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讲
会计工作的重点:做好利润管理和风险管理

一、会计的定义

标准化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及其运动状态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简化定义:会计就是一项工作。

问题1:什么工作?

答:经济管理工作。

问题2:这项工作怎么做?

答:运用货币计量,使用专门的方法(本书要讲的正是这些专门的方法)。

问题3:对谁展开工作?

答:对资金及其运动状态——资金是会计的工作对象。

问题4:用什么方式对资金运动展开工作?

答:核算和监督。

二、会计定义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1: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计量单位,因为还有其他辅助计量单位,如数量或工作量。

很多人认为会计工作就是记录钱、管理钱的。这很正确,但并不完整。

【例1-1】某网红餐厅由于周末时客人数量剧增、服务人员不足,决定在周末招聘临时工。定出的薪资标准为:每小时20元,中午2小时,晚上4小时,合计6小时的工作时间。小美是一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她决定周末外出打工,贴补自己的生活费用。2023年7月,小美每周末都去网红餐厅打工,总共工作了8天。

请问:小美7月会得到多少报酬?

计算方法很简单:6×8=48(小时)

48×20=960(元)

对于网红餐厅来说,2023年7月需要支付的临时工工资是多少?当然也是960元。

在这里,960元是货币,是主要计量单位;而工作时间48小时是工作量,是辅助计量单位,不统计工作量就无法计算出960元的薪资。

【例1-2】美洋洋公司是销售茅台酒的公司。2023年7月初,其仓库里剩余10件酒,每件酒的进货价为10000元,仓库里酒的总价值是100000元。2023年7月,美洋洋公司共购进20件酒,进货价为10000元/件;共售出18件酒,售价为15000元/件。

请问:

1.2023年7月末,美洋洋公司仓库里还剩多少件酒?价值多少?

2.2023年7月,美洋洋公司卖酒实现多少销售额?赚了多少钱?

解答问题1:7月末,仓库里剩余的酒数量

=10+20-18=12(件)

7月末,仓库里剩余酒的价值

=12×10000=120000(元)

解答问题2:酒的销售额=18×15000=270000(元)

对应的销售成本=18×10000=180000(元)

销售酒的利润=270000-180000=90000(元)

本例中,酒的售价270000元、成本价180000元、仓库中剩余酒的价值120000元等,这些都是货币计量;售出18件,月初余10件,月末余12件,这些都是辅助的数量计量。

由此看出,货币计量的实物财产必须有数量作为基础,没有数量就无法计算出金额。所以,会计不仅要记录金额,还要监督管理实物数量,没有数量的正确,就没有金额的正确。

重点2:会计的工作对象——资金及其运动状态。

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会计是记账的。但实际上,会计记的并不是“账”,账本只是一个工具或者载体,会计记录的对象是资金,以及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的变化形态。账本是资金变化过程的结果呈现。

在第3讲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资金的运动。

重点3:会计的职能或作用——核算和监督。

所谓核算,就是用会计的专门方法,进行写写算算、加加减减、拆分合并、归类汇总,计算出结果。本书后续内容将着重介绍这些会计的专门方法,这里我们先看一下会计是如何起到监督作用的。

监督可以分为监督的内容和监督的时间。

1.监督的内容有: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企业的既定标准和流程。

2.监督的时间有:

事前监督——制定各种费用标准、各种财务制度、不同事项的工作或审批流程,防患于未然;

事中监督——业务开展过程中进行比对纠偏;

事后监督——审核检查,修订或补充制度,亡羊补牢。

其中,事中监督的内容举例如下:

①这笔钱该不该花?如果该花,那是不是应该花这么多钱?符不符合公司的制度规定?

②这批货该不该卖?卖了亏不亏钱?如果亏钱为什么还要卖?卖了钱什么时候能收回货款?如果该卖,那是不是应该按这个售价?是不是应该采用这样的出货流程?

③这台设备该不该买?或者租更合适?如果该买,买几台?销售方给不给开发票?开几个税点的发票?该向哪个供货商买?该以哪种方式买?——融资租赁购买、一次性付款购买,还是抵押其他资产进行贷款,融得资金后再购买?

……

【例1-3】蓝天公司的销售人员贾虚去出差,公司所在地在北京,出差目的地是天津。交通方式为自驾车。出差时间2天,住宿1晚。出差返程后,至财务处报销。其中:报销高速过路费500元,加油费1000元,住宿费1000元,共计2500元。

请问:蓝天公司的会计人员能否报销这笔差旅费?

分析:会计是要起到监督作用的。

首先,要核实这笔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请问,从北京到天津,高速过路费到底是多少?加油费到底是多少?会计一核实,过路费往返100元,加油费往返300元。那么,贾虚报销的过路费和加油费是不真实的,肯定不可以报销。

至于住宿费,经会计人员核实,贾虚住了5星级酒店的客房,每晚收费1000元,这笔住宿费确定是真实发生了。那真实的就可以报销了吗?不一定,我们还要审核合规性,比如公司制度是怎么规定的。经查,按照蓝天公司的«差旅费报销制度»中的规定,普通员工出差至一线城市的,住宿费标准为“不高于400元/晚,超出部分由员工个人承担”。所以,贾虚的住宿费最多只能报销400元。

【例1-4】大地公司接到一笔订单,绿叶公司要向其采购一批货物,总金额50万元,要求先发货,货款2个月以后再支付。销售人员把产品销货出库单拿去请会计人员签字确认发货时,会计人员拒签,不允许销售。

为什么?

因为经会计人员查实,绿叶公司累计已经拖欠大地公司货款80多万元,欠款最长时限已达半年。按照公司«客户授信管理制度»的要求:欠款额达50万以上、欠款时间超过合同结算时间的,一律暂停发货,由财务部和销售部共同对欠款催收;催收后1个月仍收不回货款的,将下发律师函催收;催收后3个月内仍收不回货款的,将向人民法院起诉催收。

所以,本批货物不能再销售给绿叶公司,再销售货物货款有可能收不回来,成为坏账,给公司造成损失——这就是会计的事中监督。而制定授信制度就是事前监督,向人民法院起诉就是事后监督。

好的会计应该做到两条管理:一条为利润管理,一条为风险管理。让利润更大,让风险更低,这就是会计监督管理的目的。

三、四大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即空间假设

任何会计业务都有个前提,即处理的是“谁”的经济业务,做的是“谁”的账。

比如小明是一个集团公司的总账会计,现在要求他把下属所有分子公司的账务情况都纳入报表中体现出来,那么集团公司就是上述的“谁”,即会计主体,报表数据必须涵盖所有分子公司的经济业务。

如果小明是其中一个子公司——销售公司的会计,要求他把单一公司的财务情况纳入一个报表中体现出来,那么单一子公司就是上述的会计主体,财务处理仅涵盖该子公司的经济业务。

如果小明是销售子公司销售2部的会计,要求他把属于销售2部产生的各项收入费用在一个报表中体现出来,那么销售2部就是上述的会计主体,报表数据仅涵盖该部门的经济成果与财务状况。

图1-1 会计主体假设,即空间假设示意图

2.持续经营假设,即时间假设

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有一个前提,即企业不会破产不会清算不会关停,假定它会一直持续经营下去,这样企业才能够进行既定的会计核算,比如对购买的资产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摊销、折旧等。

企业购买一辆奔驰车100万元,供总经理使用,奔驰车预计使用10年,企业按照10年计算折旧费用,这里就是假定该企业在10年内不会破产,会持续经营下去,所以才能够按照10年来计算该汽车的折旧。

究竟当下的会计期间应该承担多少折旧费?或承担多少装修费的摊销?或承担多少坏账损失?这些金额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和会计人员的判断来确定的,没有办法绝对准确地计量,而据此计算出来的企业利润也就没有绝对的准确了,所以有时候,会计就是个“估计”。

3.会计分期假设

通俗来说,就是人为地把资金运动分为各个月份或年份。资金运动实际上是不会停止的,为了按期计算利润和财产状况,需要人为地把会计工作进行分期核算。一般有四种分期,分别是按年、按半年、按季度、按月。有了会计分期,才会有当期费用和下期费用的区别,才会有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的差异。

4.货币计量假设

就是以货币来体现资产的价值。以货币为主要测量尺度,资产取得时没有付出货币的,或无法以货币计量的,则无法纳入财务报表。

如可口可乐有最牛的品牌、华为有自己优秀的运营团队、大疆无人机有最优秀的技术,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但如果取得时没有付出货币,就无法进行货币计量,从而也无法将它们作为企业的资产计入财务报表。由此也可以看出,会计是有其局限性的,所以在判断一家企业的价值时,有时更应该关注表外资产和表外负债——它们蕴藏了企业潜在的隐性收益或亏损。

四、会计的八个基本原则

会计有八个基本原则,分别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可靠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管理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会计人员出具报表都是按照会计准则的统一名称、统一格式出具的,这便于不了解企业情况的人能够读懂会计报表。

但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说,因为会计语言太难懂,所以即便会计人员提供了“完美”的财务报表,他们依然看不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给非专业人员提供报表时多说“人类语言”,而非专业的会计语言。会计人员可以对报表进行翻译,比如“应收账款”叫作“客户的欠款”,“应付账款”叫作“欠供应商货款”;“实收资本”叫作“投资本金”等。

另外一种方法是开展培训,会计人员要善于讲、敢于讲,把深奥的会计原理讲给相关人员听。企业相关人员懂了,才能够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决策效率。

4.可比性

(1)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前后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小黑:“什么叫一致的会计政策?”

小白:“比如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今年用平均年限法,第二年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第三年改为工作量法,这就叫随意改变会计政策。它会造成折旧费用忽高忽低,当然利润也随之忽高忽低,不利于进行数据比较。”

(2)横向可比: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5.实质重于形式

会计记账时要探究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看表面形式去记录。比如企业固定资产售后回租,其实就是一种融资的形式,而非真正的租赁。

6.重要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有“金额重要”和“性质重要”两方面。

(1)金额的重要性

比如某些低值易耗品跟固定资产一样,可以用得很久,但是因为价值低,不重要,所以会计处理时会一次性计入当期的费用,因为它是否按期折旧对利润影响不大。再比如企业一次性支付了当年度的网络使用费720元,按照受益期来讲,跨度是一年,每月应摊销60元,但因为总金额比较小,所以一次性计入交纳月份的费用对当期的利润影响不大。

(2)性质的重要性

有些支出金额不算特别重大,但性质很重要,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7.谨慎性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会计在计量利润时要保守。

8.及时性

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和记录,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出具财务报表也应及时,否则财务数据指导经营决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的实际咨询工作中,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做不到及时性。3月份到了,1月份还没有结账,财务报表滞后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都有,这严重违反了财务及时性原则的要求。究其原因,更多时候是财务人员没有重视会计及时性原则的要求,或者没有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理不顺工作流程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等。 XR7kIKsJBuVkwnNIENmwuCZ8u6u5t52c5Vb4H+e/eIo2RKo5bXlO79p+GIonZh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