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刻画早期中国文明特征,已有的青铜时代、轴心时代等符号富有象征性。出土的大量简帛文献、文本带来的认识早期中国文明的新契机、新信息,会将人们带到一个具有许多不同可能的想象中。至少从商周到秦汉这一纵贯多个朝代的历史时期,是不是也可以叫作简帛时代呢?客观和公允的回答应说“是”而不应说“否”。这是一个普遍使用竹简、木牍、缣帛进行书写和记载的时代。早期中国的文明、历史、语言、思想等精神创造,除了有限的甲骨文、金石文外,都永恒地留在了简帛和木牍的记忆世界中。

相较于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简牍学因其实物仍源源不断地从地下发现和出土而更加生机勃勃。依据《尚书》记载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张政烺先生推测,中国先人将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非常悠久。我赞成这一推测,尽管我们发现战国之前的竹简实物还比较少。“册”“典”这两个字,清晰地显示了它们的象形身影。

从19世纪末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定州汉简、睡虎地秦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清华藏战国简、北大藏汉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海昏侯墓汉简等先后问世,至少在扩大和深化早期中国文明(包括文献、政治、法律、语言、古文字、思想及哲学等)的认知上,意义非凡。如果接受默证法,即没有看到的就是不存在的,这些新出土的简帛文献莫非都是无中生有的神话。

简帛文献除了像《周易》、《老子》和《论语》等传世本外,大多数是千古未知的佚文。像《黄帝四经》《五行》,即使有相应的记载,但它们的真面目过去一直是个谜。它们重见天日,完全称得上是奇迹。我不想夸大出土简帛文献的重要性,但也决不认可卑之无甚高论的意识。子学传世文献与简帛佚文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用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来解释。流传下来的一般来说都是重要的,没有流传下来的也许不都是那么重要。除了“六经”,除了《国语》《战国策》《逸周书》等历史性文献,传世的《晏子春秋》、《老子》、《论语》、《礼记》、《墨子》、《孟子》、《公孙龙子》、《庄子》、《管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典籍,代表的可谓是早期中国哲学和思想的主流。而战国简多为佚文,不管多么重要,相对来说它代表的或许主要是早期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支流。

对于早期中国子学传世典籍和新出土的文献,用单一的方法,用单一的概念,用单一的理由,用单一的假定,用单一的例子,去判断和定位它们的早和晚、前和后,既草率又傲慢。《老子》一书在春秋晚期就被叔向引用,在战国时代又多被引用,那么多的早期典籍记载着老子、老聃之名,有人仍振振有词,怀疑《老子》其书和老子其人的真实性,不知这是什么实证方法。单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太史儋、老莱子是当时的一个传说,不管司马迁是不是相信这个传说,也不管《史记》中其他地方对老子(除列传十一处,还有十二处)、老氏(一处)、黄老(十一处)的记载,就将老子其人变成一个传说。说“三十辐共一毂”只是战国时期车辆轮辐的标准,不管车辆的复杂演变和春秋时期二十八辐的车轮已成为车轮的一种基本标准,且在战国时期也很通行,将《考工记》中记载的“轮辐三十”断定为只是指战国时期的车轮,以此判断《老子》只能出于战国时期,不知这是一种什么论证和求证方法。说周秦古书不是一时一地之物,而是不断增加和附益的结果,如果这主要是指书的内容,那么将这一种情形普遍化,就不知这是一种什么推论方法。

对于出土简帛文献的哲学和思想研究,海内外学界已经有许多积累了。不断扩展和深化这一前沿与交叉领域的研究,需要我们借助新视角、新眼光和新方法,需要我们为其中的各种疑问、疑难和疑点寻找解决的突破口。这一丛书是这一追求和努力的一部分,每部著作都独立从不同方面尝试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它是由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代中国哲学新发现综合研究”成果的又一系列,是各位同道精心合作和合力的结果。它的出版令人欣慰和愉悦。希望它能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新的出发点。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刊行这一丛书,感谢王琬莹女士的精心策划和各位责任编辑付出的辛劳。

王中江
2023年3月 VqOTRD9FUTI+Hxf5Sf1IovpHww1D8zn9OpawAeiQWGLnxbK9jYO8eeBC8rEvJ73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