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哲学家、艺术家丽兹·希恩(Lisz Hirn)曾说,成功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这同样适用于最顶尖的成功。就像剧院里哪个位置最好,每个人的看法可能大相径庭,社会顶尖阶层的位置也是。想要过富裕、受人尊敬、施展抱负的生活,有各种可能性。就拿德国几位占据顶尖位置的名人为例:德国前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年收入估计为三十一万五千欧元。宝马集团继承人苏珊娜·克拉滕,总财产估计为两百五十五亿美元。日化用品企业劳诗曼连锁美妆店老板迪尔克·诗曼(Dirk Rossmann),是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乔瓦尼·迪洛伦佐(Giovann dil Lorenzo),《时代周报》总编辑,拥有一百五十万名读者。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是当今在世的艺术家中作品价格最高的画家。
以上五位都处在社会顶级联盟里,分别属于权势精英、富豪精英或文教精英,有些甚至全部涵盖。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差别,五人分别在不同的社会领域活动:政治、商界、媒体、艺术,他们的收入及财产也差别极大。他们的能力与经验都不同,走在相异的人生道路上。因为惯习不同,所以在行为举止上有微妙的差别,他们的影响力及权势所及的范围也不一样。
想达到巅峰地位并拥有成功人生,在许多不同的社会领域均可以实现。出生在成功家庭的人,人生道路常常已先规划好了,例如加入不断扩张的家族企业,或加入祖母开设的公证人事务所。但对其他人而言,却还有种种问题:我能升到多高?驱使我向上的动力是什么?我喜欢做什么事?对我来说,实现成功人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财富?社会大众的赏识与肯定?实现梦想与活出意义?创新?善行?个人生活的幸福?寻求挑战?还是安逸舒适比较重要?在考虑这些问题时,最好也将惯习列入考量:哪个领域让我有如鱼得水的感觉?我在哪个领域最容易一展所长?或者换个说法:在目前的人生发展阶段,我的惯习为我带来什么?
我在何处会受到重视,何处可能不太适合我?
只有少数人会及早考虑到这些问题。人们会受到他人成功的影响,并起而效仿。管理及职场顾问斯文雅·霍费特(Svenja Hofert)曾在她的博客上提过这个问题:“人们将个人经验及惯习分殊化的意愿很低,大部分人根本未曾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此外,惯习也会因地区文化而有所差异,如城市惯习与乡村惯习,在特别的世代间,还有德东与德西地区的差别。甚至同城市的不同区域也有差别,就像汉堡,在桑哈活动的居民(Schanzen publikum
),与布兰肯内泽(Blankenese
Burqer)的居民的惯习就大不相同。”
受到权力、金钱和声望的吸引,具有优秀学历的求职者大多朝着巨额金钱流动之处发展,例如跨国企业、大型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或管理顾问公司。在那里,只要升上顶尖位置,成为合伙人、执行长或总裁,财富及社会地位也会跟着一起达到巅峰。不过,有一点必须先知道:在所有精英阶层中,经济精英是最排外的。没有哪个阶层比经济精英还注意惯习及人格特征。平凡家庭出身的人,也最难跻身经济精英之中。当然,你可以不怕失败,勇敢地跳进鲨鱼圈中,这也未尝不可,毕竟人要勇于接受挑战才可能成长。不怕冒险犯难,勇于突破界线的先驱者,极受顶尖阶层的赏识。只是,这样的决定必须付出代价。
至于代价多高,英国作家琳赛·汉利(Lynsey Hanley)在她阐述自身经历的著作《体面:跨越阶级鸿沟》( Respectable : grossing The Class Diride )中便已提及:“转移到另一个阶级,就像移民到世界的另一端,你必须放弃原有的国籍,学习新语言,并且要非常努力,才不会与过去一直在此生活的人和事物失去联结。这样的经验尽管铭心刻骨,却极少有人谈论它。”
要想晋升至较高阶层并在其中如鱼得水,必须经历一段至为痛苦的适应期。另一种可能是,避开有注重出身惯习的商业界等,挑选一个较不注重个人惯习,凭恃知识资本便足以获得丰厚回报的社会领域发展。哪些社会领域属于这一类,可以从领导阶层中出身平凡者的比例看出。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就曾提供下列数据:在大型私人企业中,第一级与第二级的领导人才,出身平民阶级的比例为20%,在法律及媒体界占30%有余,学术界精英占比则略多于40%。身处政界、军界、教会、工会及各社会团体组织的精英,有50%以上来自平民阶级。因此模式相当清楚地展示出以下结论:
比起商业界的大型公司,出身平凡的人较容易在公用事业晋升至顶尖职位。
还有,中小企业通常看重一个人的才能胜于出身。那些不处在核心地区的“隐形冠军”,不仅征服了全球市场,还更青睐具备扎实、脚踏实地惯习的领导者。在中小企业的环境中,一个人爱喝啤酒还是香槟,对他的晋升之道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在如鱼得水的环境里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若自身的惯习与领域相匹配,就会产生如鱼得水的自在感,工作起来也更为得心应手,因此花一点时间与力气去寻找并进入这样的领域是值得的。不然的话,就容易发生像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观察到的现象:“半数以上的员工及高层管理精英,直到退休,仍然对自己具备的长处一无所知。”假使一家公司不是发挥长才、施展抱负的场所,那么就算你位高权重,这个公司对你的助益也是有限的。假设你是商务法律事务所的合伙人,就算是在全德国最大的一家事务所,但如果你总感觉被各种琐碎的规定及标准化的预期心态束缚,那就该考虑一下是否转换跑道重新出发。在赚得盆丰钵满的时刻,可能正是创立个人王国的最佳时机。
因为若想按照自己的惯习工作,无论在哪,都比不上自己创立的公司。与其拼命改变自己,适应陌生的体系,不如根据自己的标准及价值观创立公司,从事个人觉得合理且有意义的工作。自由职业者及创业者致富的比例相当低,十家新创公司中,成功存活的只有一家。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
最成功的新创公司老板能运用及调动的资金额度,是DAX30
的大型企业董事会或大型法律事务所合伙人望尘莫及的。
身为公司老板,受到惯习的约束力不会像受雇的高阶经理人那么严格。专门研究经济精英潜规则的社会学家雷纳·齐特尔曼(Rainer Zitelmann)便指出:“谁能进入董事会是公司监事会决定,老板或投资者能否致富,则由市场决定。市场可不像监事会成员那样重视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