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晋国 1 ,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2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3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4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5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 6 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7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8 。’王请勿疑。”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 (魏国) ,曾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这一点,老先生您是知道的。但到寡人时,东边败给齐国,连太子也不幸被俘而死;西边割了七百里土地给了秦;南边又受辱于楚人。寡人觉得很丢脸,想为死者一洗耻辱,您看看该如何才好?”
孟子恭敬回答:“一个纵横只有百里的小国,就可以变成行王道的大国。 (何况魏国本就是个大国呢?) 大王您如普施仁政,减轻刑罚,降低赋税,再好好地从事农业生产。让年轻人在空暇时间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可以用来侍奉父兄,出门可以用来侍奉长上,这样的话,他们只拿着木棍也能打得过秦楚的坚甲利兵。因为敌国的国君抢夺了民时,使百姓不能从事生产以奉养父母,以致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子离散。他们在陷害自己的百姓,大王这时派兵去征讨,会有谁能与您为敌呢?所以说:‘仁者无敌。’大王您不要怀疑了吧!”
1 晋国: 魏国前身即晋国,故魏王 (梁惠王) 以自称。朱注:“魏本晋大夫魏斯,与韩氏、赵氏共分晋地,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谓晋国。”《史记会注考证》引《战国策·魏策》云:“齐大败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师。”
2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惠王三十年,齐击魏,虏太子申。
3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惠王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后魏又数献地于秦。又与楚将昭阳战,败于襄陵,亡其八邑。
4 比死者一洒之: 替死去的人一洗耻辱。比,为,代。洒,洗。
5 易耨 (nòu) : 除草,农事的一种。易,治。
6 挞: 打。
7 彼: 指齐、秦、楚国君。
8 仁者无敌: 行仁者向无敌人。古语有此,孟子引之以证百里之国亦可以行王道。
晋国在春秋时确实是强权,但到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国力已大不如前,但此时梁惠王抚有两河,位居要津,地势显要,犹有霸国之余业。孟子勉以地方百里可以王,认为梁惠王如下决心改革,不走与强权争锋之一途,改弦易辙以行王道,得民心而国本固,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但惠王识浅,当然看不到这层。是故王夫之感叹道:“呜呼,庸主之陋也。闻邪说则信,闻正道则疑,疑而愤,愤而愈疑,乃以可王之资而终不足与有为。梁王之自弃,孟子亦无如之何也。” (《四书训义》)
关于此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之事,孟子在书中尚有论及,曾说:“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弟子公孙丑问为什么这么说,孟子答曰:“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14.1) 可见孟子对梁惠王的行止非常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