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曾相信金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如今老了才知道,真是这样的。”王尔德的名言常常很尖酸,但总是一针见血。金钱当然不是一切,但钱还是能买到很多东西。这里指的不仅包括卡地亚手表,还有凯歌皇牌香槟。虽然手腕上的经典名表看起来很棒,但纯金镶钻的更好,更有意思的是,收入及财产如何影响我们消费以外的生活?
从社会整体来看,财富并非只带来好处。近来,心理学开始关注金钱与社会地位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得到的结论是: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会自认比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优越,较没同理心,而且比起较穷的人,他们更容易认为违反交通规则或逃税不算什么违法行为。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名学生在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玩《大富翁》游戏,不过,不是遵从一般的游戏规则,而是遵从以经济不平等为原则设计出来的特别规则:A玩家在游戏一开始可以拿到两千元,每次经过原点可以领两百元,B玩家拿到的钱是对方的一半。此外,A玩家掷骰子的次数是B玩家的两倍。研究人员透过摄影机追踪A玩家的反应。一开始,A玩家明显觉得尴尬,但游戏时间越久,他就越不在乎地展示优势:回避B玩家的目光,买下一条又一条街道,盖起一间又一间房子,靠着收租越来越有钱。渐渐地,他几乎将整个游戏桌占为己有,以他的棋子横扫棋盘,最后,他面无表情地拿走输家所有的钱。
这个由伯克利心理学家保罗·皮福(Paul Piff)主持的实验显示出:手上不过多了些游戏钱币,行为就会产生变化。《大富翁》游戏如此,现实生活就更不必说了。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有更多的要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仿佛规则就是为他量身定做,他在实验中也比别人拿取更多的糖果点心,尽管那是给别人的。并且他会隐瞒重要讯息不告诉对方,若赢了游戏有奖品可拿,他更是毫无掩饰地作弊。不过这些行为的背后并非出于恶意或代表恶劣的人品,只是个人享有优势会改变思维视角。这一点,从实验中受试者暂时进入有钱人的角色时,也会表现出“富人惯习”的现象便可以证明。就像打开开关一样,拥有越多钱,就越容易只想到自己。反过来,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当人暂时陷入手头拮据的窘状时,与别人合作的意愿也会大增。伯克利研究人员用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来描述行为的改变:
有钱人不必依赖他人的善意过活,因此也较不在乎别人对他评价如何。
拥有钱财的多寡,也会带来不同形式的惯习。没钱的人想过好日子,最好与他人团结。而有钱人不必仰仗他人的意见,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且还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的优势,不必担心招来不利。富人看重的正是钱财带来这样的自由(而不是可以随意买下奢侈品)。这也是社会学家雷纳·齐特尔曼的研究发现,他在《富豪的心理》一书中访问了四十五位财产上亿的富翁,问钱财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受访者最重视的意义有三:一是独立,二是自我实现,三是安全感。自我肯定及物质消费远远落在这三项之后。
为何有钱人看重自主独立甚于消费力呢?比尔·盖茨的答案相当贴切:“我可以理解大家都想要有好几百万美元的心理,毕竟有了钱,可以带来一些实质的自由。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当你拥有更多的钱以后,汉堡还是一样的汉堡。”
超级富豪的说法很可能经过美化,而且强调精神价值高于无脑消费显然比较好听。另外,不必是超级富豪也知道,经济资本是各种生活风险的最佳缓冲,也是发展自我及实现梦想、过想要的生活,以及让下一代站在最佳起跑点的、最重要的前提要件。
金钱赋予的自由,不仅会对生活态度产生正面积极的效应,同时也会对惯习产生重大影响。除了之前不断提到的时间与自我实现的空间都加大之外,金钱还会改变思想及行动:对那些拥有高度或低度财务缓冲能力的人来说,工作这件事会变成一种选择(多少不再那么重要)。学校老师可以降低上课时数;企业讲师不必再以低价推销自己的课程,而能要求与自身能力相符的讲师费;项目经理可打断冗长且毫无结果的会议,径自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真正非常有钱的人成立基金会致力于拯救世界,在各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之外,以自己觉得更有希望的方法行事。
拥有大量经济资本的人,不必屈居于人下。就像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在电影《赌棍》扮演的高利贷大亨法兰克说的:“如果有人赢了两百五十万美元,就连白痴都知道,这会让你接下来的人生都处在‘滚蛋’状态。有人叫你做事,滚蛋;老板惹恼你,滚蛋。聪明人的生活底气,就是滚蛋。”
不管你称这样的状态是财务独立,还是“滚蛋”,这就是免于物质压力的自由,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能确保你无须低声下气,不用再为许多事情焦头烂额。在经济资本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开始想要更多,也开始做一些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创业、写小说、在新领域开发事业、买下罕见的特殊仪器、开始上自然疗法课程、买下一家行情看好的新创企业。这些行动又创造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人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这也反过来使个人更热衷工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让钱工作的结果,通常就是自己工作更多、更卖力。
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廷臣及外交家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Baldassare Castiglione,1478-1529)所说,在理想的状况下,因为有钱而获得的自由,应该可以转化成“轻松惯习”。这种无拘无束的惯习很难假冒,因为轻松的态度来自生活经验:我就是自己的主人,不会遇到太多倒霉事,就算有,我也知道该如何面对。能有这样的自信,当然不只是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这样一个前提要件而已,否则特朗普就不可能是特朗普。但是,轻松的生活态度,以及因此产生自信──不是自恋──的外在表现,经济安全感不可或缺。如同布赫迪厄说的:“自然而然、无拘无束的轻松态度,其实就是物质充裕下的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