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细微差异的力量:那些看不见的成长差异

我十六岁去法国做交换生时,第一次明确体会到惯习导致的差异。我们这一群来自巴伐利亚东部的中学生,到离埃菲尔铁塔十公里左右的巴黎近郊参访游学。随团老师将我这个来自典型西德中产家庭的小孩,分配给这样一个接待家庭:一家人住在灰暗无光的公寓大楼住宅区里,接待父母是轮班上工的工人,晚上打开意大利饺子罐头热一热就是晚餐,拉开厨房抽屉还会发现蟑螂。这种地方我待上一天已经非常勉强,但随团老师只是耸耸肩,在没有手机、没有通信软件的年代里,爸妈也帮不了我。这时,我的一位朋友说服她的接待妈妈,让我跟她住在一起。如同童话一般,我突然置身于一个经济优渥的家庭里:雕花天花板、古董家具,接待父母之间仍然使用敬语称呼彼此,餐桌上谈论的是家庭音乐会、龙虾,书架上是封面烫金、内页采用圣经纸印刷的七星文库版法国文学经典名著。这个家庭是典型的法国社会中具有较高经济地位和文化品位的代表。不过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和我家截然不同,尽管这一切都让人心动,我努力想融入,也受到非常友善的对待,但是我仍然无法摆脱身处异境的陌生感:无论我多努力,我的数学或法文成绩再好,这仍然不是我的世界。

短短几周巴黎的经历,塑造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令我生出从未有过的野心。不过,要等我进入大学后的第四或第五个学期,我才能够理解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这两种环境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都有自己存在的方式。那年我修的课程书单出现法国社会哲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著作《区分》。当时才刚出版的这本书,如今已成为社会学的经典。书中,布尔迪厄分析了不同阶级典型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我还记得,这是一本精彩的书,尽管该书超过千页且不容易消化,但它让我学到了一个专业术语,可以精确描述我在法国当交换学生时的体验,这个术语就是惯习(Habitus),源自拉丁文动词habere,意思是拥有、持有、随身携带。

我从布尔迪厄那里学到,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偏好、品位判断、行为准则及习惯,都是从惯习衍生出来的。成长环境及所受教育带给我们的经验,塑造了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家庭收入是入不敷出还是绰绰有余,孩子房间里摆的是五十本书还是PlayStation游戏主机,休息日去哪里度假或者根本没去度假,父母鼓励孩子发展的是勤奋还是想象力,爸爸喜欢慢跑还是打猎,以上在我们生活中视为平常之事,决定了我们如何定义人生,以及生活中追求的目标。许多我们认为应该注意的事物,都与我们成长的社会条件有关,但在表面上看起来却似乎只是个人决定而已。这也就是说:

惯习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但同样也是表现。

不必特别做什么事,它就会折射出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身处一个跟我们想法类似,生活习惯相近且有相同行为举止的群体中,我们最自在。身处其他的社会环境,我们就会觉得陌生,缺乏熟悉感。这一点,无论身处哪个社会位置,每个人都一样。不同的地方是:虽然每个人的惯习都是从原生家庭带出来的,但在世人眼里,不同惯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虽然今日划分社会阶级的界线已越来越模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能自在地游走于不同的阶段之间,但基本上,进星级餐厅吃饭,总是比自己在家做物美价廉的健康饮食更引人注目。隐藏在这两种不同价值后面的,是很现实的逻辑:

在地位与区别的游戏里,主导阶层的惯习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它享有更多的声望且能开启更多的机会。

那些拥有前10%,甚至前3%更好惯习的人,会脱颖而出,没有的人就无法展翅高飞。这很不公平,可是现实就是如此。 Rg8GcthUbPn42++JI+BVfZDPXj6bl/YM0S/Z10H0KMaodD9e+00yGoYo11DCxL4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