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询问政界、商界和文化界杰出人士成功的原因,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能力及勤奋最重要。像德国萨克森邦首任总理库尔特·毕登科夫(Kurt Biedenkopf),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口才辨给,很少有政治人物能与他匹敌。关于这点,毕登科夫曾说过:“不会,还是懒得学,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别。这当然得花时间训练,你知道我花多少时间准备一场四十五分钟不看讲稿的演讲吗?”
1930年出生的毕登科夫是老一代的人,但不仅仅是年长者,同样年轻一辈的顶尖成功人士也喜欢强调动力及努力的重要。年纪轻轻便列名知名企业监事会的克莉丝缇娜·罗伊特(Christina Reuter)提到她的成就时说:“先立下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时时都得竭尽全力工作。”德国知名小提琴家茱莉亚·费舍尔(Julia Fischer),二十三岁便成为音乐学院教授,也同样强调努力勤奋的绝对必要:“音乐家这种职业是一辈子的事,连日常生活也必须配合。不只在星期一到星期五工作,连星期六、星期天、圣诞节、生日都一样要工作。”
修炼自我、精进专业、恪守纪律,或许还要加上牺牲个人生活——大多数成功人士都认为想要事业飞黄腾达,个人的决心、毅力与出色的表现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最多再加上家庭的支持,但从没听过有人会将资产阶级的惯习、出身、强大的经济后盾或良好人际关系列入成功因素里。难道是因为精英容易高估自己的贡献,并且把因出身优势获得的胜利视为自己的功绩?
关于高阶经理人的统计数字特别能说明这一点。精英研究专家迈克尔·哈特曼多年前便指出,商界中拥有顶级阶层职位者,出身分布极不平均。受访者中,工人阶级出身并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只有十分之一能进入企业决策中心,而大资产阶级出身者则有五分之一。具有同等能力与资格,家世良好的人有双倍的机会获得晋升。特别是想进入跨国大企业决策中心,或者成为全球前十大管理顾问公司的管理团队成员的人。这也证明了拥有与目标环境相类似的惯习,是晋升的加速器。
但在今日,优越的惯习与出色的专业能力不再有直接的关联。
竞争若是激烈,不仅需要展现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自如表现和最佳契合度,还必须具备真正的能力。就像哈特曼所言:“那些因为个人出身背景而升上高位的人,并非穿着昂贵西装的闲散汉,而是勤奋工作且做出不少成绩的人。”
一定是这样的,不然无法解释他们的成功。试想:一位身着白袍,受人尊敬的外科主任医师,遇到复杂的手术时总是回避亲自执刀;或者,一家总是端出可口香槟给顾客品尝的理发店,染剪技术却停留在二十年前;又或者,一位在做简报时侃侃而谈的企业顾问,却在被问到细节时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如今,了解专业发展现状,是属于知识资本中必要的一环,至少分析当今时事,比起分析过去的历史重要多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在1993年提出的说法,理论知识的习得只是开始,接下来要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自身技能。一万小时这个数字如今仍然相当具有争议,毕竟一个人能多快吸收某项专业知识并将其化为行动,与个人天赋息息相关。但是,这并不影响下列事实:唯有努力不断扩展自身能力,才可能内化习得的知识,将专业惯习变成个人惯习。能够从各种细节推导出大局,准确抓住最佳化的契机,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创造新局面,并在精神及时间上仍有余裕,赢得除了知识以外的所有重要资源:人际关系、自我展现、办公室政治。
一位年轻的耳鼻喉科医生,无论家世背景如何,不管妈妈是医院院长,还是餐厅清洁工,专科医生培训就是五年。然后,第一次执刀的时刻来临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手术并不复杂,教科书上就有,他也亲眼看过主治医生执刀过程。在哪划下第一刀,如何以镊子夹住扁桃体,如何缝合伤口,全按照教科书指示操作。之后这位医生摘除了无数个扁桃体,并在不断重复中,这台手术对他而言愈来愈轻松。直到某一天某位病患发生术后并发症,这位医生进入学习曲线中的上升阶段。
毫无疑问,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与学识绝对值得投资。这样的知识资本可能保障你的工作职位,带给你高薪,也许还能带来机会,让你参与具有挑战性及前瞻性的项目;或者为你带来声望,使你成为业界权威;又或者启发你的灵感,想出绝妙的商业模式,使你能在等级位阶及竞争游戏之外,昂扬独立。无论如何,丰富的知识绝对是优越感及安全感的基础:你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做。这是好现象。
不过,还有个问题得解决,特别是在职业生涯发展及升迁至高阶的时候。没有专业知识虽然万万不行,但就像学历一样,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唯一卖点,还必须配合适当的专业惯习,才可能产生加乘效果,发挥最大功效。仅靠专业能力便爬上职业巅峰的神话,早已被哈特曼揭穿:“能交出漂亮成绩的人有上百位,但拥有资源背景的只有三四位,他们是最可能获得顶尖职位的人选。”因此,哈特曼建议出身普通的精英:“要比其他竞争者能力优秀百倍,这是个愚蠢的建议,却是唯一的建议。”这世界确实不够公平,但有企图心的人都知道必须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