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在古代是很高的评价语,《论衡》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以沈括一生行止,“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宋史·沈括传》) ,确实当得起这两个字。
北宋钱塘沈氏是江南望族之一,沈括的祖父沈英有二子,长子沈同登咸平三年(1000)进士,次子沈周登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沈括是沈周的次子,字存中,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 (1031,一说为明道元年1032) ,母亲许氏。
沈周及第以后,先后在四川、江苏、福建等地任职,沈括随父游宦,少年时代就有开阔的眼界,晚年回想起来,儿时的见闻也拉杂载入《梦溪笔谈》中。比如有人讨论杜甫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中的“乌鬼”是鸬鹚的别名,沈括补充说:“余在蜀中,见人家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梦溪笔谈·艺文》) 这便是幼年的事情 (沈周曾任北宋时简州平泉县令,沈括幼年时曾短暂留蜀) ,偶然映入脑海者。
皇祐三年(1051)沈周去世,因为生计所迫,沈括在至和元年(1054)守制期满后即以父荫入仕,担任海州沭阳县主簿。沈括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感叹,自己本来“志于为学”,现在却成了一名“最贱且劳”的底层官员,尽管如此,也愿意以平常之心对待,表示:“既已出身为吏,不得复若平时之高视阔步,择可为而后为,固宜少善其职矣。” (《长兴集·答崔肇书》) 沈括言行如一,在县期间治理沭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宋史·沈括传》) ,牛刀小试,即获成功,初步展现出在工程方面的卓越才干。
科举才是晋升的正途,沈括不甘沉沦下僚,果断放弃荫职,专心备考,嘉祐八年(1063)进士及第,治平元年(1064)授扬州司理参军,负责刑狱诉讼。在职期间,沈括得到后来成为他老丈人的淮南转运使张刍的赏识,受推荐为昭文馆校书郎。在馆数年,沈括奉命参与详定浑天仪,他提出有关日月形状及计算黄道星度的理论,得到宰相文彦博的赞许。他在天文学方面崭露头角,也为熙宁年间提举司天监,改良天文测量仪器,上《浑仪议》《景表议》《浮漏议》 (《宋史·天文志》) ,以及后来主持修订《奉元历》埋下伏笔。
熙宁四年(1071)沈括母丧守制期满,返京复职,当时王安石主持变法风头正健,对沈括颇多倚重,乃至“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预” (《续资治通鉴长编》) 。当时新设检正中书五房公事 (即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五房,辅助宰相处理省务,兼有监察作用) ,沈括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不久又兼提举司天监,加史馆检讨,其后提举疏浚汴渠,曾奉旨察访淮南灾情,“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宋史·沈括传》) ,又在王安石举荐下察访两浙农田水利,都是用其所长。
沈括不仅在天文、水利等技术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才干,也奉命参与朝廷的外交和军事活动。
当时宋辽互为敌国,摩擦不断,熙宁七年(1074)又发生领土纠纷,沈括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察访使,巡视边境,整饬防务。次年因为辽国提出的边界线划分不利于宋,谈判陷入僵局。沈括对边疆地理素有研究,查阅档案,先后上《奏乞宣谕馆伴等俱晓分水岭本末事》等,详细分析敌方意图,提出应对建议。于是神宗召对资政殿,弄清来龙去脉以后,感叹说:“两府不究本末,几误国事。”特别夸赞沈括:“如果不是爱卿的详细说明,如何能打赢这场边界官司。”皇帝亲笔画了一幅地图,叫人拿到中书和枢密院,令传给辽国使臣,又特赐沈括白银千两,让他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北宋)佚名《景德四图》之“契丹使朝聘”
故宫博物院藏。图中辽使来贺真宗生日,可见宋辽交通之一斑。
对完成使命,沈括也不是很有信心,出行以前,又蒙神宗召见,皇帝问:“敌情难测,万一中途生变,危及使者生命,不知卿如何自处?”沈括乃冲口而出:“唯当以死报国。”皇帝则说:“忠义之臣合该如此,但此行肩负国家安危,卿安则边疆安。我朝自然是礼仪之邦,可争一口闲气,终究于事无补,千万不可如此。”如此叮嘱再三。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这段对话,君臣性格也跃然纸上了。
到达辽国以后,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因为证据材料准备充分,沈括面对敌方的各种刁难,都能够应对自如,最终达成协议,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在回程中,沈括还图绘沿途地理形势、山川险要,搜集风俗民情等信息,撰成《使契丹图抄》进呈。
古今文人好言兵法者不少,但如沈括那样,有机会在军事上一逞才干者为数不多。沈括的母舅许洞(976—1015)曾著《虎钤经》,是一部著名的兵书。虽然沈括无缘亲承教诲,军事思想则一脉相承,熙宁七年兼判军器监,为其参与军务之始。
军器监负责军械生产,冷兵器时代,弓箭与铠甲是攻防的重要武器,沈括对其制作与优化,皆有深刻研究,一些成果还通过《梦溪笔谈》保留下来。比如记兄长沈披善射,自作的良弓具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并总结相材、治筋、用胶的要领 (《梦溪笔谈·技艺》) 。提到古代名剑如沈卢、鱼肠,皆“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可免断折;在海州任职时,得到一件新出土的弩机,他根据勾股定理,参透提高瞄准精度的方法;又记录青堂羌人锻造铠甲的技术机密。也涉及辅助装备,说:“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梦溪笔谈·器用》) 在此期间,沈括还研究阵法,编写出《修城法式条约》等军事学专著。
清粤雅堂本《虎钤经》飞鹗阵图
(南宋)陈居中《猎骑带禽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一契丹兵士手拿弓箭。
沈括的军事指挥才能,直到元丰三年(1080)知延州 (今陕西延安) ,担任鄜(fū)延路经略安抚使,才真正体现。鄜延路是宋廷在秦陇地区设立的军区之一,辖今陕西北部,与西夏邻接,若能坚守,则“扼左衽之喉襟,执西冲之筦钥” (《长兴集·延州谢到任表》)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沈括深明此理,到任以后积极备战,组织青壮年骑射角力,悬赏奖励优胜者,于是当地民众挽弓射箭成为风气,只一年多时间,就补充兵勇千余人,大大增强了边防守军的力量 (《宋史·沈括传》) 。又谱作凯歌十余曲,令士卒传唱,以鼓舞士气。《梦溪笔谈·乐律》还记录其中五首:
先取山西十二州,
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
渐见黄河直北流。
天威卷地过黄河,
万里羌人尽汉歌。
莫堰横山倒流水,
从教西去作恩波。
马尾胡琴随汉车,
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云中雁,
归雁如今不记书。
旗队浑如锦绣堆,
银装背嵬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
待向河源饮马来。
灵武西凉不用围,
蕃家总待纳王师。
城中半是关西种,
犹有当时轧吃儿。
元丰四年七月,宋兵分五路进击西夏,鄜延路的统帅由经略副使种谔 (北宋军事世家,即《水浒传》中经常称道的“老种经略相公”) 担任,沈括镇守后方。在沈括的指挥调度下,宋军以少胜多,先后取得顺宁、金汤大捷,沈括以“本路出兵守安疆界,应副边事有劳”,升任龙图阁直学士 (《续资治通鉴长编》) 。
遗憾好景不长,元丰五年神宗钦差给事中徐禧专权独断,在永乐筑城固守,被西夏断水围攻,乃至全军覆没,沈括亦因为“措置乖方”而“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宋史·神宗纪》) ,政治生涯至此落下帷幕。三年后沈括遇赦安置秀州 (今浙江嘉兴) ,再因为上《天下州县图》获得表彰,获许“任便居住”,便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 梦溪园隐居,直到六年后绍圣二年(1095)去世,享年六十五,归葬故乡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