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家庭的父母还在帮孩子厘清什么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时,另一些孩子则必须独自面对学业上的种种挑战。大出版商的儿子从小就在双语环境长大;母亲是企业顾问的十几岁的女孩,和父母到多伦多待了一整年。社会顶尖阶层的孩子从小便跟随父母,身处一个代表高尚且美好的环境里。九岁的小女孩可以在歌剧演唱家狄安娜·达姆娆(Diana Damrau,德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的独唱晚会上献花,因为父亲是乐团监事会成员。她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害羞,但很快就会泰然自若。十一岁的男孩接受商场上父辈朋友的邀约,坐在球场贵宾室中观看决赛。中场休息时,他以精辟的语言向一位市政府的财务专员介绍他就读的文理中学的办学理念。还有一位十六岁的女孩,坐在家族会议室里,一起讨论企业重大决定。太夸张了吗?或许有点夸张,但上层阶级的父母看法不一样:
下一代的责任感与恰当地应对进退必须提前训练,才能从小就学会用来标示差异及展现优越的惯习。
中产阶级家庭比较着重培养的品格,即培养求知欲、自律并控制冲动。德国青少年生活环境调查显示,中间上层阶级的父母带给下一代的是批判能力、生态及环保意识,以及文化修养,如语言、音乐、社会参与。中间下层阶级的家庭传给下一代的核心态度是积极进取、脚踏实地,以及遵守规则。无论前者或是后者,成功导向及坚实的价值观都是教育的焦点。两者也都注重礼貌,鼓励进取,但对培养社交技能的精进和较不常见的兴趣,大半持怀疑的态度。
追求成就与地位的惯习,是所有中产阶级的典型特征。
即使上层、中间上层及中产阶级之间的界线模糊,出身上层阶级与中间阶级的下一代仍非常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只要条件允许,小孩必须拿到高中毕业文凭。
在社会弱势群体中,有这种要求的父母只占三分之一。布尔迪厄用拉丁文amor fati表示这种自我限制的态度,即臣服于命运之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抱负,会以其他处在同样环境中的人取得的成就为效仿目标。因此穷人家的父母,比较希望儿女接受商管职业教育,而不是到顶尖大学的商管科系研究全球经济产业。
在低薪资且工作不稳定的环境里,求生技能的惯习发展,远比在上层环境来得强劲。
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人们才会努力达成目标。眼前没有能够效仿的人生发展计划榜样时,人们就不会为自己或孩子制订这样的计划。尽管如此,但在努力应对生活的基本需求时,也会培养出不同的能力,像务实的态度、高挫折容忍度、团结,以及严格对待自己。
就像所有分类必会简化一样,布尔迪厄也将惯习分成三种阶级形式,这么做是为了彰显并描述社会差异。但在实际生活中,世界显然复杂多了:每个人的惯习是七种资本形式的特殊混合,因此会出现混合形式。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当某一项资本特别充沛,但其他资本缺乏时。只要某一项资本高于平均值,就可以产生自信与声望。但若想拥有财富、优越感,以及权力,七种资本都要够充沛才行。
托比亚斯,三十岁,是顶尖大学里的新生代研究员。他的关键资料如下:顶尖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口才出众、合同期限短、收入不稳定、自我形象不稳定。在专业、文化、沟通及社会资本上,他遥遥领先,但在物质及心理资本上,显然还需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