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从形式上看,《殷高宗问于三寿》记述的是殷高宗武丁和三寿之间的对话。全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高宗观于洹水之上,三寿与从”开始,到“五宝变色,而星月乱行”结束,主要是殷高宗分别向少寿、中寿、彭祖(即高寿)请教“人何谓长?何谓险?何谓厌?何谓恶?”少寿、中寿、彭祖分别作了回答,应该是在探讨长治久安之道。三寿和殷高宗对话的内容,既接近《老子》也接近《易传》,属于居安思危、趋吉避凶之道。彭祖的话除戒惧敬慎的思路外,也充满天人感应的味道。第二部分从“高宗恐惧,乃复语彭祖曰”开始,到“代桀敷有下方”为止,这一部分全为殷高宗与彭祖之间的对话,殷高宗问彭祖什么是“祥”“义”“德”“音”“仁”“圣”“智”“利”“信”,彭祖一一作了回答。“祥”指的是敬重“天之常”、“神之明”、祖先神灵和“民之行”;“义”指的是教导民众遵循天地的规则和人间的礼法;“德”指的是处理政事、扬善除恶能够公平公正,既能获得“神之福”,又能会合“民之力”;“音”指的是用好的音乐来感化民众,而不受坏的音乐影响;“仁”指的是能够“好信”、“孝慈”、“恤远”、“谋亲”、“喜神”(满足神灵)、“忧人”(思念百姓);“圣”指的是让神民都满意,不好战争,进用贤能;“智”指的是坚持正道,敢于接受不同意见,使神民都不会指责;“利”指的是能够理顺内外关系,使上下左右不至于相互侵害或朋党营私,不至于产生“妒怨”;“信”指的是聪明柔巧、睿智神武,既能牧民又能御王,被天下称颂,可以领袖四方。可见彭祖将此九者视为政治上最为重要的理念或是九大对策。然后彭祖再次发言,“呜呼!我 (寅)晨共(降) (在)九厇(宅), (诊)夏之归商,方曼(般)于茖(路),甬(用) (孽)卲(昭)句(后)成汤,弋(代)傑(桀)尃(敷)有下方”。但这段话很难解读,似乎是在叙述商汤受到神灵之助,得以灭夏,代替夏桀统领天下的过程。从“尃(敷)有下方”而非“尃(敷)有四方”来看,似乎是天上神灵的口吻。第三部分从“高宗又问于彭祖曰”开始,到“呜呼!若是”为止,依然是殷高宗与彭祖之间的对话,殷高宗向彭祖请教应该如何看待民性中“阳”和“晦”两种因素,从字面上看,这问的是“民性”,实际上这里的“民性”指的就是人性,因此还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显然“阳”是不好的、被彭祖反对和批判的人性,“晦”则是好的、被彭祖肯定和倡扬的人性,天将这种美好的人性开显给人,用以“束简和慕”“补缺而救枉”,因此,人性中虽有“阴”暗的一面,但也会走向光“明”的一面。

在清华简第五册中还有一篇《汤在啻门》,与《殷高宗问于三寿》形式接近,是汤与小臣(即伊尹,文中又称其为“天尹”)之间的对话录,全篇也是用韵文写成。 [1] 内容是汤向小臣请教留存于今的“古之先帝之良言”,这一良言显然说的是人世间最为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何以成人?何以成邦?何以成地?何以成天?”显然回答最为详尽的部分是“何以成邦”,“何以成邦”有五个关键词,那就是“德、事、役、政、刑”,这五个关键词又可以分成“美德”“恶德”、“美事”“恶事”、“美役”“恶役”、“美政”“恶政”、“美刑”“恶刑”。这和彭祖所谈九大对策有接近之处。而“美恶”之分和“阳晦”之分也有类似之处。《汤在啻门》还提到在“成邦”“成地”“成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四神”、“九神”(地真)、“九神”(九宏),可见《汤在啻门》也是非常重视“神”的。所以我们在考察《殷高宗问于三寿》的文献性质时,是可以和《汤在啻门》关联起来考虑的。

在传世文献中,彭祖是以“治气养生”闻名的,例如,《庄子·刻意》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荀子·修身》有“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从出土文献记载看,张家山汉简《引书》开头云“春产、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 [2] ,这是说彭祖导引之术顺于四时。马王堆汉墓帛书《十问》中有“王子巧父问于彭祖”章,属于房中保健,这些文献中的彭祖均不直接涉及政治理念。在《大戴礼记·虞戴德》中出现的“老彭”似乎是个全能政治家的形象,十分难得,“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以德行,不任以言”。 [3] 上博简《彭祖》和本篇最为相近,其中彭祖也属于帝师形象,如本章附录所示,文中虽有“远虑用素,心白身怿”之类养生之言,但其中大部分还是在讨论利用何种方法,以达到国祚长久的目的。其方法既有类似儒家的“五纪”(可能就是“五伦”)等纲常伦理,也有道家的谦恭姿态和虚心之术,在判定《殷高宗问于三寿》的文献性质时,最有参考价值,这一点在下文第四部分还将论述。


注释

[1] 其韵部,可参见李守奎:《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伊尹诸篇的性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5年4月8日;此文又见《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1页。

[3] 关于“老彭”,还可参见《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KsmmhqnmLc1UnJ99wTShnZn9TUTjsqIyP6kq5SbQXIm1LRtwLFOqA0beqIGtbL9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