子越椒:即斗椒。
②若敖:楚武王之祖,其后人以若敖为氏。
③其:犹岂,难道。畜:养。
④大戚:非常忧虑。
⑤知政:执政。
⑥犹:如果。
⑦若敖氏之鬼:指其祖先。不其馁(něi):指因子孙灭绝,无人祭祀而挨饿。馁,饿。
当初,楚司马子良生了子越椒,子文说:“一定要杀了他!这个孩子,熊虎的模样豺狼的声音;不杀,必定灭绝若敖氏。俗话说:‘狼子野心。’这人是只狼,难道能够养他吗?”子良不同意。子文因此非常担心。等到子文将死的时候,召集他的族人,说:“如果斗椒执政,你们一定要快点离开,不要遭遇到祸难。”并且哭着说:“鬼如果要求食,若敖氏的鬼不是要挨饿吗?”
及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 ① ,子越为司马 ② 。𫇭贾为工正 ③ ,谮子扬而杀之 ④ 。子越为令尹,己为司马。子越又恶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于轑阳而杀之 ⑤ ,遂处烝野 ⑥ ,将攻王。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 ⑦ ,弗受。师于漳澨 ⑧ 。秋七月戊戌 ⑨ ,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 ⑩ 。伯棼射王 ⑪ ,汰辀 ⑫ ,及鼓跗 ⑬ ,著于丁宁 ⑭ 。又射,汰辀,以贯笠毂 ⑮ 。师惧,退 ⑯ 。王使巡师曰 ⑰ :“吾先君文王克息 ⑱ ,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 ⑲ 。”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
①斗般为令尹:斗般即下文的子扬,子文之子,与庄公二十八年、三十年传文中的斗般不是同一人。文公十二年,成嘉为令尹,斗般是接替成嘉担任令尹。子文之后的令尹依次是子玉、吕臣、子上、成大心、成嘉、斗般。
②子越:即子越椒,斗椒。
③𫇭(wěi)贾:孙叔敖的父亲。
④谮子扬:𫇭贾为子越椒在楚庄王面前诬陷子扬,子扬因此被杀。
⑤圄(yǔ)伯嬴于轑(liáo)阳而杀之:子越椒又杀了𫇭贾。圄,囚禁。伯嬴,𫇭贾的字。轑阳,楚地名,在今河南南阳。
⑥烝野:在今河南新野。
⑦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楚庄王以此作为讲和的条件。三王之子,楚文王、成王、穆王的子孙。
⑧漳澨(shì):漳水边。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西南,东南流入长江。此漳澨在湖北荆门西,漳水东岸。
⑨戊戌:初九。
⑩皋浒:在今湖北襄阳西。
⑪伯棼(fén):斗椒的字。
⑫汰(tài):掠过。此指箭力量很强地飞过去。辀(zhōu):车辕。
⑬鼓跗(fū):鼓架。古代元帅亲自掌旗鼓。楚庄王亲自领兵,亲自掌鼓。
⑭丁宁:即“钲”,形似钟而狭长,行军中传令收兵的乐器。
⑮笠毂(ɡǔ):车盖柄。笠,车盖。
⑯退:子越椒两箭都几乎射中楚庄王,楚庄王因此退兵。
⑰巡师:循师,遍告军队。
⑱文王克息:庄公十年,楚俘蔡哀侯,蔡哀侯因向楚文王赞美息妫美貌,楚文王遂灭息。见庄公十四年传文。
⑲尽于是:子越椒已射过两箭,楚庄王告诉部下子越椒神箭已用完,不必惧怕,以鼓舞士气。
等到令尹子文死去,斗般做令尹,子越为司马。𫇭贾做工正,他在楚庄王面前诬陷子扬,子扬因此被杀。子越做了令尹,𫇭贾自己做司马。子越又厌恶𫇭贾,于是率若敖氏的族人把𫇭贾囚禁在轑阳而后又杀了他,于是就驻扎在烝野,准备攻打楚庄王。楚庄王用三代楚君的子孙作为人质,子越不接受。楚庄王发兵驻扎在漳澨。秋七月初九,楚庄王和若敖氏在皋浒交战。子越用箭射楚庄王,箭力量很大,飞过车辕,越过鼓架,射在了铜钲上。再射一箭,又飞过车辕,射中车盖柄。楚庄王的军队害怕了,就退兵。楚庄王派人到军中宣扬说:“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的时候,缴获了三支神箭,伯棼偷去了两支,已全部用完了。”于是击鼓进军,就此灭了若敖氏。
初,若敖娶于䢵 ① ,生斗伯比 ② 。若敖卒,从其母畜于䢵,淫于䢵子之女 ③ ,生子文焉。䢵夫人使弃诸梦中 ④ 。虎乳之 ⑤ 。䢵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 ⑥ 。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穀於菟 ⑦ 。以其女妻伯比 ⑧ ,实为令尹子文。
①䢵:即“郧”,在今湖北安陆。
②斗伯比:斗椒的祖父。
③淫于䢵子之女:斗伯比与䢵国国君女儿私通。
④䢵夫人:䢵女母亲。梦:云梦泽。古时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此指江北云梦泽。
⑤乳:喂奶。
⑥以告,遂使收之:䢵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事告诉䢵子,䢵子让人收留了子文。
⑦斗穀於菟:楚方言把乳叫做“穀(ɡòu)”,把虎叫做“於菟(wū tú)。子文吃过老虎的奶,因此按照楚方言把他叫做“斗穀於菟”。
⑧以其女妻伯比:原是私通,现在正式嫁给伯比。
当年,若敖在䢵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斗伯比跟着他母亲在䢵国长大,后来和䢵国国君的女儿私通,生了子文。䢵夫人把子文丢弃在云梦泽中。有老虎来给他喂奶。䢵君打猎时,见到老虎和子文,害怕而返回。䢵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事告诉䢵君,䢵君就让人收养了子文。楚人把奶叫做“穀”,把虎叫做“於菟”,所以就把这个小孩叫作“斗穀於菟”。䢵君就把女儿正式嫁给斗伯比。斗穀於菟就是令尹子文。
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 ① ,还,及宋,闻乱 ② 。其人曰 ③ :“不可以入矣 ④ 。”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 ⑤ ?君,天也,天可逃乎 ⑥ ?”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 ⑦ 。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 ⑧ ?”使复其所 ⑨ ,改命曰生。
①其孙:指子文之孙,斗般之子,名叫克黄。箴尹:又作“鍼尹”,楚官名。
②乱:斗椒(子越椒)之乱。
③其人:克黄的随从。
④不可以入:楚庄王灭若敖氏,克黄为若敖后代,回去也可能被杀。
⑤独: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⑥天可逃乎:君命如天命,不可违背,就是逃亡了也无人收留。
⑦司败:楚国主管司法的官。
⑧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子文为令尹,治理楚国有功,不杀克黄,用以表彰子文,鼓励人们向善。
⑨复其所:恢复克黄箴尹之官。
子文的孙子箴尹克黄出使齐国,返回时到宋国,就听说国内发生斗椒之乱。他的随从说:“不能回国内去了。”箴尹说:“抛弃了国君的命令,谁还能接纳你呢?国君,就是上天,天命难道可以违背吗?”于是仍然回到国内报告使命,并且自动请司败把他拘禁起来。楚庄王想到子文治理楚国有功劳,说:“如果子文没了后代,那么还用什么来劝人们行善呢?”因此恢复了克黄的官职,并让他改名叫“生”。
【经】冬,楚子伐郑 ① 。
①楚子:楚庄王。伐郑:“楚子伐郑”,是因为“郑未服也”。
冬,楚庄王攻打郑国。
【左传】冬,楚子伐郑,郑未服也。
冬,楚庄王攻打郑国,因为郑国还是不肯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