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二年春王二月壬子 ① ,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 ② ,战于大棘 ③ 。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④ 。
①二年:鲁宣公二年当周匡王六年,前607年。壬子:二月无壬子,此为二月某日。
②公子归生:郑国同姓公族,字子家。时楚郑联盟,故归生受楚之命而伐宋。
③大棘:宋地名,在今河南睢(suī)县南。
④获宋华元:案《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华元未能死众而被俘,当绝贱之。经不书“获华元”,而书“获宋华元”者,明耻辱及宋国。
鲁宣公二年春周历二月壬子,宋国的华元率军和郑国的公子归生,在大棘交战。宋军战败,华元被俘。
【左传】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 ① 。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 ② ,及甲车四百六十乘 ③ ,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④ 。
①华元:自文公十六年为右师,前后执政达四十余年。乐吕:宋大夫,时为司寇。
②囚华元,获乐吕:获,不论是“擒获”(活捉)还是“斩获”(杀死)都称“获”,此与“囚”对举,指“斩获”,即杀了乐吕。顾栋高曰:“自伯统既兴以后,宋、郑交兵,俱从晋、楚,无两国自合战者,或迫于强令而非其意,或不得已而乞师大国,以免灭亡。今宋、郑为敌国,乃公然受楚命伐宋,两军对垒,至蹶其王将。”
③甲车:兵车,因其战马披有盔甲,故称。
④馘(ɡuó)百人:或本作“馘百”。馘,杀敌并割其左耳以献功。
鲁宣公二年春,郑国公子归生受楚国之命兴兵伐宋。宋国的华元、乐吕率军抵抗。二月壬子日,双方战于大棘,宋军大败。郑国擒得并囚禁了华元,杀死乐吕,还缴获战车四百六十辆,俘虏宋军二百五十人,割下被杀宋军一百人的左耳以献功。
狂狡辂郑人 ① ,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 ② 。君子曰:“失礼违命 ③ ,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 ④ 。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⑤ 。易之 ⑥ ,戮也。”
①狂狡:宋大夫。辂(yà):通“迓”。此处指迎战。
②获狂狡:狂狡倒拿着戟救郑人,等于授之戟柄,故郑人出来后反将狂狡擒获。
③失礼违命:军法以杀敌为上,狂狡竟以戟救敌,故云“失礼违命”。
④昭:明白,发扬。果:勇敢。毅:刚毅,毅力。听之:听之于耳,记之于心。
⑤致果:达到或养成果敢的精神。
⑥易之:反其道而行。
战斗中宋大夫狂狡迎战郑军时,见郑军一士兵掉入井中,他倒拿着戟将这个士兵救出,但这个士兵被救出井后反将狂狡俘虏了。君子说:“不遵从战争的法则,违背命令,狂狡当然要被擒获。凡用兵之道,应该发扬果毅精神,并使之牢记于心,这叫作‘礼’。敢于杀敌叫‘果’,养成这种果敢精神叫‘毅’。若有违背,就要自取灭亡。”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① ,其御羊斟不与 ② 。及战,曰:“畴昔之羊 ③ ,子为政 ④ ;今日之事 ⑤ ,我为政。”与入郑师 ⑥ ,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⑦ ,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 ⑧ ,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⑨ 。”
①食(sì):把食物给人吃。
②羊斟:华元的车御。不与(yù):不在其中。指没分到羊肉。
③畴昔:前日。
④子为政:由你做主。
⑤今日之事:指打仗驾车。
⑥与入郑师:把战车赶到郑军中。
⑦殄(tiǎn):残害。
⑧人之无良:引《诗》见《诗经·鄘风·鹑之奔奔》。《诗经·小雅·角弓》作“民之无良”。
⑨以逞: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战斗即将开始前,华元宰羊犒劳将士,他的战车御者羊斟没能吃上。到开战时,羊斟说:“日前分羊肉吃由你做主,今天打仗驾车,由我做主。”说完驾车驰入郑军,因而宋军大败。君子说:“羊斟真不是人,因个人怨恨而使国家失败、人民遭殃。还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呢?《诗》上所说的‘心地不良的人’,也许指的就是羊斟这种人吧?他不惜以残害人民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 ① 。半入 ② ,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 ③ 。见叔牂 ④ ,曰:“子之马然也 ⑤ 。”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⑥ 。
①文马:毛色有文采的马。百驷:即四百匹马。古代一车由四匹马拉,称“驷”。
②半入:赎华元的车马只有一半送入郑国。
③告而入:指讲明情况、报明身份。案“告而入”是华元行事一丝不苟的表现。
④叔牂(zānɡ):即羊斟。阮芝生《左传杜注拾遗》云:“疑其陷元于敌,即脱身而逃,不与元同获。”
⑤子之马然也:意为我之被俘,是你的马不听指挥吧。案这是华元不计前嫌、安慰羊斟的话。
⑥合:答话。羊斟怕华元治罪,故逃往鲁国。
宋国用百辆兵车、四百匹毛色有文采的马,向郑国赎取华元。这些东西刚送去一半,华元就逃回来了,他站在城门外,向守城士兵讲明情况后才进去。他见到羊斟说:“上次被俘是因你的马不听指挥才那样的。”羊斟回答说:“不是因为马,而是因为人。”羊斟回答完就逃到了鲁国。
宋城,华元为植 ① ,巡功 ② 。城者讴曰:“睅其目 ③ ,皤其腹 ④ ,弃甲而复 ⑤ 。于思于思 ⑥ ,弃甲复来 ⑦ 。”使其骖乘谓之曰 ⑧ :“牛则有皮,犀兕尚多 ⑨ ,弃甲则那 ⑩ ?”役人曰:“从其有皮 ⑪ ,丹漆若何 ⑫ ?”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①植:主持者。指监督工事的将领。
②巡功:巡视检查。
③睅(hàn):大目。此作动词,鼓出大眼睛。
④皤(pó):大腹。此作动词,腆着大肚子。
⑤复:逃归。言外之意指打了败仗逃回来。
⑥于:语助词。思(sāi):同“偲”,多须貌,大胡子。
⑦复来:指又来巡城。
⑧骖(cān)乘:在车上担任侍卫、陪乘的随从人员。
⑨兕(sì):类似犀牛的野牛,独角,青色。牛和犀、兕的皮都可以用来制甲。
⑩那(nuó):奈何,怎样。案以上答歌是华元强作解嘲。
⑪从:同“纵”。
⑫丹漆:红漆。
宋国筑城,华元为总监工,巡视筑城的工程。筑城的人唱道:“鼓着大眼珠,腆着大肚子,丢盔弃甲忙逃离。络腮胡子一大把,弃甲丢盔逃回家。”华元派车上的随从人员以歌答道:“有牛就有皮,犀牛和兕还很多,弃甲丢盔怕什么?”筑城的人又唱道:“纵然皮革多又多,丹漆难得可奈何?”华元说:“回去吧!他们人多嘴多,我们人少嘴少。”
【穀梁传】获者,不与之辞也 ① 。言尽其众以救其将也,以三军敌华元 ② ,华元虽获,不病矣 ③ 。
①与:赞同。
②三军:指上、中、下三军。
③病:以为耻辱。
“获”的意思,是不赞同的说法。是说宋军竭尽了他们的军队来营救他们的将领,郑国用三军来和华元对抗,华元虽然被俘虏,但不是耻辱的事。
【经】秦师伐晋 ① 。
①秦师伐晋:秦伐晋是为了报复晋国此前伐崇,晋赵盾率军抵挡,之后汇合诸侯之师,入侵郑国,报复大棘之战。
秦军攻打晋国。
【左传】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 ① 。
①焦:在今河南陕县南。
秦军攻打晋国,以报复崇之战,于是包围焦地。
【经】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① 。
①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报复大棘之役,晋国召集诸侯攻郑。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入侵郑国。
【左传】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 ① ,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 ② 。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 ③ ,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竞于楚 ④ ,殆将毙矣 ⑤ 。姑益其疾 ⑥ 。”乃去之 ⑦ 。
①阴地:在今河南卢氏东北。
②以报大棘之役:大棘之役,郑败宋。赵盾率师救焦之后,又从阴地会同宋、卫、陈诸侯军袭击郑国。
③欲诸侯:欲得诸侯拥护。
④彼宗:他的宗族。指斗椒若敖氏之族。竞于楚:若敖氏自子文以来,世为令尹,是楚国强族。竞,强。
⑤将毙:快完蛋了。
⑥益其疾:加重他的疾病。指让斗椒更加骄横。
⑦乃去之:赵盾不敢与楚争锋,借口益其疾而撤兵。顾栋高曰:“赵盾实畏楚,特为大言以自宽且欺众耳。此时盾外与秦为仇,内谋弑灵公,植党树权之不暇,何暇求诸侯为宋侵郑,特为具文以塞责。谋国如此,何以当楚庄方兴之敌哉!”
夏,晋赵盾救焦,于是从阴地会合诸侯军入侵郑国,以报复大棘之役。楚国的斗椒救援郑国,说:“要得到诸侯的拥护,还怕困难吗?”于是驻军在郑国,以等待晋军。赵盾说:“斗椒的宗族在楚国太强了,恐怕要完蛋了。我们姑且加重他的弊病吧。”因此撤离郑国。
【经】秋九月乙丑 ①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② 。
①乙丑:二十六日。
②夷皋(gāo):晋灵公。弑君者本是赵穿,经文记作“赵盾”,有讥其失职之意。顾栋高曰:“晋灵在位凡十四年,伯局凡三变。始以灵公幼小,楚商臣图北方,陈、郑俱从楚,最后宋亦从楚而诸侯散。文十四年,赵盾为新城之盟,郑、卫皆因鲁而请平。至明年冬,盟于扈,宋、卫、陈皆与盟,而蔡亦与盟,而诸侯复合,终以受齐赂,郑首叛盟,楚庄勃起,天下大势集于楚矣。”《公羊传》作“夷獆(gāo)”。
秋九月二十六日,晋国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夷皋。
【左传】晋灵公不君 ① :厚敛以雕墙 ②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③ ;宰夫胹熊蹯不熟 ④ ,杀之,置诸畚 ⑤ ,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 ⑥ ,问其故,而患之 ⑦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 ⑧ ,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 ⑨ ,而后视之 ⑩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⑪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⑫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⑬ ,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⑭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①不君:无道,不合为君之道。
②厚敛:厚赋,指大肆搜刮百姓。雕:绘饰。
③辟(bì)丸:躲避弹丸。
④宰夫:诸侯国君的厨工。胹(ér):炖,煮。熊蹯(fán):熊掌,味美难熟。
⑤畚(běn):用植物枝条编成的筐子一类的器具。
⑥士季:范武子,名会,字季。
⑦患之:为晋灵公的无道担心。
⑧会:士会。
⑨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此指屋檐下。
⑩而后视之:古代臣朝君,在升堂见君前,每走一小段,就要行礼一次,每行一次礼,坐在堂上的国君都会看得见,文中晋灵公知道士季要来进谏,不想理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行了三次礼后,才不得不见他。
⑪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此句主语是晋灵公。晋灵公抢先开口,以免士会进谏。
⑫靡不有初,鲜(xiǎn)克有终:引《诗》见《诗经·大雅·荡》。靡,无。鲜,少。克,能够。终,好结果。
⑬固:保障。
⑭衮(ɡǔn)职有阙(quē),惟仲山甫补之:引《诗》见《诗经·大雅·烝民》。衮,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职,职责。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卿士,辅佐周宣王中兴。士季引用这两句诗,意在劝勉晋灵公,改过迁善。
晋灵公不行为君之道:加重征收赋税来绘饰宫室垣墙;从台上用弹弓射人,以观看群臣躲避弹丸取乐;厨师炖熊掌没有熟透,就把他杀掉,将尸体放在畚箕中,令宫女背着走过朝廷。赵盾、士季见到畚箕中露出的手,问明缘由后,很为此事担忧。他们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同时进谏而不被采纳,就没人继续再谏。请让我士季先行入谏,不成功你再继续进谏。”士季向前走了三次,行了三次礼,到了殿堂的屋檐下,晋灵公才不得不见他,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我准备改掉它。”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错!错而能改,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上说:‘事情无不有好的开头,却很少有好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所以能补过的人就显得很少。国君能有好的结果,那我们的国家就有了保障,岂止是群臣有了依赖。《诗》里又说:‘周宣王有了过错,仲山甫都能及时弥补。’这说的是能补过的事。国君能补过迁善,就不会荒废国君的职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① 。晨往,寝门辟矣 ② ,盛服将朝 ③ ,尚早,坐而假寐 ④ 。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 ⑤ ,民之主也 ⑥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①鉏麑(chú ní):晋之大力士。贼:戕害。此指杀害。
②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辟:开。
③盛服:朝衣朝冠皆已穿戴好。
④假寐:不解衣冠而睡。此指闭目养神。
⑤不忘恭敬:指早起盛服将朝。
⑥民之主:百姓的依靠。
晋灵公依然不改。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对他很是讨厌,就派鉏麑去刺杀他。鉏麑凌晨潜入赵家,见赵盾寝室的门开着,赵盾穿着整齐的朝服,准备上朝,时间尚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鉏麑退到一旁,暗自叹道:“不忘对国君的恭敬,这是百姓的依靠。暗杀百姓的依靠,这是不忠;丢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不忠与不信,我总占有一样,我不如死去。”鉏麑于是一头撞在槐树上自杀了。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 ① ,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② ,趋登 ③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④ 。”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 ⑤ ,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 。
①伏甲:埋伏了甲士。
②右:车右,又称“骖乘”,与主人同乘一车、担任侍卫的兵士,车右一般由勇力过人者担任。提弥明:车右名。
③趋登:快步登上殿堂。
④“臣侍君宴”三句:古代君宴臣,除正燕礼,还有小燕礼,即小饮酒礼。小饮酒礼不过三爵。此盖小饮酒之礼,所宴者惟赵盾一人。过三爵,超过了三杯酒。
⑤公嗾(sǒu)夫獒(áo)焉:当时赵盾被提弥明扶下殿堂,匆忙之中,晋灵公来不及向武士发布攻杀之令,就临时呼出猛犬,企图咬死赵盾。嗾,唤犬声,此作动词。獒,身长四尺的猛犬。
⑥死之:为之而死。
秋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预先埋伏下甲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他快步登上殿堂,说:“臣子陪侍国君饮酒,超过三杯,就是违背礼节。”说完便扶着赵盾下了殿堂,晋灵公急忙唤出猛犬,提弥明徒手与猛犬搏斗,并打死了它。赵盾说:“废弃忠良之人而用猛犬,犬虽猛又有何用!”一路且斗且退,提弥明为掩护赵盾而被杀。
初,宣子田于首山 ① ,舍于翳桑 ② ,见灵辄饿 ③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 ④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 ⑤ ,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⑥ ,置诸橐以与之 ⑦ 。既而与为公介 ⑧ ,倒戟以御公徒 ⑨ ,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 ⑩ ,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①田:打猎。首山:又名“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②翳(yì)桑:地名,在首阳山间。
③灵辄:人名。饿:非常饥饿。
④宦:贵族的仆隶,此作动词。
⑤近焉:离家不远了。
⑥箪(dān):盛饭菜用的圆形小竹筐。
⑦诸:之于。橐(tuó):口袋。
⑧与:参与。此作担任解。公介:晋灵公的甲士。
⑨倒戟:倒戈。
⑩名居:姓名和居所。
从前,赵盾曾到首山打猎,在翳桑休息时,见到一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厉害,赵盾问他得了什么病。他说:“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赵盾拿了食物给他吃,他把食物留下一半。赵盾问他为何这样,他说:“出来当贵族的仆隶已经三年了,不知老母是否还健在,现在离家不远了,请让我把这些食物留给老母吃。”赵盾让他全都吃掉,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小筐的饭和肉,将它放在布袋里交给灵辄。灵辄后来做了晋灵公的甲士,他将戟掉过头来以抵御晋灵公手下的伏兵,使赵盾终免于大难。赵盾问为何这样,他回答说:“我是翳桑那个饿倒的人。”赵盾又问他的姓名、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出去了,并自己逃亡他处。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① 。宣子未出山而复 ② 。大史书曰 ③ :“赵盾弑其君 ④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⑤ ,非子而谁?”宣子曰:“鸣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⑥ 。’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⑦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⑧ 。”
①攻:当为“杀”之误,一本作“煞”,即“杀”。桃园:晋灵公的园囿名。
②未出山而复:未走出晋国国境,听说晋灵公被杀死,就又返回。
③大史:太史,朝廷史官。此指晋太史董狐。
④赵盾弑其君:董狐认为晋君被杀,赵盾负有主要责任,故作如此记载。
⑤贼:指赵穿。
⑥我之怀矣,自诒(yí)伊戚:《诗经·邶风·雄雉》云:“我之怀矣,自诒伊阻”,与此仅一字之差,或以为此即引《雄雉》诗,或以为乃先秦逸诗。怀,此指怀念祖国。诒,给。一本此二句前无“诗曰”二字。
⑦书法:记史的原则,下文的“法”即“书法”之省略。
⑧越竟乃免:孔子认为,赵盾如果出境,则君臣之义绝,可以不负弑君的责任,返回后,也不必讨伐逆贼,故云“越境乃免”。
这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此时赵盾出奔,他还未走出晋国山界就又返回朝廷。史官董狐记道:“赵盾弑其君。”并将史书出示于朝廷给群臣看。赵盾说:“事实不是这样。”董狐说:“你身为执政大臣,出奔却没走出国境,回来也不讨伐逆贼,不是你弑君又是谁?”赵盾说:“哎呀,《诗》里说:‘我太怀念故国,反而给自己带来悲戚。’这说的大概就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他以不曲意隐讳作为记史的原则。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坚持记史的原则而蒙受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他如果走出国境,就可以免去这个恶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① 。壬申 ② ,朝于武宫 ③ 。
①公子黑臀(tún):晋文公少子,即晋成公,在位七年。《史记·晋世家》谓其母为周女,故久居于周。
②壬申:十月初三。
③朝于武宫:晋国新君即位,必先朝祭于武宫。武宫,晋武公的神庙,在曲沃。
赵盾派赵穿去周接回公子黑臀并立他为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朝祭于武宫,即位为君。
【穀梁传】穿弑也,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 ① 。其以罪盾何也?曰: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 ② ,观其辟丸也。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 ③ 。赵穿弑公,而后反赵盾,史狐书贼曰 ④ :“赵盾弑公。”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 ⑤ ?”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 ⑥ ,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者,过在下也 ⑦ 。曰:于盾也,见忠臣之至;于许世子止,见孝子之至 ⑧ 。
①罪:责备。
②暴:突然。
③郊:距都城或百里、或五十里、或三十里为“郊”。这里泛指野外。
④史狐:史官,名狐。
⑤为:同“谓”,认为。
⑥重:身份重要的人。
⑦过在下:成公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传文曰:“称国以弑其君,君恶甚矣。”故此处称臣弑其君,则是表明罪过在臣下。
⑧“于盾也”四句:这里举这两例都是反例。赵盾没有弑君而受弑君名,是因为忠诚不到极致。许世子止之事见昭公十九年,许悼公生病,世子止送去药,其父喝了之后死亡,止出逃于晋,经文记载“许世子止弑其君”,《穀梁传》称“许世子不知尝药”,是认为他没有做到孝子的极致。
是赵穿杀害了晋灵公,不是赵盾杀害的,却说是赵盾杀害的,为什么呢?是责备赵盾。经文责备赵盾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晋灵公让诸位大夫来朝见而后突然用弹丸弹他们,观看他们躲避弹丸。赵盾入朝劝谏,晋灵公不听。赵盾出逃,到了野外。赵穿杀害了晋灵公,而后赵盾返回。史官狐记载凶手称:“赵盾杀害了灵公。”赵盾说:“天啊天啊!我没有罪。谁会认为我是忍心杀害国君的人呢?”史官狐说:“你是正卿,入朝劝谏,国君不听,出奔逃亡,路途不远,国君被杀,回来却不讨伐凶手,那就是和凶手的想法一致,你们想法一致那么就要记载身份重要的人,不是你是谁呢?”所以记载说“晋国的赵盾杀害了他的国君夷皋”,表明罪过在臣下。说:在赵盾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忠臣的极致;在许国世子止的身上,可以看出一个孝子的极致。
*【左传】初,丽姬之乱 ① ,诅无畜群公子 ② ,自是晋无公族 ③ 。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子而为之田 ④ ,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 ⑤ ,亦为余子 ⑥ 。其庶子为公行 ⑦ 。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 ⑧ 。
①丽姬之乱:见僖公四年传文。丽,同“骊”。
②诅(zǔ):神前盟誓。无畜群公子: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骊姬不让太子以外的诸公子留在国内,以免争夺君位。自献公、骊姬以至惠、怀、文、襄、灵诸公,晋国一直实行此令。畜,收留。群公子,《国语·晋语二》韦昭注云:“群公子,献公之庶孽及先君之支庶也。”
③公族:官名,公族大夫。周初时已有,职责为教训公室子弟。
④宦:授予官职。適(dí):同“嫡”,嫡子。为:给予。
⑤余子:指嫡子的同母弟弟。
⑥余子:此为官名,专管上句“余子”之事。
⑦庶子:妾生儿子。公行(hánɡ):官名,掌管诸侯的兵车。
⑧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晋成公为增强公室,重新设置这三种官职。
当初,骊姬之乱的时候,曾在神前盟誓,要求不要收留诸公子,从此晋国就没有公族这一官职。到了成公即位,就把官职授予卿的嫡子,并分给祭田,且任用他们为公族大夫。又把官职授予卿的其他儿子,让他们担任余子的官职。其他妾生的儿子担任公行之职。晋国从此有了公族、余子、公行三种官职。
赵盾请以括为公族 ① ,曰:“君姬氏之爱子也 ② 。微君姬氏 ③ ,则臣狄人也 ④ 。”公许之。冬,赵盾为旄车之族 ⑤ ,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 ⑥ 。
①括:赵盾的异母弟,即僖公二十四年的屏括。
②君姬氏:指赵姬,晋文公之女,嫁给赵衰,生赵括。
③微:非,如果没有。
④臣狄人:赵盾生母叔隗为狄女,幼时随母居于狄,后赵姬坚持,才接赵盾、叔隗回晋,并以赵盾为嫡子,因此赵盾说如果没有赵姬,我将终老于狄。参见僖公二十四年传文。
⑤赵盾为旄(máo)车之族:赵盾本为嫡子,应任公族大夫,现让与赵括,自己便任余子而以正卿兼掌旄车之族,平日教训卿之余子,战时则率之掌君之戎车。旄车之族,官名,即余子。旄车,诸侯所乘兵车。
⑥屏季:赵括。其:指赵盾。故族:赵夙以来的族属。
赵盾请求让赵括担任公族大夫,说:“他是君姬氏的爱子。如果没有君姬氏,那么下臣将始终是狄人了。”晋成公同意了。冬,赵盾自任余子而掌管旄车之族,让赵括统率赵盾过去统率的赵氏宗族作为公族大夫。
△【经】冬十月乙亥 ① ,天王崩 ② 。
①乙亥:初六。
②天王:周匡王姬班。周匡王死,其弟瑜立,是为周定王。
冬十月初六,周匡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