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 1 上,顾鸿雁麋鹿 2 ,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
3
云:‘经始灵台
4
,经之营之,庶民攻
5
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6
。王在灵囿
7
,
鹿攸伏
8
,
鹿濯濯
9
,白鸟鹤鹤
10
。王在灵沼,於
11
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12
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13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见梁惠王。王这时正站在一个池塘边,看着前面的鸿雁鹿群说:“一个贤明的人,也会如此寻乐吧?”
孟子恭敬回答:“先要贤,才能享此乐呀;要是不贤,就是有了这些,也乐不起来呀。《诗经》说:‘文王当初想建灵台,叫人先来丈量、计划,百姓都跑过来帮着做,很快就造成了。丈量的时候,没有限定完工时间,但百姓像儿子帮父亲一样地跑过来呢。文王在台下园子里游玩,有群鹿在其中,群鹿长得肥壮,鸟的羽毛洁白光泽。王又到池塘边玩,看见满池的鱼都活泼地跳跃。’文王以百姓的劳力兴建了高台与深池,百姓都欢喜他这么做,叫那台为‘灵台’,叫那池为‘灵沼’,并且高兴有麋鹿鱼鳖可欣赏。古代的贤君都与民同乐,所以自己也就享乐了。《尚书·汤誓》记当时百姓怨恨夏桀的话说:‘你这恶毒的酷日何时会消亡啊?我宁愿跟你一道死掉呀!’当百姓都要与他同归于尽时,虽有台池鸟兽,他还能独乐吗?”
1 沼: 水池。
2 鸿雁麋鹿: 大雁与大鹿。
3 《诗》: 指《诗经·大雅·灵台》。
4 灵台: 周文王所建的高台台名。
5 攻: 治,做。
6 庶民子来: 百姓犹如为父亲做事般地赶来。
7 灵囿: 园名。灵台前有园名为灵囿。
8
(yōu)
鹿攸伏:
鹿群安居其所。麀,母鹿。攸伏,安其所。
9 濯濯: 肥泽的样子。
10 鹤鹤: 洁白的样子。
11 於
(wū)
:
满。於,发语词。
12 《汤誓》: 《尚书·商书》篇名。
13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此烈日何时消亡?若亡,我宁与之俱亡,喻指:我的国君不断祸害我,我盼望他早早死掉,就是要我与之俱死,我也甘愿。朱注:“时,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此章很清楚明白,强调国君治国应以百姓为根基,必须与百姓同喜乐,则自己的喜乐可常保,若自己的喜乐是建筑在百姓的痛苦之上,那结局就会很悲惨了。朱子言,文末引《汤誓》,意在说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是很正确的。
上章言义利之辨,此章言灵台、灵囿之乐,于文王而言,岂不也是利吗?孟子之义利之辨,绝不放空立言,有利生民、有利王道,便是义之所在。利有大利与小利、长利与短利之别,小利、短利为上章所指的“利”,而大利、长利则为“义”矣,今人有“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说法,读者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