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很好,一直都有钱更好,因为家里好几代都是有钱人的话,后代继承的不只是金钱而已,他们从小耳濡目染,还会懂得如何运用及管理金钱等。还有那些随着职涯发展收入逐渐增加的人,也会一步一步自然地走向较精致的生活方式。收入前10%的上层阶级里,几乎四分之三的人超过五十岁,其中40%的人甚至已经退休。从初级顾问、顾问、资深顾问到事务所合伙人,这些人以很长的时间慢慢习惯财富的增加,因此相对地也能以稳健的方式处理金钱。
如果是因运气、巧合,或者特殊情况突然致富的人,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处理这么大笔的金钱。这种情形就很容易导致所谓的暴发户刻板印象行为:金表、酒池肉林的夜店派对、气派的豪华轿车、全身穿戴得金光闪闪、开香槟到处喷。
至于那些花了二十年时间,将小生意经营成隐形冠军的创业者又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赚得的金钱带来的效应经常太少,而不是太多。当一个人耗尽全力发展公司时,尽管责任增加,账户余额也跟着增加,但通常缺乏时间,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去培养、发展符合当下财务状况的世界观。多年后他才惊觉自己缺乏文化,缺乏美感,多了参加各式休闲活动的可能性,多了有自己事业及想法的伴侣,并且隶属顶级联盟。虽然他拥有豪华轿车,住在有游泳池的别墅,在奥地利滑雪胜地基茨比厄尔有度假屋,但身处高处的环境时依然有格格不入的陌生感。虽然可以购买萨尔茨堡音乐节专属套装行程,但却找不到门路进入《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的歌剧世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惯习跟不上财富累积的脚步,两者之间的调和还需要时间。一旦两者可以彼此互相配合后,将会有惊人的成功。
当威廉王子授予她大英帝国勋章时,维多利亚·贝克汉姆(Victoria Beckham)穿着一身个人名下品牌的深蓝色洋装,头发简单地扎成马尾,脸上几乎看不出化妆的痕迹。她并非总是这么优雅,作为歌手及运动员的妻子,曾被时尚评论家选为全球装扮风格最差的女性。当时她的造型:极瘦的零码身材,接长的头发,夸张的胸部。十年后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享有一流的地位,被《今日管理》杂志选为年度最佳女企业家。她与丈夫的财产合起来,据说比女王还要多。如今她给人的印象是:独具一格。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高巴伯特(Stephen Goldbart)以“一夕致富症候群”形容飞来横财对个人心理所造成的影响。高巴伯特认为,意外获得一大笔与出身环境毫不相称财富的人,很容易与旧有的世界失去联结。许多暴发户因此走向极端,要不过度消费,要不过度节俭。他们常觉得自己被社会孤立,老朋友变得陌生,在经济匹配的社交圈里,也不被人接受。
这种最初的种种不适应是可预见的:拥有一大笔财富也需要学习。只要有钱,很容易买到芬迪包、法拉利、度假屋,生命中美好的事物都很有趣。但有钱不是进入精英圈的门票,因为传统富豪世家一直以来就比暴发户谨慎低调。与电视上播了十四季的富豪真人秀《盖森家族》流露出来的讯息完全相反,大多数的上层阶级通常不会夸耀财富,反而接近默不作声。除了特朗普及卡戴珊之流,大部分的人都喜欢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欣赏高档商品及注重工匠手艺的质感,但并不会敲锣打鼓将有钱这件事公之于众。任何让人联想到下流或炫耀的东西、任何崭新到闪闪发亮的东西,都会泄露这么做的人完全不了解游戏规则,或者至少暴露出这个人刚进圈子不久。这种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
19世纪末,在维也纳,富有的“第二社会”成员纷纷在环城大道旁新建的宫殿别墅定居下来,包括金融大亨、工厂老板、刚被授予贵族头衔的市民,他们全是有教养、崇尚自由主义的中坚分子。然而,对那些世代相传、高高在上的贵族而言,他们不过是“环城大道的伯爵”。讽刺漫画总是将他们描绘成暴发户的样子:故意穿得体体面面站在别墅阳台抽烟斗,展示自己的富有。尽管第一社会与第二社会的成员有来往,但只限于男性。“从未见过第一社会的贵妇到第二社会人家做客,反之亦然。”一位时代见证者这么写道。
无论是1875年或2020年,都可能发生一夜致富,或者就算不是一夜,也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致富。但有钱并不代表同时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就连《漂亮女人》里的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也躲不过在精品店中试图撒钱购物却失败的经典一幕。要被视为有钱人,得先符合某些条件。首先自然是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但比数量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金钱:如何谨慎投资,如何有格调地花钱。这并非人人都懂,根据知情者的估计,约有80%的乐透中奖者,两年之内就将奖金悉数花光,甚至出现赤字。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弗里茨(Christian Fritz)曾用一句话简单明了地总结这种现象:
“通往(财务)成就的道路是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时发生的事件!”
或许一个人可以快速赚大钱,得到经济地位的上升,但只有当品位迎头赶上时,才可能赢得社会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