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何谓“三降之德”

《保训》中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尧舜故事中出现的“三降之德”,前后文是“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关于“三降之德”,李均明读“降”为“隆”,即重、大之义,“三降之德”即三种大德,并具体指出这三德就是《尚书·洪范》所见“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林志鹏也认为是“三德”,即天、地、人三德。举《大戴礼记·四代》“子曰: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谓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阴阳,阳曰德,阴曰刑”,上博竹书《三德》简1“天供时,地供材,民供力,明王无思,是谓三德”为例。廖名春读“降”为“愉”,“愉”与“乐”是同义词,因此“三降”即“三乐”。他引《国语·越语下》“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韦昭注“三乐,三时之务,使之劝事乐业也”为例,说百姓乐于春、夏、秋三时之务,故“三降之德”即“三乐之德”,在舜的治理下,百姓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1] 李学勤引上博简《容成氏》“尧于是乎为车十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亩之中”,说“三降”指舜有德感动尧三次降从。 [2] 子居引《尚书·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说“三降之德”指“舜举伯夷、伯禹、后稷三人而降以治民”。周凤五读“降”为“陟”,认为这是楚简特殊的用字现象,“三陟”是说舜被尧试用九年,每三年考核一次,历经九年三次考核,而登上帝位。

要正确解读“三降之德”,首先应符合语法,其次应能够和前后文联系起来。在笔者看来,读“降”为“隆”,说“三降之德”是“三隆之德”,进而释其文意为三种大德,显然存在问题,因为中间加入了一个“之”字,语法上十分勉强,也无文例可援。只有把“降”当作动词来理解,才是正确的。然而,几种把“降”当作动词的阐释,又有抛开文本,过度解释之嫌。按前后文理解,这里的“德”指的是舜求“中”得“中”,能够“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易位设仪”“咸顺不逆”“言不易实变名”这些行为本身。“三降”之“三”为多次之意,因此“三降之德”就是舜多次降于民间之德,《尚书》《逸周书》中此类用法非常多见。如《尚书·大禹谟》有“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即皋陶勇敢布德,德就普及了,百姓都归附他。 [3] 《尚书·君奭》有“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意为如果没有人奔走效劳,努力施行教化,文王也就不能把德降于国人了。《逸周书·和寤》有“德降为则,振于四方”,说的是武王手下大臣之美德降于民间成为典范,影响远及四方。《逸周书·成开》和《逸周书·本典》均有“显父登德,德降为则,则信民宁”,即德高望重者举明道德,道德降为法典,法典切实则百姓安宁。值得注意的是,《逸周书》“德降为则”的说法,即有德者之道德下降至民间成为法典,如前所述,舜求“中”得“中”,和制度建设有关,因此,如果说“三降之德”的效果是在民间形成典范,那么,和《保训》的前后文意就比较吻合。

黄怀信认为“三降之德”就是指《尚书·洪范》之“正直”“刚克”“柔克”,即三种治民、处事的方法。他认为“正直”即中道,“刚克”“柔克”相对于“正直”虽非中道,但就具体事物而言,有时候可能就是中道。“因为事物各有本末,所以也各有其中。比如下文上甲微‘复’有易之‘中’,实际上是属于‘刚克’,而结合整个事件之前因后果,‘复’才是处理该事之‘中’,才最恰当。”这一观点虽然也从“正直”解释“中道”,但“三降之德”即便就是“三德”,是否就指“正直”“刚克”“柔克”,无法断定。且文献中“三德”之说,十分多见,故其说仍难信从。

除了把“三降之德”理解为舜多次降于民间之德,还有一种可能,即把“降”读为“恭谨谦卑”,“三降之德”即强烈的“恭谨谦卑”之德。笔者以为这一解释的可能性更大。《诗经·长发》有“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这段话可以释为“上帝的命令是不可违的!至于成汤,和天心齐一。成汤谦卑不怠,圣明恭谨之德日益升起,明见请神到了久久不息,上帝就被他敬上,帝命令他领导于九州之地!” [4] 《国语·晋语四》有“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降,有礼之谓也”。韦昭注“降己于有礼也”。这说的是因为成汤谦卑有礼,最终接受了上帝之命。这一展开过程和《保训》显然是非常接近的。《保训》多次提到受命,如下所示,其语言格式是统一的。

原因:(舜)身兹服,惟允 [5] ,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结果:帝尧嘉之,用授厥绪。

原因:微寺(持)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服不懈。

结果:用受大命。

原因: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

结果:丕及尔身受大命。

三处全部提到需要以极端谦卑恭敬的姿态才能接受大命,即“翼翼不懈”“祗服不懈”“祗服毋懈”,这正好和《诗经·长发》的“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相应。在这样的前后文脉中出现“三降之德”,理解为极其“恭谨谦卑”之德,似乎更为合理一些。因此整句话或许可以作这样的解释:舜既已掌握“中”的原则,于是不更名易实,做到言行一致,以体现无私中正,舜躬服“中”道,极为诚信,恭恭敬敬,没有懈怠,行极其恭谨谦卑之德。帝尧嘉许他,因而授予他帝统。

《诗经·长发》这段诗,《礼记·孔子闲居》有引: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

值得注意的是,《礼记·孔子闲居》说汤之德的本质在于“三无私”,而“三无私”来自“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即天地日月所反映出的最大限度的公平公正,汤之德正是“奉斯三者以劳天下”。依照前文分析,“舜”之求“中”有“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的过程,这也正是遵循天地间公平无私的法则。因此《礼记·孔子闲居》对于《保训》尧舜故事之理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林志鹏引《大戴礼记·四代》证“三德”为天、地、人三德,恐与《保训》无关,那段话虽然语涉天地阴阳,但从“三德率行,乃有阴阳,阳曰德,阴曰刑”看,阴阳是“三德率行”以后之产物,是人所施行的“刑德”之政治实践,所以不具备可比性。


注释

[1] 廖名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初读》,载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第68页。

[2] 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3] 黄怀信已先行提出相似观点,认为德可言降,并引用了《尚书·大禹谟》这句话。参见黄怀信:《清华简〈保训〉补释》,简帛网,2011年3月25日。以下所引均出自此文。

[4] 这段话采用的是陈子展的译文。参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199页。

[5] 笔者以为,这里的“允”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公平公允”。类似用例,如《尚书·尧典》“惟明克允”。 2rVROv7NdYdiCeNtlaYHeKSa3lCafwk1TXMXEElVtyBBQJ5FlWtImZQpChob9S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