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元年春王正月 ① ,公即位 ② 。
①元年:鲁宣公元年当周匡王五年,前608年。
②公即位:即位者为鲁宣公。何休以为,鲁宣公为鲁僖公之妾子。
鲁宣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宣公即位。
【公羊传】继弑君不言即位 ① ,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② 。
①继弑君不言即位:先君被弑,则于嗣君之元年不书“公即位”三字,此为《春秋》常例,其中之原因,是隐痛嗣君遭遇先君篡弑之祸。另一方面,无论是成君被弑,还是未逾年君被弑,《春秋》隐痛如一,故继未逾年之君,亦不书即位。
②其意也:即“如其意也”。文公薨,本应由子赤继位,公子遂欲立宣公,故而弑杀子赤,则宣公与公子遂为一党,故《春秋》顺遂宣公欲即位之意,书“公即位”以著其恶。
继承被弑杀的国君,依例不书嗣君之即位,此处为何书即位?是顺遂宣公的心意。
【穀梁传】继故而言即位,与闻乎故也 ① 。
①与(yù):参与。闻:知情。按照惯例,记载因故而亡的国君是不称“即位”的,这里称了“即位”,表明宣公对于去年公子遂杀害文公太子之事是知情的。
继承因故死亡的国君而说“即位”,表明宣公参与了变故。
【经】公子遂如齐逆女 ①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② 。
①公子遂如齐逆女:此是公子遂为宣公迎娶齐女为夫人。然文公薨于上一年二月,则宣公有丧在身,故此处属于丧娶。案《春秋》之例,丧娶则当贬去逆女大夫之氏,书“遂如齐逆女”,此处因公子遂有弑子赤之恶,《春秋》之例,内大夫弑君,亦贬去氏,两者有嫌,故不去氏。
②遂:即公子遂。此处是省去“公子”之氏。妇姜:宣公夫人姜氏。
公子遂到齐国迎娶齐女。三月,公子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
【左传】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 ①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尊夫人也 ② 。
①尊君命:此句解释经文为何称“公子遂”,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②尊夫人:此仍是解释经文之意。如果仍称“公子遂”,则公子、夫人并称,显不出二者何人为尊。因此经文为表示尊敬夫人,对公子遂就单称“遂”。
鲁宣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公子遂到齐国迎接齐女。是尊重国君的命令。三月,公子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国。《春秋》是表示尊敬夫人。
【公羊传】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①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讥丧娶也。丧娶者公也,则曷为贬夫人?内无贬于公之道也 ② 。内无贬于公之道,则曷为贬夫人?夫人与公一体也 ③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④ 。
①卒名也:卒,竟也。卒名,即竟举其名,省去其氏。因公子遂如齐逆女,与护送夫人至鲁国,属于一件事,故而省文。
②内无贬于公之道也:《春秋》以鲁为内,不可将“公”贬称“人”,之所以如此,何休云:“明下无贬上之义。”
③夫人与公一体也:案礼制,夫妻一体也,荣辱共之。
④有姑之辞也:媳妇称“妇”,婆婆称“姑”。案《春秋》之例,姑若存,则夫人以妇礼至,书“夫人妇姜氏”;若姑已没,则以夫人之礼至,书“夫人姜氏”。经书“夫人妇姜”,无“氏”字,即是贬夫人之辞。
公子遂为何不称“公子”之氏?一件事而第二次出现时,竟书其名。夫人为何不称“姜氏”?是贬抑她。为何贬抑?为了讥刺丧中娶妻。丧中娶妻的是公,那么为何要贬抑夫人?因为对鲁国来说,没有贬抑国君的道理。鲁国没有贬抑国君的道理,那么为何贬抑夫人?因为夫人与公夫妻一体,荣辱与共。经书称“妇”是为何?“妇”是儿媳妇相对于婆婆的称谓。
【穀梁传】其不言“氏”,丧未毕,故略之也。其曰“妇”,缘姑言之之辞也。遂之挈 ① ,由上致之也。
①挈(jiá):特用其名,称名不称族。这里是指提到公子遂的名字。
经文不说“氏”,因为文公之丧没有结束,所以省略了。经文说“妇”,是从有婆婆的角度来说的说法。称遂的名,因为是由宣公来告祭祖庙的。
【经】夏,季孙行父如齐 ① 。
①如齐:到齐国去。季孙行父此次到齐国去是为了向齐国赠送财物,请求结盟。所赠送的即是下文提到的“济西田”。
夏,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左传】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 ① 。
①纳赂:即下文的送给齐国济西之田,请求让鲁宣公与齐侯会见。
夏,季文子到齐国去,送礼物以请求会见齐侯。
【经】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 ① 。
①放:放逐。胥甲父:晋国大夫。文公十二年河曲之役,因为赵穿和胥甲父的阻碍使晋军错失击败秦军的战机。此时才追究其责任。
晋国把本国大夫胥甲父放逐到卫国去。
【左传】晋人讨不用命者 ① ,放胥甲父于卫,而立胥克 ② 。先辛奔齐 ③ 。
①讨:惩罚。不用命:不肯奉命。指文公十二年河曲之役,晋臾骈提议薄秦师于河,赵穿、胥甲父当军门阻止出师,使秦军夜遁。
②立胥克:以继承其宗族。胥克,胥甲父的儿子。
③先辛:胥甲父的下属。
晋人惩罚作战不肯服从命令的人,就把胥甲父驱逐到卫国,然后立了胥克。先辛逃亡到齐国去了。
【公羊传】放之者何?犹曰无去是云尔。然则何言尔?近正也 ①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② 。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 ③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 ④ 。已练可以弁冕 ⑤ ,服金革之事 ⑥ 。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闵子要绖而服事 ⑦ ,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 ⑧ 。”退而致仕。孔子盖善之也 ⑨ 。
①近正也:接近正法。正法指古代大夫去君,三年待放之礼。
②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案古代礼制,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若三谏不从,则可去之,此谓“大夫已去”。然非骤然离去,而是在郊外自我流放三年,等待国君用其言;国君则在此三年之中,不绝其禄,若欲其还,则赐之以环,若不欲其还,则赐之以玦,听其所去,不得阻拦。此为三年待放之礼。
③“君放之”四句:待放为大夫自重的体现,故晋侯命令胥甲父不可离开卫国,是非礼的。而胥甲父听从国君之命,是符合正道的。
④君三年不呼其门:此指臣下有父母之丧,则君王三年不使之服事,顾全人子之情。以下所论,非三年待放之礼,而是就上文“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而申论丧礼夺情中的君臣之义。
⑤已练可以弁(biàn)冕:练,亲人去世一周年时举行的小祥之祭。弁冕,指代吉服从政。即练祭之后,国君可夺情使臣下从政。何休以为,此是衰世之礼,故下文云“君使之,非也”。
⑥金革之事:兵事。
⑦闵子要绖(dié)而服事:闵子,闵子骞,孔子弟子,以孝闻。要绖,系于腰间的丧带。案礼制,练祭之后,男子仍系要绖。此处指闵子骞在丧中,而国君夺情,故系着要绖,服金革之事。
⑧古之道不即人心:古之道,此处指代国君金革夺情,实则此非古制,因不敢直言国君,故以“古之道”为辞。即,近也。
⑨孔子盖善之也:孔子善之有三点:第一,闵子要绖服事,得事君之义。第二,退而服丧,不失亲亲之恩。第三,称言“古之道”,不讪谤其君。
“放之”是什么意思?相当于说不准离开的意思。为何记录此事?这种做法接近正道。接近正道是怎么回事?古代大夫离开国君,三年待放。晋君命令胥甲父不准离开卫国,是非礼的;胥甲父待放,不离开卫国,是符合正道的。古代臣下有父母之丧,则国君三年不上门招唤。衰世之礼,练祭过后,可以服弁冕,从事军政。国君夺情,是非礼的;臣子听从国君夺情之命,是合礼的。闵子骞带着要绖而从事军政,事毕之后,说:“像这个样子,古代的制度不近人情。”退身致仕。孔子对此是赞赏的。
【穀梁传】放,犹屏也 ① 。称国以放,放无罪也。
①屏(bìnɡ):摒弃,摒除。
“放”,相当于摒弃的意思。以国家的名义放逐,是放逐没有罪过的人。
【经】公会齐侯于平州 ① 。
①平州:在今山东莱芜西。此次鲁宣公与齐惠公会面,是为了得到诸侯的承认。
鲁宣公在平州会见齐惠公。
【左传】会于平州,以定公位。
鲁宣公和齐惠公在平州相会,以稳定自己的君位。
【经】公子遂如齐 ① 。
①公子遂如齐:此次到齐国是拜谢平州之会。
公子遂到齐国去。
【左传】东门襄仲如齐拜成。
东门襄仲到齐国去拜谢让鲁宣公参加盟会。
【经】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① 。
①济西:济水之西。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济源。鲁国以济西之田赠送给齐国以表谢意。
六月,齐人得到了鲁国赠送的济西的田地。
【左传】六月,齐人取济西之田,为立公故,以赂齐也 ① 。
①以赂齐:鲁宣公本是以庶子篡立,曾得到齐国的支持,因此迎娶姜氏,请为平州之会,送齐国济西之田,都是为了结好齐国,以巩固君位。
六月,齐人得到了济西的田地,是因为鲁宣公能顺利即位的缘故,以此作为送给齐国的礼物。
【公羊传】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弑子赤之赂也 ① 。
①为弑子赤之赂也:案子赤之母,是齐国大夫之女。鲁宣公篡子赤之位,恐为齐所诛,故以济西田贿赂齐国。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虽书“齐人取济西田”,齐国只是口头答应,并未取之。虽则如此,齐国仍坐受赂之罪。
鲁国之外的取邑,例所不书,此处为何书?济西田是鲁国贿赂齐国的。为何贿赂齐国?是为弑杀子赤而贿赂。
【穀梁传】内不言取 ① ,言取,授之也,以是为赂齐也。
①内不言取:意思是说别国占领了鲁国的地方,一般不用“取”字。因为“取”是表示轻而易举的说法。如果用“取”,必有特殊原因。内,同“纳”。
对获得鲁国的土地不应该说“取”,经文说了“取”,表示是鲁国给人的,因为这给齐国土地是鲁国在贿赂齐国。
△【经】秋,邾子来朝 ① 。
①邾子来朝:邾子,此为邾定公貜(jué)且。鲁宣公新立,邾子来朝见。
秋,邾国国君来朝见。
【经】楚子、郑人侵陈 ① ,遂侵宋。
①楚子:为楚庄王芈(mǐ)侣(又作“吕”“旅”),春秋五霸之一。侵陈:入侵陈国。晋国屡次兴兵讨伐不义之国均受赂而返,于是郑国叛晋,与楚结盟。陈共公去世的时候,楚国没有会丧、会葬,于是陈国叛楚,与晋国结盟。楚国遂联合郑国出兵侵陈。
楚庄王、郑穆公入侵陈国,于是侵入宋国。
【左传】宋人之弑昭公也 ① ,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宋,宋及晋平,宋文公受盟于晋 ② 。又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 ③ ,皆取赂而还。郑穆公曰:“晋不足与也 ④ 。”遂受盟于楚。陈共公之卒 ⑤ ,楚人不礼焉 ⑥ 。陈灵公受盟于晋 ⑦ 。秋,楚子侵陈 ⑧ ,遂侵宋。
①宋人之弑昭公:事见文公十六年传文。
②宋文公受盟于晋:事见文公十七年传文。
③又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事见文公十五年传文。
④与:亲附。晋国兴师伐宋,讨宋文公杀宋昭公之罪,结果收受宋文公之赂而还。为鲁国伐齐,又收受齐赂而还,所以郑穆公说“晋不足与也”。
⑤陈共公之卒:陈共公死在文公十三年。
⑥不礼:指楚国不参加陈国的吊丧仪式。
⑦陈灵公受盟于晋:陈国叛楚亲晋。
⑧楚子侵陈:侵陈即为讨其叛楚之罪。
宋人杀死宋昭公的时候,晋荀林父率诸侯军队攻打宋国,宋国和晋国讲和,宋文公在晋国接受了盟约。又在扈地会合诸侯,准备为鲁国去讨伐齐国,结果都因得到了贿赂而撤兵。郑穆公说:“晋国不值得亲近和归附它。”于是接受了楚国的盟约。陈共公死的时候,楚国人不参加吊丧仪式。陈灵公因此和晋国结了盟。秋,楚庄王侵入陈国,趁机攻打宋国。
【穀梁传】遂,继事也。
遂,是后一件事接着前一件事。
【经】晋赵盾帅师救陈 ①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 ② ,伐郑。
①晋赵盾帅师救陈:赵盾救陈、宋,楚国撤兵回去。
②棐(fěi)林:在今河南新郑东。《公羊传》作“斐林”。楚国撤兵,四国在棐林与晋军会师,伐郑问罪。
晋赵盾率领军队救陈。宋文公、陈灵公、卫成公、曹文公在棐林与晋军会师,讨伐郑国。
【左传】晋赵盾帅师救陈、宋。会于棐林,以伐郑也。楚𫇭贾救郑,遇于北林 ① ,囚晋解扬 ② 。晋人乃还 ③ 。
①北林:郑地名,在今河南郑州东南。
②解扬:晋国大夫。
③晋人乃还:晋军失利,解扬被抓,只好罢兵回国。
晋赵盾率军救陈、宋。晋军和诸侯军在棐林会师,以攻打郑国。楚国的𫇭贾救援郑国,和晋军在北林遭遇,楚军俘虏了解扬。晋军于是罢兵回国。
【公羊传】此晋赵盾之师也,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① 。
①君不会大夫之辞也:案斐林之会,宋公、陈侯、卫侯、曹伯实被赵盾所召,故经别言“会晋师于棐(斐)林”,若非赵盾所召,则当书“宋公、陈侯、卫侯、曹伯、晋赵盾会于棐(斐)林”。既然赵盾为会主,当书“晋赵盾、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于棐(斐)林”,然而赵盾是臣,以臣召君,干犯名义,故《春秋》不书“晋赵盾”而书“晋师”,此为君不会大夫之辞。
这是晋国赵盾的师旅,为何不言是赵盾之师?这是国君不能被大夫所会的文辞。
【穀梁传】善救陈也。列数诸侯而会晋赵盾,大赵盾之事也。其曰师,何也?以其大之也。于棐林,地而后伐郑,疑辞也。此其地何?则著其美也。
是赞扬救援陈国的行为。列出各个诸侯来会见晋国的赵盾,是让赵盾这件事显得重大。经文说“师”,为什么呢?因为它要让这件事显得重大。在棐林,记载地点而后说“伐郑”,是表示军队有迟疑的说法。这里经文为什么记载地点呢?那就是彰显这件事所体现的美德。
【经】冬,晋赵穿帅师侵崇 ① 。
①赵穿:晋国大夫,赵盾昆弟。崇:国名,为秦国的附属,今在何处不详,当在陕西渭河以北至黄河岸边一带,地处秦、晋两国之间。晋国想与秦国讲和,赵穿遂建议攻打崇国,逼迫秦讲和,但是秦国还是没有与晋国讲和。《公羊传》作“柳”。见传文。
冬,晋国赵穿率军攻打崇国。
【左传】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 ① ,必救之 ② 。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 ③ 。
①急崇:为崇国被侵而急。
②必救之:崇与秦是盟国,所以必救崇。
③秦弗与成:赵穿本想以侵崇要挟秦国,但秦国不肯就范。顾栋高曰:“秦、晋自河曲之战兵争已息七年,令狐之怨又已结局了。此年侵崇以挑之,又起一重公案,……此又出于赵氏之意,欲弑君而先谋夺兵权。衅仍开自晋,不在秦也。”
晋人希望和秦国讲和,赵穿说:“我侵入崇国,秦国必为此而着急,必定会救崇。我们就此提出讲和。”冬,赵穿入侵崇。但秦人并不与之讲和。
【公羊传】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① 。曷为不系乎周 ② ?不与伐天子也 ③ 。
①天子之邑也:案柳为天子之邑,有大夫守之,当时晋国与柳邑大夫有纷争,故而侵之。
②系乎周:案《春秋》之例,邑皆系属于国。此处柳为天子之邑,本当系属于周。
③不与伐天子也:不赞同伐击天子。案《春秋》之例,侵的对象是国家,柳不系属于周,好像柳是一个诸侯国,此处则是两国相伐,非是伐天子。以此为周天子避讳。
柳是什么地方?是天子的城邑。为何不系属于周?是不赞同伐击周天子。
【经】晋人、宋人伐郑 ① 。
①晋人、宋人伐郑:秋季四国伐郑没有成功,因此再伐郑。
晋人、宋人再次攻打郑国。
【左传】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 ① 。于是晋侯侈 ② ,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 ③ ,故不竞于楚 ④ 。
①以报北林之役:北林之役解扬被抓。
②侈:骄狂。
③骤谏:屡次劝谏。不入:不听,听不进去。
④不竞于楚:不能与楚争强。竞,强。
晋人攻打郑国,以报复北林之战。此时晋灵公骄狂,赵宣子执政,多次劝谏晋灵公不听,所以晋国不能与楚国争强。
【穀梁传】伐郑,所以救宋也。
讨伐郑国,是为了救援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