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孟子见梁惠王 1 。王曰:“叟 2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3 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4 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5 而国危 6 矣!万乘之国 7 ,弑 8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9 ,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10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往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前来,是想要让我们魏国得些利益吧?”

孟子恭敬回答:“大王,何必要说利呢?也有些仁义的事更应该谈吧。假如大王说了‘何以利我国’,那国中的大夫也跟着说:‘何以利我家。’士与百姓说:‘何以利我个人。’一国上下谈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事,那整个国家就危险了。一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其国君被杀,多是国中千乘之家干的;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小国,其国君被杀,也多是他们国中百乘之家干的。国君有万乘兵车,你有千乘;国君有千乘兵车,你有百乘,算起来已不少了。一个人如把道义放在后头,只讲利益的话,要他不去抢夺更多他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讲仁德的人会遗弃父母,没有一个讲道义的人会把他的国君抛在脑后。大王还是只谈仁义的事吧,何必要谈利呢?”

1 梁惠王: 即魏侯 ,谥惠,僭称王。魏国都大梁,也称梁国。《史记·魏世家》记:“ (惠王) 三十五年 (应为‘三十四年’,即周显王三十三年,前336年) ,与齐宣王会平阿南 (《史记集解》引《地理志》:沛郡有平阿县也) 。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

2 叟: 老先生。如依《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 (前372年) ,惠王三十五年时,孟子仅三十七岁,似不应被称为叟。也有一说,梁惠王在位三十五年,又有后元十六年,孟子见惠王时应在襄王即位之前,也就是梁惠王后元十五、十六年之时 (前320—前319年) ,当时孟子已年过五十,到了“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7) 的年纪,在古代便可以称为叟了。

3 利吾国: 对我国有利,指的是让魏国富国强兵。

4 仁义: 朱熹注 (以下简称“朱注”) 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仁义”二字,在《论语》中就经常出现,用来代表不同的道德含义,大约仁指对人与世界的大爱,故《说文》曰:“仁,亲也。”仁,也是道德的极致。义指适当又正直的行为,故有“义者宜也”的说法。孟子往往将二字并在一起使用,言仁必带力行之成分,成为孟子之学的特殊标志。

5 交征利: 交相求利。朱注:“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征,求、取。

6 国危: 朱注:“谓将有弑夺之祸。”

7 万乘之国: 指大国。大国有兵车万乘,故称。

8 弑: 专指下位的人杀了上位的人。

9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 一万之中占了一千,一千之中占了一百,即指前面的“千乘之家”与“百乘之家”而言。

10 餍 (yàn) 饱足。

讲此章之前,要先弄清楚一件事。

就是要分辨天下、国、家的名称。在秦统一天下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当时天子所控制的地方叫天下,诸侯控制的地方叫国,大夫控制的地方叫家。国有大有小,依《周礼·大司徒》所记:“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因国的大小不等,而在其下的家大小也有别。另国之大小,除了从拥有的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判断外,往往也可从法定可拥有兵车数量的多少来判断。朱注:“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但朱子认为《孟子》此处的“万乘之国”是指天子而言,恐怕不是确论,因为古时天下与国的观念非常清楚,不至于混淆。此处“万乘之国”与“千乘之国”应指诸侯国有大小。

《论语》与《孟子》的作者都很讲究礼节,礼即规矩、秩序,有内外之别、高下之分,如本章于王写“曰”,于孟子写“对曰”,都是守礼的表现。“曰”指说话,“对曰”指恭敬作答,一个态度一般,一个态度恭敬,因孟子所对是君王,要特别显示他的礼节之涵养,之后行文,皆遵此。

《孟子》首章,特别标举出“仁义”二字。此二字在《论语》中多见,都已有十分明确的道德含义,仁是道德的极致,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义指一切适宜的方式,尤指有力道的躬行实践,故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孔子举此二字,多是分别举列,几乎从未并举过,然而《孟子》中屡屡并举之,可见孟子特别强调一切道德必须积极力行实践,否则即是空言,此二字几乎已成孟子学的标志或旗帜,读者须特别注意。

至于文首即曰“王何必曰利”,崔述《孟子事实录》卷上云:“《易》曰‘乾,元亨利贞’,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曰‘利建侯’,曰‘利见大人’,曰‘利涉大川’者不一而足,圣人何尝不教人以趋利而避害乎!但圣人所言,义中之利非义外之利,共有之利非独得之利,永远之利非一时之利,此其所以异也。故曰‘见利思义’,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曰‘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而不忘也’。”崔述以长利短利、大利小利来作义利之辨,说得很允当。

义利之辨是孟子学说里极重要的一部分,学者若不在此着力,其学便茫然无标的。王阳明《与薛尚谦》书说:“数年切磋,只得立志辨义利。若于此未有得力处,却是平日所讲尽成虚语,平日所见皆非实得。”刘宗周说:“义利二字,是学问大关键,亦即儒释分途处。” (《阳明传信录》) 学者于此,可多留意。 8sIDmt+ohl8/PumtEr+c55n5WX9WOLG9wXneD9YpTqMv58Ry76bwgw17goJ+b4/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