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则

清华简《保训》是周文王留给其子的遗书,遗书的核心是“中”。文王指出,当年舜因为求“中”、得“中”,而使帝尧“嘉之”,结果“用授厥绪”,传承了帝位。商人祖先太甲微因为“假中于河”,结果使“有易服厥罪”,于是太甲微“追中于河”,并“传贻子孙”,成汤因此最终“用受大命”。虽然《保训》最后一段话没有明确提出,文王留给武王的“保训”就是执“中”,但文王举的事例均和“中”有关,那么,在文王看来,武王要想“身受大命”,“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的对象必然是“中”,这是无可置疑的。

《保训》中四度出现的核心概念“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以下简称“清华简释文”)仅简单地注释为“中道”,未作详细说明。 [1] 该作何种解释,迄今为止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没有一种意见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然而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不利于《保训》性质以及成书年代的推测。目前已经出现的观点,主要有中道说、地中说、诉讼文书说、旂旗说、民众说、军队说、心灵说、最高权力说、中坛说、中岳说、天数易数说等多种。 [2] 这些观点中除中道说把“中”直接视为一种理念外,其余各说或把“中”视为一种具体事物,或先视其为具体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具体事物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些说法都试图把帝王受命时必须掌握的东西和《保训》所见尧与舜的故事、太甲微与“河”及有易的故事逻辑地结合起来,得出合理的结论,不过在论述时又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无法既照顾到全文,又具备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笔者以为,经过长期的争论,学者们的观点几乎已穷尽想象的可能,现在是重新回顾和整理学者们的意见,利用各种研究成果,采纳各家所长,从而得出一个可信并且贯通之结论的时候了。在此首先提出笔者的基本思路,《保训》的“中”,在周文王看来无疑是一种超越族群超越时空的、被古代获得天命之贤王事迹所证明了的、今后可以“传贻子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则。既然是原则,那么,那种将“中”视为具体的、可以有借有还的东西,例如军队、民众、旂旗的说法就是难以令人接受的。之所以会视其为具体之物,和太甲微故事中出现的“假中”“追中”被理解为先向“河”借“中”,后向“河”归“中”有关。然而,如下文所论述的那样,通过对文句的仔细分析,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放弃这种解释,从而使问题的焦点回到“中”究竟是何种理念或原则上来。

笔者以为,《保训》的“中”作为一种原则,就是“公平公正”,这无疑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出自具体的政治实践,这种政治实践通过《保训》的事例来看,就是要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既与天地的法则相对应,也可以用来成功地处理社会矛盾。地中说、诉讼文书说、最高权力说、中坛说、中岳说、天数易数说或许也与法的行为及法的效果有关,但《保训》这样一篇简短的文献只能为这些假说提供想象的空间,却无法落到实处,难以信从。如果一定要取某种立场,那么笔者赞同中道说,因为“中”只能理解为原则和理念,但如果轻易地和后世出现的那些复杂的儒家理念相串联,例如心学意义上的“中” [3] 、“中庸之道”、“忠恕之道” [4] 、“和睦相处”之礼 [5] 等等,也是笔者所反对的。

总之,《保训》如赵平安所言,阐述的是一种治国安邦的最高理念。 [6] 但这种理念并不空洞暧昧,而有明确的指向,用今天的话讲,指的是法律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认为《保训》的“中”具有“公平公正”的性质,而且试图从法的角度(包括天地的法则、人间的处罚原则)去作出解释,并非笔者首创,从李均明 [7] 开始,刘光胜 [8] 、江林昌 [9] 、罗琨 [10] 、杜勇 [11] 等学者或多或少都从类似角度谈到这个问题,并得出与“公平公正”相关的结论。但这些观点或者过于简略含混,或者不能为《保训》全文作出贯通的解释。笔者在继承、整理这一系统解释的基础上,补证以往的观点,明确提出《保训》全文四个“中”均当释为“公平公正”。以下展开详细论证,释文基本上依据整理者的文本,有改动处作注说明。


注释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

[2] 以往观点可以详参王进锋、甘凤(Foong J.Kam)、余佳:《清华简〈保训〉集释》,简帛网(http://www.bsm.org.cn,以下相同网址不再逐一列出),2011年4月10日;邢文:《〈保训〉之“中”与天数“五”》,《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3] 例如林志鹏把舜“求中”视为“反求己心”,把舜“得中”视为“心明灵清澈”。参见林志鹏:《清华大学所藏楚竹书〈保训〉管窥——兼论儒家“中”之内涵》,简帛网,2009年4月21日。以下所引林志鹏观点均出自此文。

[4] 例如姜广辉说“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参见姜广辉:《〈保训〉十疑》,《光明日报》2009年5月4日。梁立勇说《保训》的“中道”思想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亦即“中庸”。参见梁立勇:《〈保训〉的“中”与“中庸”》,《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5] 梁涛认为《保训》的“中”接近荀子的“群居合一”之道。参见梁涛:《清华简〈保训〉的“中”为中道说》,孔子2000网,2011年4月19日。按:“孔子2000网”现已关闭,故无法给出网址。

[6] 赵平安认为:“……是古代帝王即大位之前必须掌握的东西,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参见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赵平安:《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7] 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年 4月 20日。李均明:《〈保训〉与周文王的治国理念》,《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以下所引主要据《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

[8] 刘光胜:《〈保训〉之“中”何解——兼谈清华简〈保训〉与〈易经〉的形成》,《光明日报》2009年5月18日。

[9] 江林昌:《浅议清华简〈保训〉篇“中”的观念》,载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第76-77页。以下所引均出自此文。

[10] 罗琨:《〈保训〉“追中于河”解》,载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第43-48页。以下所引均出自此文。

[11] 杜勇:《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以下所引均出自此文。 fmgFY8/7NMflFTgr1GzDCsX9rP8Rcp+LI7jHAIuInfF9owXEwt1SaqJTXhPQzV6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