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1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 2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3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 4 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 5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6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往见梁襄王,出来时对人说:“远看就不像个国君,走近了,毫无威仪,看不到令人敬畏的地方。他急忙问我:‘天下要怎么样才得安定呀?’我回答:‘天下归于一统就能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呢?’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他又问:‘谁会跟从他走向统一呢?’我回答说:‘天下人没有不跟随他的。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道理吗?七八月之间遇到天旱,禾苗都干枯了,一旦天乌油油地兴起了云,滂沱地下起了雨,这时禾苗就生机勃然,全又活转过来了。果真如此的话,有谁能抵御呢?当下的各国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假使出了个不嗜杀人的国君,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了脖子来盼望他。果真能如此,百姓归顺他,犹如水往下流,那浩荡的气势谁能抵挡得住呢?’”
1 梁襄王: 梁惠王子,名赫,在位十六年。
2 卒 (cù) 然: 急遽之貌。
3 定于一: 定于一统。
4 与: 从之,归之。
5 人牧: 指国君。
6 由: 同“犹”。
孟子见了梁惠王后过了一年,惠王就死了,由他儿子赫继位,便是梁襄王。照《孟子》一书的描写,梁襄王是个没脑子也没有威仪的国君。孟子游魏,是抱着施仁政以兴王道的希望来的,梁惠王固然已老,不能有所作为,但至少还能与他畅谈治国之道,至于梁襄王,则轻佻险幸,恐怕是不可与言的人。孟子明知如此,还是委婉反复为之解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道理。此章开始语气有些忿忿,后来逐渐转为平和,可见孟子之心路历程,又可见到他的坚持与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