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九年

【经】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诸侯盟于祝柯 。晋人执邾子

【注释】

①十有九年:鲁襄公十九年当周灵王十八年,前554年。

②诸侯:指去年围齐各国。祝柯(kē):古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东北。《公羊传》作“祝阿”。

③邾子:这里是去年刚即位的邾悼公曹华,邾宣公曹 之子。据《左传》,因为襄公十七年的时候邾侵鲁,所以祝柯之盟上“执邾悼公”,且“取邾田,自漷(kuò)水归之于我”。《公羊传》作“邾娄子”。

【译文】

鲁襄公十九年春周历正月,诸侯在祝柯结盟。晋国逮捕了邾悼公。

【左传】十九年春,诸侯还自沂上,盟于督扬 ,曰:“大毋侵小 。”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

【注释】

①督扬:即祝柯。

②大毋侵小:大国不要侵略小国。顾栋高曰:“晋平凡十三次主盟会。而湨梁、祝柯二盟,总览群侯,诛讨强暴,矜恤弱小,犹有悼公之余烈。”

③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襄公十七年邾国攻打鲁国。

【译文】

鲁襄公十九年春,诸侯从沂水边回来,在督扬结盟,盟誓说:“大国不得侵犯小国。”逮捕邾悼公,因为他进攻我国之故。

【经】公至自伐齐。

【译文】

鲁襄公从讨齐前线归来。

【公羊传】此同围齐也,何以致伐 ?未围齐也。未围齐,则其言围齐何?抑齐也 。曷为抑齐?为其亟伐也 。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

【注释】

①何以致伐:上有“公会晋侯……同围齐”之文,案例当书“公至自围齐”。今书“公至自伐”表明诸侯并未真正围齐。

②抑齐也:未围齐,而经书“围齐”,是为了贬抑、惩罚齐国。何休以为,用兵之道,灭最甚,入次之,围又次之;齐国之罪不至于被灭,书“围”则减于“灭”二等,当夺爵削土。

③亟(qì)伐:屡次侵伐他国,上文频频夺取鲁国城邑,即为亟伐。

④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世子,即齐世子光。齐侯使世子光出会,世子光又序列在诸侯之上,如襄公十一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击郑国”,这是骄蹇的表现。

【译文】

这里是包围齐国都城,为何书公从伐齐之役归国?事实上并没有包围齐国都城。未围齐,那么经书“围齐”是为何?是为了贬抑齐国,齐罪当被围。为何贬抑齐国?因为他屡次伐击他国。有人认为,因为齐国骄蹇,在序列诸侯时,使世子列在诸侯之上。

【穀梁传】《春秋》之义,已伐而盟复伐者,则以伐致 。盟不复伐者,则以会致。祝柯之盟,盟复伐齐与?曰非也。然则何为以伐致也?曰与人同事,或执其君,或取其地

【注释】

①以伐致:指如经文一样记载为“至自伐”。“以会致”则是指记载为“至自会”。

②“与人同事”三句:指与邾国一同伐齐之后晋执邾子,鲁取邾地。

【译文】

《春秋》记事的义例,已经讨伐过了而盟约之后再次讨伐的,就以伐告祭祖庙。盟约之后不再次讨伐的,就以会告祭祖庙。祝柯之盟,盟约再次讨伐齐国吗?回答说不是的。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以伐告祭祖庙呢?回答说跟别国一起伐齐,有的国家抓了他们的国君,有的国家夺取了他们的土地。

【经】取邾田,自漷水

【注释】

①取邾田,自漷(kuò)水:鲁国与邾国以漷水为边境。今漷水改道,移入了邾国境内,鲁国顺势夺取了邾国的领地。案诸侯土地本有度数,不因河水改道而变化,则鲁国当坐取邑之罪。邾,《公羊传》作“邾娄”。漷水,源出今山东峄城西北,经鱼台东北入泗水。

【译文】

取得邾国田地,从漷水起都归我国。

【左传】遂次于泗上 ,疆我田 。取邾田,自漷水归之于我

【注释】

①泗上:泗水边上。

②疆我田:划定鲁国疆界。

③取邾田,自漷水归之于我:漷水以西的田地,有的是鲁田,被邾占去,有的本来就是邾田。现在以漷水为界,凡漷水以西的田地都归鲁国。

【译文】

诸侯军队又驻扎在泗水边,划定我国与邾国边界。取得被邾国占有的田地,从漷水起都归我国所有。

【公羊传】其言自漷水何?以漷为竟也。何言乎以漷为竟?漷移也。

【译文】

为何说是“自漷水”?因为鲁国与邾娄国以漷水为边境。说以漷水为边境是为何?因为漷水改道了。

【穀梁传】轧辞也 。其不日,恶盟也。

【注释】

①轧(yā):委曲。范甯注:“委曲随漷水。言取邾田之多。”

【译文】

表示沿河委曲的说法。经文不记载日期,因为厌恶这次盟会。

*【左传】晋侯先归。公享晋六卿于蒲圃 ,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贿荀偃束锦 ,加璧,乘马 ,先吴寿梦之鼎

【注释】

①蒲圃:鲁国场圃名。

②束:五匹为一束。

③乘:四马为乘。

④先吴寿梦之鼎:先送束锦等物,再送吴寿梦之鼎。案因为荀偃是中军帅,所以加赐。

【译文】

晋平公先回国。鲁襄公在蒲圃设享礼招待晋国六卿,赐给他们三命的车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都得到一命车服。送给荀偃五匹锦,加上玉璧,四匹马,再送吴寿梦铜鼎。

荀偃瘅疽 ,生疡于头 。济河,及著雍 ,病,目出 。大夫先归者皆反。士匄请见,弗内。请后 ,曰:“郑甥可 。”二月甲寅 ,卒,而视,不可含 。宣子盥而抚之 ,曰:“事吴敢不如事主 !”犹视。栾怀子曰 :“其为未卒事于齐故也乎 ?”乃复抚之曰:“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者 ,有如河!”乃暝,受含。宣子出,曰:“吾浅之为丈夫也 。”

【注释】

①瘅(dàn)疽:恶疮。

②疡:疮。

③著雍:晋地名。

④病,目出:荀偃病危,连眼珠都鼓出来。

⑤请后:问谁为继承人。

⑥郑甥:指荀吴,其母为郑女,他是郑国外甥。

⑦甲寅:十九日。

⑧而视,不可含:荀偃死后眼睛睁着,口紧闭,不能含玉。含,古人以珠玉放在死者口中。

⑨宣子盥(guàn)而抚之:士匄为荀偃盥洗并抚尸。

⑩事吴敢不如事主:将像事奉你一样事奉荀吴。

⑪栾怀子:即栾盈。

⑫为未卒事于齐故也乎:恐怕是伐齐之事未完成而死不瞑目。

⑬嗣事:继续从事。

⑭吾浅之为丈夫也:自恨浅薄,不理解荀偃的心志。

【译文】

荀偃生恶疮,头上长了个疮。渡过黄河,到达著雍的时候,病危,眼睛都鼓出来了。大夫先回国的都赶回来。士匄请求见他,不接纳。派人问他谁可以做继承人,回答:“可立郑国女子所生的荀吴。”二月十九日,去世,眼睛睁着,口紧闭无法放入珠玉。士匄替他盥洗后抚摸着遗体,说:“事奉荀吴,怎敢不如事奉您!”还是睁着眼睛。栾盈说:“大概是因为攻打齐国的事还没完成的缘故吧?”便又抚摸着遗体说:“如果您死后我们不继续进攻齐国的话,有河神为证!”荀偃这才合上眼睛,松开嘴巴接受做口含的珠玉。士匄出来后,说道:“作为一个男人,我实在太浅薄了啊。”

【经】季孙宿如晋

【注释】

①季孙宿:季孙氏宗主姬宿,鲁国正卿大夫,执政大臣。如晋:到晋国去。据《左传》,季孙宿是到晋国去感谢晋国出兵的。

【译文】

季孙宿到晋国。

【左传】季武子如晋拜师 ,晋侯享之。范宣子为政 ,赋《黍苗》 。季武子兴 ,再拜稽首,曰:“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 !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赋《六月》

【注释】

①季武子如晋拜师:谢晋国讨伐齐国以及为鲁取邾田。

②范宣子为政:范宣子以中军佐升为中军将。

③《黍苗》:《诗经·小雅》篇名。本是赞美召伯慰劳诸侯,这里借喻为晋国国君关怀鲁国。

④兴:从座位上起来。

⑤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黍苗》的开头两句是“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季武子就是承这两句而说。膏,润泽。

⑥《六月》:《诗经·小雅》篇名。赞颂尹吉甫辅佐周王出征之事,这里用尹吉甫比晋平公而赞颂之。

【译文】

季孙宿往晋国拜谢出兵,晋平公设享礼款待他。范宣子任执政,赋《黍苗》一诗。季孙宿从座位上起来,再拜叩头说:“小国仰望大国,就如百谷仰望润泽的雨水!如果能经常滋润,将会使天下和睦安定,岂止敝国?”他赋了《六月》一诗。

△【经】葬曹成公。

【译文】

安葬曹成公。

【经】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

【译文】

夏,卫国孙林父带兵进攻齐国。

【左传】晋栾鲂帅师从卫孙文子伐齐

【注释】

①晋栾鲂帅师从卫孙文子伐齐:上面栾盈说将“嗣事于齐”,因此晋、卫再次伐齐。

【译文】

晋国栾鲂率军随从卫国孙文子讨伐齐国。

*【左传】季武子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 。臧武仲谓季孙曰:“非礼也。夫铭,天子令德 ,诸侯言时计功 ,大夫称伐 。今称伐,则下等也 ;计功,则借人也 ,言时,则妨民多矣,何以为铭?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 ,铭其功烈 ,以示子孙,昭明德而惩无礼也。今将借人之力以救其死 ,若之何铭之?小国幸于大国 ,而昭所获焉以怒之,亡之道也 。”

【注释】

①季武子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季武子用所获齐国兵器铸成林钟,并用铭文记载鲁国的武功。林钟,又称“大林”。

②天子令德:天子作铭文记载德行而不记功。令,动词,令德即铭德。

③诸侯言时计功:诸侯举动合于时令且有功劳,才作铭文。

④大夫称伐:大夫则记载征伐之劳。

⑤今称伐,则下等也:称伐就是向下等同于大夫。

⑥计功,则借人也:借晋国之力。

⑦彝器:宗庙常用的礼器,如钟、鼎。

⑧功烈:同义词连用。烈,功。

⑨今将借人之力以救其死:现在鲁国只是借晋国之力挽救自己的危亡。

⑩小国:指鲁国。幸:侥幸战胜。大国:指齐国。

⑪而昭所获焉以怒之,亡之道也:现在侥幸取胜就铸钟铭功,更会激怒齐国,因此臧武仲反对铸钟。

【译文】

季孙宿把在齐国所得到的兵器熔铸成林钟,铭刻上记述鲁国功劳的文字。臧武仲对他说:“这是不合于礼的。铭文,天子用来记载德行,诸侯用来记载符合时令的举动和建立的功劳,大夫用来记载征伐。现在记载征伐,那已是降了一等了;如果说是记载功劳,那是凭别人的力量而取胜的,说是记载合乎时令的举动,其实这一仗对民众的妨害太多了,用什么来记入铭文?况且以大国打小国,把缴获他们的东西制成彝器,铭刻上功业告诉子孙后代,是为了宣扬美德而惩戒无礼。现在却是借他人之力来挽救自己的死亡,怎么能铭刻这些呢?小国侥幸胜了大国,反而宣扬所获战利品以激怒对方,这是亡国之道啊。”

*【左传】于四月丁未 ,郑公孙虿卒,赴于晋大夫 。范宣子言于晋侯,以其善于伐秦也 。六月,晋侯请于王,王追赐之大路 ,使以行 ,礼也。

【注释】

①丁未:十三日。

②郑公孙虿(chài)卒,赴于晋大夫:这是追述四月公孙虿死的事。

③善于伐秦:指襄公十四年伐秦,公孙虿劝诸侯之师渡泾。

④王追赐之大路:周王赐公孙虿大路以为褒奖。大路,天子所赐车的总称。

⑤使以行:出葬时让赐车跟在柩车后。行,行葬。士以上之葬,柩车在前,道车、槁车序从,大夫以上更有遣车。

【译文】

四月十三日,郑国公孙虿去世,向晋国大夫发去讣告。士匄告知晋平公,因为公孙虿在攻打秦国的战事中表现突出。六月,晋平公向周灵王请求对公孙虿奖赏,周灵王追赐给他大路,让它跟随出葬的车列,这是合于礼的。

【经】秋七月辛卯 ,齐侯环卒

【注释】

①辛卯:二十八日。

②齐侯环卒:齐灵公环去世。齐灵公,姓姜名环,谥灵。环,《公羊传》作“瑗”。

【译文】

秋七月二十八日,齐灵公环去世。

【左传】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无子。其侄鬷声姬 ,生光,以为大子。诸子仲子、戎子 。戎子嬖。仲子生牙,属诸戎子。戎子请以为大子,许之。仲子曰:“不可。废常 ,不祥;间诸侯 ,难 。光之立也,列于诸侯矣 。今无故而废之,是专黜诸侯 ,而以难犯不祥也。君必悔之。”公曰:“在我而已 。”遂东大子光 。使高厚傅牙,以为大子,夙沙卫为少傅

【注释】

①其侄鬷(zōnɡ)声姬:鬷声姬作为侄女陪嫁。

②诸子:诸妾中姓子的。仲子、戎子:都是宋女。

③常:常规。案嫡妻无子,立年长者为常,光最长,应立。

④间:触犯。

⑤难:事难成。

⑥光之立也,列于诸侯矣:从襄公三年以来,太子光多次参加盟会与诸侯征伐,所以说是“列于诸侯”。

⑦今无故而废之,是专黜诸侯:光为太子已为诸侯承认,现在要废掉他,是专横而轻视诸侯。黜,摈弃。

⑧在我而已:废立由我,不在诸侯,齐灵公坚持废太子光。

⑨遂东大子光:废太子光并把他迁到东部边境。

⑩夙沙卫为少傅:案以上是补叙以前的事。

【译文】

齐灵公娶鲁国女子为妻,名颜懿姬,没生儿子。随同她陪嫁来的侄女鬷声姬生下光,被立为太子。姬妾中有仲子、戎子。戎子得到宠爱。仲子生下牙,被托付给戎子抚育。戎子请求把牙立为太子,齐灵公应许了。仲子说:“不可以。废除常规,不吉祥;触犯诸侯,难于成事。光立为太子,已经多次参与诸侯盟会的行列。现在无故废掉他,这是专横而蔑视诸侯,用难以成功的事去触犯‘废常’这不吉祥的事。国君一定会后悔的。”齐灵公说:“一切由我决定。”就把太子光迁移到东部边境。派高厚做牙的太傅,立牙为太子,任命夙沙卫为少傅。

齐侯疾,崔杼微逆光 。疾病而立之 。光杀戎子,尸诸朝 ,非礼也。妇人无刑 。虽有刑,不在朝市

【注释】

①微:暗中。

②疾病而立之:乘齐灵公病危,复立光为太子。

③尸诸朝:陈尸于朝。

④妇人无刑:没有专为妇女订立的刑罚条目。

⑤虽有刑,不在朝市:即便犯死刑,也不可暴尸于朝。

【译文】

齐灵公生病,崔杼暗地里把光接回来。齐灵公病危时,崔杼立光为太子。光杀了戎子,把尸体陈列在朝堂上,这是不合乎礼的。妇女没有专门的刑罚。即便受刑,也不能陈尸在朝堂。

夏五月壬辰晦,齐灵公卒 。庄公即位 ,执公子牙于句渎之丘 。以夙沙卫易己 ,卫奔高唐以叛

【注释】

①夏五月壬辰晦,齐灵公卒:经文记载齐灵公七月死,是按齐庄公即位后的报告而记。杨伯峻则认为,经文书“七月”,传文书“五月”,是因为齐用夏历,经文为鲁史,改从周历。壬辰晦,二十九日。

②庄公:即太子光。

③句渎之丘:即谷丘。在齐国境内。

④以夙沙卫易己:太子光认为是夙沙卫教齐灵公废掉自己。

⑤高唐:古地名,在今山东高唐东。

【译文】

夏五月二十九日,齐灵公去世。齐庄公即位,在句渎之丘逮捕了公子牙。他认定自己被废是夙沙卫出的主意,夙沙卫逃往高唐叛变齐国。

【经】晋士匄帅师侵齐 ,至穀 ,闻齐侯卒,乃还。

【注释】

①士匄(ɡài):此时荀偃已死,士匄继任为执政大夫。

②穀:齐地名,在今山东东阿南的东阿镇。

【译文】

晋国士匄领兵侵袭齐国,到达穀地,听到齐灵公的死讯,便撤军回国。

【左传】晋士匄侵齐,及穀,闻丧而还,礼也。

【译文】

晋国士匄进攻齐国,到穀地,听到齐灵公的死讯就撤兵了,这是合乎礼的。

【公羊传】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大其不伐丧也。此受命乎君而伐齐,则何大乎其不伐丧?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

【注释】

①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何休云:“礼:兵不从中御外,临事制宜,当敌为师,唯义所在。士匄闻齐侯卒,引师而去,恩动孝子之心,义服诸侯之君,是后兵寝数年,故起时善之。言乃者,士匄有难重废君命之心,故见之。”

【译文】

“还”是什么?是善辞。有何善处?褒扬士匄不讨伐有丧事的国家。这里是奉国君之命讨伐齐国,为何褒扬士匄不伐齐国之丧?大夫以君命出使,进退由大夫做主。

【穀梁传】还者,事未毕之辞也。受命而诛 ,生死无所加其怒 ,不伐丧,善之也。善之,则何为未毕也?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让矣 。士匄外专君命 ,故非之也。然则为士匄者宜奈何?宜𫮃帷而归命乎介

【注释】

①诛:讨伐。

②生死无所加其怒:指不因讨伐对象的生死而更加生气,只是执行国君的命令而已。

③“君不尸小事”五句:这里的意思是国君不主持微小之事,臣子不专擅美好的名声,做了好事就称颂君王,犯了过错就归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相互谦让。尸,主持。

④专君命:即专大名,独占了不伐丧的美名。后文认为应当先请求国君允许退兵,国君允许之后方可退兵,这样,不伐丧的美名就是国君的而不是臣子的,士匄未经请示即退兵,是独占了美名。

⑤𫮃(shàn):修整平地以供祭祀。帷:张开帐篷。介:副手。

【译文】

还,是事情还没有做完的说法。接受国君的命令而讨伐,活着或者死去都不会更加生气,不讨伐有丧事的国家,是褒扬这种行为。褒扬这种行为,那么为什么说事情没有做完呢?国君不主持微小之事,臣子不专擅美好的名声,做了好事就称颂君王,犯了过错就归咎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相互谦让。士匄在国外独占了本该属于国君的美名,所以责备他。既然这样,那么作为士匄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应该平整土地张开帐篷准备祭祀并且派副手回去报告。

△【经】八月丙辰 ,仲孙蔑卒

【注释】

①丙辰:二十三日。

②仲孙蔑卒:鲁国孟献子死。

【译文】

八月二十三日,仲孙蔑去世。

【经】齐杀其大夫高厚

【注释】

①齐杀其大夫高厚:高厚,齐国大夫。齐灵公宠爱戎子,于是立其子为太子,废原太子光,且命高厚为太子太傅。齐灵公病危时,崔杼暗中迎回光,重新奉为太子,且杀高厚。

【译文】

齐国杀了他们的大夫高厚。

【左传】秋八月,齐崔杼杀高厚于洒蓝 ,而兼其室 。书曰“齐杀其大夫”,从君于昏也

【注释】

①洒蓝: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城外。

②室:指财货封邑。

③从君于昏也:这是解释经文的意思。齐灵公废太子光而改立公子牙,实属昏庸,高厚顺从齐灵公昏聩之令,做公子牙的太傅,因而被杀,是咎由自取。

【译文】

秋八月,齐国崔杼在洒蓝杀了高厚,兼并了他的家财采邑。《春秋》记载“齐国杀了他们的大夫”,这是由于高厚顺从了国君昏聩的命令。

【经】郑杀其大夫公子嘉

【注释】

①郑杀其大夫公子嘉:公子嘉,字子孔,郑穆公之子。此时为郑国执政大夫。《公羊传》作“公子喜”。子孔专权,引起国人不满而被杀。

【译文】

郑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嘉。

【左传】郑子孔之为政也专。国人患之,乃讨西宫之难与纯门之师 。子孔当罪 。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 。甲辰 ,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书曰“郑杀其大夫”,专也。

【注释】

①西宫之难:事在襄公十年,尉止等作乱,子孔知道而不告发。纯门之师:去年子孔欲去诸大夫布专政,招楚来伐,楚子庚门于纯门。

②子孔当罪:上述两个事件中子孔都有责,应当抵罪。

③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子孔已听到风声,招集甲士自保。

④甲辰:十一日。

【译文】

郑国子孔执政独断专行。郑国人很担忧,就追究西宫那次祸难和楚国攻打纯门之战的罪责。子孔应该抵罪。他带领自家甲士和子革、子良家的甲士保卫自己。十一日,子展、子西率领国人讨伐他,杀死子孔,而瓜分了他的家财采邑。《春秋》记载“郑国杀了他们的大夫”,是因为子孔专横。

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 ;士子孔,圭妫之子也 。圭妫之班亚宋子 ,而相亲也;二子孔亦相亲也 。僖之四年 ,子然卒。简之元年 ,士子孔卒。司徒孔实相子革、子良之室 ,三室如一,故及于难 。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为右尹 。郑人使子展当国,子西听政,立子产为卿

【注释】

①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子然,子革之父。宋子,郑穆公妾。

②士子孔,圭妫(guī)之子也:士子孔,即公子志。圭妫,郑穆公妾。

③班:位置。亚宋子:次于宋子。

④二子孔:指子孔与士子孔,二人为同父异母兄弟。相亲:其母相亲,两人也相亲。

⑤僖之四年:郑僖公四年即鲁襄公六年。

⑥简之元年:郑简公元年即鲁襄公八年。

⑦司徒孔:子孔,襄公十年前子驷执政时为司徒。子革:子孔胞侄。子良:士子孔之子,也是子孔侄子。

⑧三室如一,故及于难:三家相亲,所以子革、子良的甲士为子孔守,两家也卷入事件中。

⑨子革为右尹:子革后来为楚国右尹,又称为“郑丹”“然丹”,见昭公十二、十三年传文。

⑩立子产为卿:案子产始登上郑国政治舞台。

【译文】

子然、子孔,是宋子的儿子;士子孔,是圭妫的儿子。圭妫的位次在宋子之下,但二人关系亲密;两个子孔也关系亲近。郑僖公四年,子然去世。郑简公元年,士子孔去世。司徒子孔辅助子革、子良两家,三家亲如一家,所以子革、子良也受牵连而遭难。子革、子良逃往楚国,子革任楚国右尹。郑国让子展主政,子西负责日常政务,立子产为卿。

△【经】冬 ,葬齐灵公。

【注释】

①冬:案时月日例,大国之君葬书月。此处书时者,是贬抑齐世子光,因葬为生者之事。齐世子光代父从政,处诸侯之上,不孝,故贬抑之。

【译文】

冬,安葬齐灵公。

*【左传】齐庆封围高唐 ,弗克。冬十一月,齐侯围之,见卫在城上,号之 ,乃下。问守备焉,以无备告 。揖之,乃登 。闻师将傅 ,食高唐人 。殖绰、工偻会夜缒纳师,醢卫于军

【注释】

①齐庆封围高唐:案因夙沙卫据高唐而叛。

②见卫在城上,号之:叫夙沙卫。

③问守备焉,以无备告:夙沙卫下城,二人隔着护城河对话。齐庄公问守备情况,夙沙卫告诉他无备。

④揖之,乃登:齐庄公向夙沙卫作揖,夙沙卫还礼后又登上城墙,准备与齐庄公死战。

⑤傅:缘城进攻。

⑥食高唐人:夙沙卫让高唐人饱吃一顿。

⑦殖绰、工偻会夜缒(zhuì)纳师,醢卫于军:殖绰、工偻会二人夜里垂下绳子让齐军入城。齐军攻入高唐,杀夙沙卫。殖绰、工偻会,都是齐国大夫。

【译文】

齐国庆封包围高唐,没攻下。冬十一月,齐庄公包围了高唐,看见夙沙卫在城上,就高声喊他,夙沙卫就下城来见齐庄公。问他高唐守备的情况,夙沙卫告诉说没有防备。齐庄公向他作揖,夙沙卫又返回城上。夙沙卫听说齐军将缘城进攻,就让高唐人马饱吃一顿。殖绰、工偻会夜里垂下绳索让齐军入城,将夙沙卫在军中剁成肉酱。

【经】城西郛

【注释】

①城西郛:鲁国修筑西边外城城墙。

【译文】

修筑都城西边外城。

【左传】城西郛,惧齐也

【注释】

①惧齐也:鲁国去年和晋国一起伐齐,又以齐兵器铸钟,所以怕齐国来攻。

【译文】

修筑都城西边的外城,是因为怕齐国报复。

【经】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

【注释】

①柯:古地名,在今河南内黄东北。

【译文】

叔孙豹和晋国士匄在柯会面。

【左传】齐及晋平,盟于大隧 。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 。叔向曰:“肸敢不承命 。”

【注释】

①大隧:古地名,在今山东高唐。

②赋《载驰》之四章:《载驰》是《诗经·鄘风》中的篇名。其第四章有“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二句,穆叔借此表示希望晋国能及时救援。

③肸(xī)敢不承命:叔向答应救鲁。可见齐虽然与晋盟,但并没有真正服晋。

【译文】

齐国和晋国讲和,在大隧结盟。因此穆叔和士匄在柯地相会。穆叔进见叔向,赋《载驰》第四章。叔向说:“我岂敢不接受命令。”

【经】城武城

【注释】

①武城:古地名,在今山东嘉祥,靠近齐国。

【译文】

修筑武城城墙。

【左传】穆叔归,曰:“齐犹未也 ,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

【注释】

①齐犹未也:齐国不会停止攻伐。

②城武城:防备齐国。

【译文】

穆叔回国后说:“齐国不会就此罢休,不能不小心。”便在武城筑城。

*【左传】卫石共子卒 ,悼子不哀 。孔成子曰 :“是谓蹷其本 ,必不有其宗 。”

【注释】

①石共子:石买。

②悼子:石买之子石恶。

③孔成子:卫卿孔烝 ,庄叔达之孙。

④蹷(jué):同“蹶”,拔掉。

⑤不有其宗:不能保有其宗族。案这里是在为襄公二十八年石恶奔晋作伏笔。

【译文】

卫国石买去世,石恶并不悲伤。孔成子说:“这叫做丧失了本性,必定不能保全他的宗族。” +Jm2jkrxuv6My4vclqCDXjYfeEyJbfE2stKtQgCJr0uJUj7vsCxJW8aIWI1Gj3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